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工艺遇到当代美学,让非遗回到年轻人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5-03-13 03:01

生活艺术摄影,让老年人找到新的自我表达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老年人摄影#

“手工艺承载了很多代人的心血,感谢大家在手工艺上做的不懈努力。”

——Odette Steele

英国艺术家奥黛·斯蒂(Odette Steele)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蜀绣大师孟德芝完成了为期四周的驻留共创。

本次由方所及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美的无风感空调联合发起的“2019成都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匠心创造未来”,11月30日晚在方所成都店向大家呈现出了如何运用当代的美学与设计语言去诠释古老工艺的实践成果。

△2019国际非遗赋新之夜现场

在成都驻留期间,奥黛·斯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对成都这座城市的认知体验,找到了不少灵感。她运用了有别于传统的色彩表达方式和对现代纹样的理解,通过植物染、丝网印刷等工艺结合蜀绣中锦纹针和乱针等具有代表性的技法,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和设计感的作品。

在『2019成都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匠心创造未来』成果大展当晚,共创作品不仅连同”国际非遗赋新计划高校服饰设计大赛“的优秀学生作品举行了一场穿插在沉浸式演出当中的服装秀,也为“2019成都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实践展“拉开帷幕。

展览现场还放映了由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与手工艺协会合作的“从现实到影片:英国手工艺电影节”(英国第一个以手工艺动态影像为主题的电影节)精选短片。

△国际非遗赋新计划高校服饰设计大赛“优秀学生作品

“手工艺承载了很多代人的心血,感谢大家在手工艺上做的不懈努力。”奥黛·斯蒂表示要把在驻留创作期间所有难忘的细节带回伦敦跟她的伙伴分享,希望大家能记住四川,记住成都,记住蜀绣,同时也更坚定了她一定要做手工艺传承者的这个信念。

蜀绣大师孟德芝觉得蜀绣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审美新的设计理念,“奥黛刚开始喜欢蜀绣中的乱针,但我坚持作品里要用锦纹针,因为这是其它绣法里面所没有的。经过不断的交流,她将两种针法都作了一些调整,让作品呈现出更立体更时尚的感觉。而这些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创作上拓宽思路。”

方所西南区总经理徐敏表示“文化即日常,非遗在生活。非遗是中国文化对话世界的方式之一,方所愿意成为这样的一个对话平台,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海内与海外。

△国家级非遗(蜀绣)传承人孟德芝与青年艺术家奥黛·斯蒂

非遗赋新计划是一个通过多元化与跨学科的观念与认知,将当代的设计语言赋予传统非遗工艺并参与其内容与形式革新的项目。在全球视野下,赋新计划所生发的,是将多维度的文化元素糅合、关联、叠加、生新,据此产生开放的交流与碰撞。

这是一个传承与推广的开始,以点滴方寸之力,带着记忆的温度,生命的厚度,去实践当代设计,赋新传统手工艺。

△2019成都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实践展

/

孟德芝(以下简称M)

奥黛·斯蒂(以下简称O)

手工艺与技术的相互作用、两者关系及未来趋势?

M:我们的刺绣一定是全手工绣的,但现在会用电脑辅助做上料,就是我们说的脱稿。最早也是靠手工,现在用喷绘,相当于打印。把图案喷在真丝底料上。这样很快,而且减少人工成本。人物也不容易变形,手工可能会歪一点,不如机器喷绘。

但是双面异形异色秀必须手工勾。双异绣的布料是透明的,反面图案轮廓要与正面对上,机器还做不到。而且目前机绣都比较粗糙,因为机绣用的线都比较粗,用很细的线一下就会断。

O: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手工制作的。但这也取决于正在从事的项目。例如,在我进行的一些合作中,也许诸如刺绣之类的某些元素是手工制作的,但是产品的实际结构是机器完成的。

例如我做过一个名为“慢案例”的展览项目,整个项目的概念是要用已成衣,它们是二手的,可以通过在上面进行印刷、绣花或点缀来进行解构和重建,或进行创新。

大多数时候,我更喜欢手工去制作大多数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次的项目中,我希望运用植物染,手工刺绣,丝网印刷,其实可以用数字印刷,因为我选择以手工呈现。

平时的工作中,在印刷方面,我可以进行数字印刷和丝网印刷,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就织物上着色而言,我更愿意使用天然染料,虽然有时并不太可行也不太有效。

因为植物染其实非常不可靠,所以当需要生产数百件完全相同的产品时,植物染就不太实际。因此,我会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或使用无毒的染料去探索不同的织物染色技术。

例如,在我的工作中,我尝试着在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性方面寻找更多的可能。也许科技会以某种方式存在,但是它也必须是可持续且必须对手工十分友好的。

让人们手工制作产品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重视手工制作的人,那么可能会在这系列作品或项目中失去关于手工工艺的叙事。

△奥黛·斯蒂手工缝制竹片

蜀绣是否会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被机绣取代?

M:不会。蜀绣经过三千多年传承还是一针一线纯手工刺绣的。这么多年有机绣、数码绣,但是无法替代手工。手工绣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创作时候的环境、情绪不一样,所有手工刺绣出来的作品没有两幅是一模一样的。我认为手工和机器之间是两条平行线,不会交集。除非以后有机器人来绣(笑)。

O:机器的介入取决于哪种方式。我认为手工艺对我们人类至关重要。我们仍然可以因为学习一种技能而成为大师,变得知名或成功,学习这些有可能失传的技艺仍然会受到重视,这一点很特别。

机器就看是提供哪种协助了。如果是机器/人工智能/机器人去做蜀绣,那对我个人来说都不是很合适。我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支持工匠和手工业者,使他们能够感觉到这是很有价值的技艺,是对人类而言非常特别的东西,希望这种技艺继续存在并世代相传。

技术可以帮助匠人实现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没有任何问题。但重要的是要能够识别出本质,什么是我们工艺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将其保留下来,因此,要看我们愿意放弃什么。

比如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什么元素,哪个线条可以允许被机器去修改?什么样的工序应该要作为手工艺得以保留?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确定核心工序是什么,要知道在哪些层面是无法妥协的。

M:我很认同奥黛讲的内容。手工的东西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传承过程中很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科技无法替代的。科技有它的好处,可以弥补手工很多方面的不足,但是无法替代手工。

我们现在也提出来用电脑喷绘来脱稿也会有弊病,比如收藏界会提出喷绘是化学物质的,若干年后会不会造成布料的腐蚀。所以现在高档的工艺品,我们不会用电脑喷绘,还是用手工上料。

还有比如很大的作品,我们创作后现在在人民大会堂的一幅作品有7.5米*3.4米,手工是无法勾出如此复杂的底稿的,必须靠电脑去脱稿。但是小的作品,比较精致的比如异色异形的作品,我们都还是用手工勾。

△孟德芝老师教奥黛·斯蒂蜀绣基本针法

通常创作一件作品需要耗时多久?

M:小的作品需要几天,大一些的几个月,一年都有。时间成本很高。我们也期望一些有创意又不是太耗费人工的设计去降低成本。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又有设计感。奥黛做的靠枕用的很长乱针,设计的祥云,有设计感,又不那么费工时,就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O:这取决于我在做什么。我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果我只选择打印,那可能会很快。但是,如果我选择刺绣,这会是一个更长的过程。当然也取决于我选择哪种刺绣或点缀方式。通常来说我会去找解决方案来加快工作速度,但仍保留手工制作的元素。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填满这个空间?也许我会使用较大的点缀,或者如果是刺绣,也许我会使用纱线这种更粗的线,在刺绣时就可以更快地覆盖空间。我想在某些时候想更快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想法,会使人更具创造力。

然而无论如何,这是需要在最开始就决定的。加快速度会损失手工的品质吗?这就是挑战,因为我不想破坏手工,因此您必须寻求解决方案,但仍要保持其本质。

我也想知道孟老师对我这样设计的感觉如何?因为在绣我设计的这种长乱针时,刺绣是局部,下面的布料也会露出来。一般大多数蜀绣都是铺满整个刺绣区域的,因此看不到布料。所以,孟老师觉得需要铺满吗?

M: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因为光是绣的内容会很单调,奥黛的作品图案很有设计感。会比单纯的刺绣好得多。

△代表传统中国元素的祥云图,配合用蜀绣代表针法锦纹针和乱针搭配产出的新设计图样(设计师:奥黛·斯蒂;手工绣制:孟德芝、奥黛·斯蒂)

关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匠心精神?

O:我很惊讶于孟老师的耐性。虽然我也是挺有耐心的,但是我无法做到像孟老师这样全身心投入。当年轻人在某件事上投入大量时间时,他们会想要看到如何体现出自我,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只是一遍遍地绣传统的东西就是这门技艺的全部,那他们自己从未能表现的自我的那部分,或者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内心渴望有自己的创作,这可能是年轻人感到挣扎的原因。

因为这类工作是需要创造力的。当你富有创造力时,这会是对自我的探索,你会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汲取某些东西来创造某些东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对我来说很难只做一个工艺。因为我想拥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我不仅喜欢刺绣。也喜欢印刷、喜欢编织和很多其他东西。我们身在一个什么都能快速获得的社会里。仅凭一件事很难投入那么多时间。

M:传承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坚持下来了,像我的学生里面沈大师、肖老师都是省级大师。他们做蜀绣十多年了,职称实际上是因为这门技艺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至于挣多少钱,还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年轻人刚学的时候,首先是觉得挣不挣得到钱,但是这个行业刚刚学的时候,挣不了多少钱,这就是个矛盾。能够度过这个时期,有一定成绩后,他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度。为什么现在倡导匠心精神?就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了,匠心精神就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不急不躁的。

但是我觉得完全这样要求年轻人也不对,不是说要他们也学我们一辈子就做一个事情。只是需要把浮躁的精神状态压一下,但也不能去磨灭他们的想象力,他们需要尝试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2019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实践展现场

中国传统工艺的局限性是什么,如何突破这种局限?

O:我可能会说设计。我认为,传统设计需要改进,或者说需要在考虑不同的受众和市场。实际上,年轻人是潜在的消费群体。而且年轻人是懂得欣赏手工制作的,知道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它还必须在美学上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设计他们愿意放在家里吗?愿意穿在身上而且感觉很好吗?

我认为传统工艺需要改进设计才能进入不同的市场。比如像我们这次做的尝试:将蜀绣和各种不同的纺织技术做结合,改变传统常用的配色,对颜色组合方式进行更多试验。

可能可以用更抽象的设计,对年轻人来说,更抽象,更吸引人,更具有当代感。同时也不仅针对年轻人,这对西方文化也更具有当代意义,或者可以尝试极简风格?

当我们看传统的蜀绣时,发现它非常复杂,而且总是表达同样的内容,例如花、鲤鱼、熊猫,始终是同样的叙事。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了解艺术家在做什么,艺术家正在创作什么,在蜀绣中是否可以做类似的事情。

M:我完全认同奥黛的观点。我们需要更好的设计,更现代的设计,让蜀绣可以重新回到年轻人生活里去。

/

2019成都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实践展

策展人:何明

展期:2019年11月30日(六)-12月15日(日)

地点:方所成都店(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负一层M68-M70)

『2019成都国际非遗赋新计划——匠心创造未来』

主办方:方所、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联合发起方:美的无风感空调

特别鸣谢:成都市文产办;孟德芝蜀绣大师工作室;成都大学

项目执行:缔合美学、ISK

展览支持:眉州学社

支持单位:ACG国际艺术教育

网址:古老工艺遇到当代美学,让非遗回到年轻人的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21433

相关内容

非遗手工艺:借助创意 重回当代,重回日常
从青丝到白发,她用 34 年让旗袍非遗之美 “穿” 进现代生活
活力非遗,回归城市与人的生活美学
如何在手工艺中找到现代非遗之美?
古老手工艺的后现代生活
(新春走基层)走进杭州的“民俗年”:当南宋美学遇见非遗年味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新春走基层|当非遗美食遇上“非遗年”
从“造物十二时辰”中走进海派非遗,感受当代生活美学
时代面孔|姚兰:非遗生活美学不是“花架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