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街道园艺文化节100多项系列活动吸引超6000人次参与
□通讯员 郑丝佳 记者 小白
热热闹闹了一个月,姑苏区留园街道第五届园艺文化节近日落下帷幕。11个社区先后开展了植物联展、精品苏派盆景展、陶艺展示、志愿服务等100多项系列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6000人次,成为街道辖区一场名副其实的园艺“饕餮盛宴”。
近年来,留园街道积极挖掘辖区资源,发现园艺文化发展潜力,通过连续五年举办的园艺文化节,为社区居民全方位打造了一种“绿色园艺+”模式的生活,赢得居民的一片叫好。
街道搭台捧出园艺嘉年华
“今年的园艺文化节更加有意思了,看了苏式精品盆景小品、听了园艺摄影讲座、还动手制作了植物沙盘……”家住倪家桥的沈玉英在5月28日园艺文化节开幕式上拿到系列活动“菜单”后,一直放在了自己的包里,打算从中挑一些特别感兴趣的参加。
为了使园艺文化节内涵更加丰富,留园街道在园艺节期间开展了多项主题活动:围绕“五月五廉”廉政文化主题,举办传承国粹京剧演唱会活动;围绕“非遗文化进社区”主题,开展“中国红”颜料文化科普馆开馆活动……“我们将更多的元素纳入园艺文化节当中,一方面是要打造更多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活动,使园艺文化节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载体,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勇说。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如今,每次搞活动只要街道“点题”,社区里的不少居民朋友就会主动参与,献计献策,还真出了不少“金点子”。
“三社”联动增添节日活力
“这株是百日红,那边两盆是长春花和金鱼草,看看是不是花形很像金鱼。”在留园社区的半边园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植物医生”正在手把手向居民们传授栽培技巧和平时养护花草的小窍门。
“植物医生”陈思雨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建立了居民园艺QQ群,可以线上为居民解答有关植物的问题。而在留园街道,已有多家类似的园艺方面的公益组织进驻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他们将长期为居民解答绿化养殖的问题。
“近年来,留园街道针对辖区园艺资源众多的特点,坚持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区之间良性互动的‘三社联动’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园艺惠民’之路。”目前,留园街道已经有22家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社团和社工志愿者的三方有效运用和整合,逐步形成了“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团、社团促进社区”的互动局面,也加强了社区、社团、社工之间的联动。
“园艺+”模式 营造幸福生活
最近,家住硕房庄社区的孙老伯在听了社区举办的园艺摄影讲座之后,本就爱好摄影的他表示,回去也打算用自己的单反,把家里的花花草草拍得“美美哒”。
在留园街道,绿色园艺文化已经成为了街道的一张闪亮“名片”。一场草根节日已经蜕变成辖区的健康生活文化,而这背后,则是留园街道特有的“园艺+”幸福生活模式。在举办园艺文化节的同时,街道将园艺融入各项工作,成功打造了“园艺+孤老”、“园艺+助残”、“园艺+创业”等多个特色工作品牌。
硕房庄社区植物园里有个“格子间”,里面摆满了社区残障人士自己培育的多肉植物、吊兰、月季,甚是赏心悦目。社区党委书记袁小佩介绍,社区利用植物园,采用园艺疗法,通过参与播种、修剪、施肥等园艺活动,锻炼残疾人的身体机能。同时鼓励残疾人把这些植物不定期拿去义卖,所得收入用于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士。
类似“园艺+”模式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刘勇看来,园艺是一个绿色平台,这个平台有吸引力、影响力,这个平台让居民打破隔阂,交到朋友,走到一起,和睦相处,让原本不熟络的社区居民之间有了浓浓的亲情,也打开了邻里间那一扇通往温情的门。
(责编:丁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