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6个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快收好!

发布时间:2024-11-15 12:45

你是不是也会常常疑惑:怎么大家付出的时间和努力都是一样的,却总有人每次都比我考得好呢?

是不是大家每次说不学,其实都回家偷偷学习了啊!

但其实,学习这个东西,光靠勤学苦练也不一定就能提升多少,得用对方法才行。

所以,今天咱们就结合心理学视角给大家分享「 6个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

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必须有目的地预习

人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的。

通俗讲就是课堂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想要学习有效果,有效的课堂时间 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很多人不重视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看着也在认真听课,但真正听进去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之所以将这条放到第一点,一是课堂听重点太重要了,二是很多同学真的很难集中精神,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写作业。

但有些人对课堂内容吸收非常高效,一方面是认真听讲,另一方面也与有目的地预习有关,带着问题听课,一旦老师讲解到问题内容,自然就全神贯注!

记忆衰退理论:必须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上图的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复习非常重要。

但实验又证实,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并非复习就有效果,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什么才是最佳的时间节点?

实验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

但因为高中学业繁重,要学习的科目也多,这个建议似乎过于理想,近乎不太可能。

大家可以尝试:5分钟后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复习,效果通常就已经非常不错。

记忆编码理论:必须动手构建知识树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和组织!

当你通过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建立起知识树之后,那么书本将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

你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棵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

内隐语言理论:打破学习错觉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作知道。

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画了重点记号,甚至还做了笔记。这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

再比如,问自己一个学过的概念:“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心里是不是觉得对这个概念很熟悉,但如果要求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

这种学习错觉(误将熟悉当知道)是内隐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差异造成的。

语言分为内隐语言和外部语言。通俗讲,内隐语言是我们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外部语言就是我们正常交谈或小声默念。

内隐语言过于隐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语言(或者书写表达)是逻辑、完整、成体系的,但如果一个知识点能用内隐语言描述,我们就误以为很熟悉。

具体到学习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内隐语言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我们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都知道,但知识点不是孤岛,是由逻辑关系构成的,这需要外部语言去描述、串联,唯有经过外部语言检验,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因此,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认知心理学推荐生成与测试两种办法:

生成效应是指向同学、朋友、家人解释解释所学知识,在解释过程中,主动思考组织知识,构建出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有经验的童鞋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甚至是请教别人时恍然大悟,另外做讲座之类的对掌握知识非常有用!

测试是指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提问,然后将答案小声说出来,或者完整写出来,不能心里一晃而过几个关键词就觉得了解然后测试结束。

情绪绩效理论:压力是资源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但对高中生而言,考场发挥也非常重要,临场心态非常关键,那一刻的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

这就涉及情绪绩效,即情绪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情绪太低或太高都会损害绩效。所以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压力或压力过高都会影响发挥。

关于压力的一项研究还表明,我们对压力的认知会改变这一压力曲线(大致是左、右平移)。

比如一个实验证实,如果人们被简单告知“你是那种在压力下表现更好的人”,他们实际表现会提高33%,即使这只是随便说说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改变了个人对压力的评估方式。

所以,视压力为资源,会让我们在压力下表现更好(向右平移),而谈压色变则会让哪怕一丁点的压力都影响我们发挥(向左平移)

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不顺,会遭遇压力,偶有焦虑,但其实不要畏惧这种情绪,要学会不因为焦虑情绪而变得更焦虑,学会正视焦虑并将焦虑转换为动力,其实你对你的潜力一无所知!

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学习

最后一个方法,引用学习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的一段话:

A number of trainingstudies in real life hav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durations rangingfrom 1 -8 hr per day. These studies show essentially no benefit from dura-tionsexceeding 4 hr per day and reduced benefits from practice exceeding 2 hr(Welford, 1968; Woodworth & Schlosberg, 1954).

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无效学习尤其会让人心生厌恶。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 level of practice an individual can sustain for longperiods of time is limited by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recover and therebymain-tain a steady state from day to day. After the individual has slowlyadapted to a constant level of practice, increases ought to be possible. Incontrast, if an individual cannot recover each day from a given level ofpractice, sustaining that level will lead to exhaustion and mental fatigue.

要想长期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就不能一次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确保每次学习时精力都能够恢复。一旦过度透支,不仅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带来精神疲劳,削弱动机和坚持动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过于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兴趣、热情被消耗干净,最后无法坚持而失败。

对于长期的学习,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强度学习时间,避免精神疲劳或逆反心理。

总而言之:

短期内,要合理调配好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透支精力和兴趣,要细水长流。

长期看,长时间的坚持学习,能够让身心能逐步适应,之后可逐渐增加学习量和学习强度。

另外,认知心理学有一个“间隔效应”:分几段时间来学习,不要试图一次学完所有东西,这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

责任编辑:

网址:分享6个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快收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2253

相关内容

有哪些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
有哪些相见恨晚的学习方法? – Effie Blog
助力舒适生活,7款相见恨晚的家电好物
6个学习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提高学习效率有哪些好方法
分享几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懒人福音:那些让人相见恨晚的家居清洁神器
提高学习效率的6种方法
6种高效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20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