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红梅)浅述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5-03-30 02:05

如何培养托儿所儿童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技巧# #托儿所育儿技巧#

在特教学校从教四年以来,一直接手教育智力障碍班级,同时也在担任班主任。从学生的入学到现在的四年级,可谓是一路和他们一起成长。我班有10名智力障碍学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在个人卫生、衣着、日常饮食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着实让老师不知从何教育。走进教室看到的是衣服反穿、满脸饭渣、手上污垢、体味较浓的孩子。坐着像是没有骨头,歪着倒着在教室木呆着,真替他们的成长捏一把汗。但当看到他们偶尔展现出的孩子天性时,心里又是另一种感触。于是从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开始,逐步的帮助他们成长。从他们的学校生活中逐步发现,他们吃饭前没有要求自己洗手的习惯,对掉下来的饭没有清楚的认识。有的同学完全没有对性别的认识,不知道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如厕的问题便展现出来了,更有甚着完全不在乎场地,随时随地就地解决自己的大小便,不讲文明,更不知道难不难为情。午休之后让他们自己整理衣物,常常发现他们的衣服里外颠倒,衣扣系错,鞋子反穿,偶尔还有袜子从衣服里掉落出来的现象…… 这种种情况的出现,我认为一是智障孩子本身对这些生活技能不自知的原因,二是有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的教育方式不太恰当,不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在家长全包全揽的学前生活所致的,同时也有缺乏系统规范地训练,使学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机会的原因。我认为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学习更重要。只有学会了自我照顾,才能真正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才能尽可能的让他们一生有一定自我保障。

一、了解情况,拟定规划

智障儿童往往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缺陷,因此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首先从制定训练计划开始,做到班集体一个大方案,学生个体一个小方案,围绕训练项目找到各科需要的教学内容,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习惯。比如培训学生用餐礼仪,让他们不仅在学校要文明有序的就餐,而且在外出的集体活动中,也能互相监督文明就餐,如秋游的时候坚持在就餐之后主动清洁自己所在区域的瓜果纸屑,在社会人士的资助的六一聚餐中主动的和同学礼貌用餐,不抢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是用手抓取食物等。从说教变亲力示范教育,一天天,一次次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习惯,自觉地养成了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的好品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在他们低段的时候影响最大,低段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促进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让他们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为后续的教育打好一个爱学习的好基础。有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从而达到让学生尽量能够生活自理的目的。

二、生活开始、脚踏实地

1、大小便训练。大小便问题,这是特殊学生必须要学会自理的第一个首要生活技能。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初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他们区别男女厕所。在孩子不识字且对自己性别不自知的情况下,我在安排座位时便有目的的对男女生的位置加以区别。女生一组,男生两组,按序将他们逐一带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他们的课桌上贴标志性的卡通图片,男生课桌上都有一个帅气的小王子,女生则是一位公主图片。这样可以时刻提醒他们自己的性别。继而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一般会在男女生课桌分界的那个过道里,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有语言的暗示,如“这个问题我们让老师左(有)手边的女生(或男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只想让我们班的男(女)生来回答”,这样的日常语言来一步步加强学生对男女生的认识。接下来便是在课间的时候带分别带男生或女生组一起去厕所,无论孩子有没有上厕所的需求,都带他去对应的厕所门口,之后又需要的同学去如厕,其他同学则在我的指引下一起来说一声男(女)厕所的标识有什么特点,以及口头表达一下厕所的位置在哪里。如此坚持每天教育,日积月累,逐步内化他们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以及对厕所对应位置的习惯。

2、衣着训练。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了,很多孩子不仅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而且还不能配合生活老师帮他穿脱衣服。于是,我和各任课老师共同设计了对应的教学,首先需要学生来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衣服,如开衫和套头衫分别是什么样子,并让他们在身边找出来加以区别。其次则是让学生认识到衣服的上下,领口处和衣襟处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区分。接下来便是让学生来分清楚衣服的里外,从衣服的花色或者是明显的缝补纹理让让学生加以区分。之后便是穿的问题啦。先是引导他们用动作来配合,使他先形成“衣来伸手”的习惯。那么接下来就要先请学生给老师正确的指出衣服的里外上下等,近而再在老师拿衣服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正确的姿势来让自己“钻”到衣服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只要老师拿起衣服准备帮他们穿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各种动作来配合了。由于脱裤子的动作相对简单,所以,一开始,我就直接引导他们学习自己脱裤子。先让他们自己试用各种方法把裤子脱下来,再在他们自己脱的基础上手把手地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方法,并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在穿裤子时,老师则在一旁边用语言提示,也适当地给予帮助。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穿脱裤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个人卫生训练。由于智障儿童不知道要保持个人卫生,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持个人卫生,因此,他们往往给人一种邋里邋塌的感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时时提醒,刻刻关照。通过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让他们不仅在行动上固化这些卫生习惯,还要在意识里逐步认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以帮助她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时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擦手、擦汗等卫生习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卫生习惯变好之后同学们或者老师们更愿意亲近他和他玩耍的愉悦心情。渐渐地,学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习惯成了自然,使道理更浅显易懂。在培养习惯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教会他们方法。如:洗手的顺序、擦肥皂的方法、漱口的要领以及如何擦嘴、擦手、擦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了一些个人卫生技能,同时还提高了他对周围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4、睡眠训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提高儿童自理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智障儿童的精神似乎比正常儿童充沛许多,不能自觉、安静地入睡。针对这样的需求,借助于学校有午休条件的便利。对于不爱休息,不能安静下来的孩子,我会引导他把被子、枕头当做一个小朋友,让学生和自己的枕头、被子交朋友。多次的和学生讲解这些“朋友”他们喜欢在梦里和你玩耍,同时他们没有手脚,不能说话,所以他们不喜欢吵吵闹闹的小朋友。如果你和被子成为朋友,他会让你在睡梦中慢慢长大,还能让你减少得病的可能性。把眼睛闭起来,听听好朋友在和自己说什么。经过反复训练,逐步养成了较好的睡眠习惯,多次训练之后学生基本上能自己安静地入睡,他的自控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三、循序渐进、逐步教育

由于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然后小步子多练习。让孩子循序渐进,一项一项的把要领掌握,进而多次练习把动作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 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 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

四、教育与激励相结合

针对智障儿童特别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障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弱智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五、趣味比拼、巩固提高

我校在集体活动中设置了生活技能比赛,如系鞋带、穿衣服及叠被子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们根据弱智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六、家校共育,合力培养

智障儿童的家人往往因为孩子的特殊性,会对孩子相对“溺爱”,凡事包办代替。从情感出发,这是一种爱的体现,但于孩子的长期发展,这样反倒剥夺了孩子大量的生活技能练习的机会,以及浪费了孩子小年龄大改变的时机。故,在此次研究中,我们还邀请家长加入我们其中,让整个家庭,学校处于一样的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孩子快速掌握一定的自理能力。我们认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总之,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复杂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特殊教育教师付出加倍的爱心和耐心,深入实践研究。就此我们也仅仅是做了一点点探索。以后的探索之路还很长,期望各界特教同仁携手一起用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将这份圣神的工作完成的更加出色。(作者单位:江油市米其林特殊教育学校 )

网址:(作者:徐红梅)浅述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1935

相关内容

儿童本位 优化生活——中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怎样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浅析儿童生活礼仪培养策略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设计与组织
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研究综述.doc
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文献(5篇)
特殊儿童的智力与生活能力评估培训报道
家园合作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以“整理衣橱”活动为例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5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