宁乡民间艺人谢喜良手中的绝活
在泱泱世界中,有一些这样的群体,他们既普通而又特殊,他们手中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身上独特而又神奇的艺术魅力。他们当中大部分来自于生活的底层,有的是农民、技术工人,也有的是职员、下岗职工;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常常陷入窘境。然而,他们怀着对民间艺术的执著与偏爱,让他们始终不弃不离,倾尽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度量着他们生活的宽度——绝活让世界知晓了他们。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在他的名著《麦田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麦田里,民间艺人无疑就是这样的守望者。他们砥砺一生,手中的绝活艺术让世界认识了他们。我县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特色浓,民间艺人众多。欢乐吉祥的剪纸、惟妙惟肖的根雕、灵韵传神的刺绣、栩栩如生的皮影、匠心独具的金银饰艺……在众多的宁乡民俗文化领域,都活跃着一群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他们守护着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并不断地雕塑着宁乡文化之根。
宁乡大屯营镇天里村,与湘潭县、韶山接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这里深厚的边陲文化,身怀多种绝技的民间艺人谢喜良就生活在这里。
无声世界里的绝活人生
早就听闻谢喜良能用嫩竹雕成张牙舞爪的龙与腾空而飞的凤凰,表演龙舞、筷子生根、喉部断筷等更是他拿手绝活,令人啧啧称奇。
11月29日,我们几个人在大屯营镇文化站遇到了绝活艺人谢喜良。谢喜良,是个年逾七旬的老人,身形削瘦,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我们刚要向他问候,旁边的大屯营镇政联处主任袁明对我们说:“他听不见的,耳聋有几十年了,跟他交流要在纸上进行。”一个耳聋之人,能身怀数种绝活,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在当地有“一本通”之称的文化站长的许贵良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据介绍,谢喜良因早年间患了一场大病导致双耳失声,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他用独特的方式创造了有声的世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让人们在他自强不息的精神里感受生命的喧嚣。
“谢喜良的绝活都是无师自通的,他的竹木雕刻,大都来源于生活,雕的好多东西现在农村都找不到了。”在一旁的村民指着摆了一长桌的雕刻作品向我们说道。笔者注意到,这些作品用的是竹子和杉木雕刻的。作品种类繁多,如蝈笼、孔明锁、民间传统炸油机模型、智力游戏七巧板、智力玩具九连环等,并且,对每一个农用器具,他都能用小小的木条雕出来。
小小的制品,蕴藏着大智慧。一根木条到了他手中就有了灵气,一下子就变成了一条蛇。谢喜良手中的绝活同唐市章子、沩山根雕等众多的宁乡民俗手工艺术一样,因为它们的历史积淀厚重、悠远,而因为它们的朴实鲜活而生生不息,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绝技绝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原汁原味藏于民间的智慧。
50年前的民间风俗回归
在我国传统婚礼习俗中,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而以花轿迎亲是六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花轿出行,披红挂彩,一般由四个轿夫抬着走。而谢喜良制作的花轿有点类似民国时期在大街奔跑的人力三轮车,可由一个人在车前拖着或人在车后推着走,四周扎着红色的绸缎。新娘坐在红轿上行进过程中,彩带飘飘,惬意无穷,极具情趣。而一旁的谢喜良则用自制的形似龙头的道具表演,耍起独人龙舞来,只见他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不时张口吐舌,让观看者不由自主地棒腹大笑。谢喜良自创出了一整套用于婚庆等喜庆场面的器具,对烘托婚礼场面喜庆氛围有着极重要作用,很具地域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间流传的烧火佬的故事起源于宋朝。苏东坡晚年丧妻,与儿子儿媳住一起,儿子有些痴傻。一日,很长一段时间没进过书房的苏东坡来到书房,当时桌上布满灰尘,苏东城闲来无事便用手指头在布满灰尘的桌上写了两句诗:“青纱帐里一琵琶,纵有阳春不敢弹。”这时儿媳妇进来看到了,便在后面添上两句:“公公若想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刚写完,儿子又进来了,苏东坡赶忙用衣袖擦去桌上的诗句。儿子见状便问:“父亲在干什么?”苏东坡忙答:“抹灰”。从此“抹灰”不胫而走,又因以前在灶边扒灰的必是烧火佬,所以公爹又被称为“烧火佬倌”。后来,“烧火佬”演绎成了婚礼上不可少的民俗活动。谢喜良制作出了一整套烧火佬装扮道具,堪称宁乡一绝,让这个在民间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民俗风俗,重现于人们的视野。
谢喜良先用烧火佬道具给“烧火佬”装扮好,然后列出一系列行程动作清单。“烧火佬”头戴高高的绿帽子,正中写着“烧火佬”或者“我要烧火”三个大字。然后身着蓑衣,肩上挎着一个又圆又大的吹火筒,背着一个竹蒌,竹蒌里放着锅、碗、瓢、盆(均用竹制作的)等,手上拿把破扇子,打着大花脸。然后推起红轿,一行人吹吹打打到亲家迎娶儿媳妇。一路上,谢喜良举着龙头耍着独人龙舞,时不时地往“烧火佬”脸上涂点黑碳灰,并催促“烧火佬”见人要散烟,那滑稽的样子,让路人笑破了肚皮。到了亲家,“烧火佬”要抱着俊俏儿媳上花轿。这时,“烧火佬”往往要返头看看儿子的表情呢。婚礼仪式开始时,公爹在前头,新娘扶着媳妇在后边跟着,公婆手举棍子晃悠悠。
痴心练就着手上功夫活
谢喜良所用雕刻工具大都是他自己制作的,有些刀具一用就30多年了。要是谢喜良在路旁捡了适合的铁条,他都会把它打磨成雕刻工具。雕刻的模型都装在谢喜良的脑海里,他对每个部件经过切、割、挫、磨、接、合、雕的过程后,然后组装成件。豆腐担子、水桶,姑娘出嫁的嫁妆盆子、脚盆、马桶等都能雕刻出来,虽做工不是很精细,但一件件小巧有趣,匠心独具,显出如此的灵动与鲜活。而很少有人知道在灵动与鲜活背后所付出的泪水和汗水。谢喜良没读过多少书,十多岁开始独自钻研绘画、篆刻艺术,这些的技能为以后的从事竹木雕刻、扎花轿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又发明制作红轿、烧火佬等用具。几十年如一日,谢喜良对他手中的功夫活几近痴迷,终日乐此不疲。
在谢喜良的家中,摆放着许多奇形怪异的红轿。“这些花轿专门卖给那些婚庆公司,一年只卖出四五顶。”许站长告诉我们,花轿约1200元一顶,制作一顶花轿要一二个月时间。谢喜良既当木匠,又当蔑匠还是漆匠、铁匠,所有活儿都是他一个人干。桌子上放着许多长木片,这此用来制作踏水风车、吹风车模型,孔明锁等用的原材料。将木片烤成圆弧是一项技术活,要在瓦炉上进行。所谓瓦炉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自制铁炉,铁炉呈瓦状,下面放炭生火,木片一点点压过高温的铁炉,就有了弧度。炉温很重要,低了烫不弯,高了就烧着了。木片弯成圈后,再晒够上几天,便不会变形。
在谢喜良的工具很简单,有刨子(刀)、钻、卡尺、削刀、毛刷、麻绳等。谢喜良不愧是一个民间绝技高手,71岁的高龄老人,十个指头配合得十分默契。那硬邦邦的木圈片在他手中变得那么柔韧,锋利的削刀使用得甚是灵巧,绑麻绳时,要用舌头舔一舔,因为麻绳遇到唾液就会收紧……不大一会儿,一部小巧的吹风车就做好了,看上去工艺并不复杂,但很牢固。
接着,谢喜良要给我们表演他又一项绝技——咽喉断筷。我们考虑他年龄大,怕出危险,便谢绝了他的好意。
信心传递绝活传承梦想
在锤击和刀雕交融之中,谢喜良不仅领会了传统手工艺术和雕刻艺术,将雕刻作品与宁乡传统婚庆等礼俗融为一体,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他的雕刻作品小巧,极显表达力,深受人们特别是小孩的喜爱。
“在县里元月2号的民俗展示活动上,我要登台表演。”谢喜良拉扯着我们衣袖,反反复复地对我们说着同样的话。那张饱经风霜而又非常执著的脸,似乎挂着自信的微笑。今年我县即将要举行的首届民俗文化活动正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促进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对抢救、保护与开发这些民间艺术,将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对谢喜良和众多的宁乡民间艺人,传递给他们的是一种生活的信心。
谢喜良创造绝活的潜力空间还很大,我们期盼这位民间艺人艺术创新之路越走越远,我们也希望下次看到他更多的绝活!
网址:宁乡民间艺人谢喜良手中的绝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1856
相关内容
宁乡县民间艺人谢喜良手中的绝活21位才艺主播自办“村晚”展立冬民俗,乡村文化能人秀绝活吸引超536万网友线上围观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通知
体验村味生活 乐享乡村之美(走进乡土中国)
陇东民间剪纸的生活美(民间绝活)
编织印染,经纬之间展风采(工匠绝活·乡村工匠②)
民艺,生活的艺术
2022成都生活美学大赏,感谢这60个最美的名字
光影心拍客: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我的乡村日常生活手机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