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幼儿肚里长出2公分的石头!略一打听,父母道出了实情
2-3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高峰期 #生活常识# #育儿常识# #生长发育阶段#
涵涵今年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该是活泼好动的,可是近来涵涵却整天捂着肚子,哭闹不休。涵涵反常的举动让父母万分焦急,把孩子带到医院一检查,发现竟是长了结石,小小的肾脏里居然横着一枚2公分大的结石,这结石是怎么来的呢?
整天肚子疼,2公分结石藏肾内
涵涵家住芜湖,是父母掌上明珠,没有生病前是个整天笑呵呵、爱跳舞的快乐小公主。不久前突然喊肚子疼,一开始家长也没太在意,以为吃坏了肚子。
可是随着孩子疼痛频率增多,疼痛剧烈,孩子也说不清楚,只能以哭闹表达,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肾结石,足足有2公分。这么大的结石怎么就跑到肚子里去了?
结石从何而来?父母道出真相!
医生表示,2公分大的结石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相当大了,必须及时治疗,否则病情发展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经过治疗,孩子体内的“巨石”已经“化整为零”了。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为草酸钙结石。
涵涵父母介绍说,涵涵平时不爱喝水,有时甚至一整天都不喝,另外他们听说维生素有营养,平时就给孩子维C片当糖吃。
听完父母的介绍,医生分析说,不喝水可能是结石病的最大元凶。“不爱喝水的习惯,会导致尿液长期处于浓缩的状态,这无形中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外,过量的维生素C的摄入会导致人体草酸代谢异常,从而促使了草酸钙结石的产生。”
小儿肾结石多半与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有关,家长在护理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留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和表现,除了肾结石是多发结石意外,胆结石的危害也不容小嘘,它的发生和下列因素有关!
关于胆结石,还有哪些诱发原因?
小儿胆结石的发病率为0.3%~1.16%,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后,近年患胆结石的儿童日渐增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 过于精细的饮食习惯孩子爱吃大鱼大肉,精米细面,而不愿吃粗粮蔬菜,致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上升,促发胆结石形成。
2 寄生虫感染这种状况多见于卫生条件比较差的边远山区乡村的儿童,孩子在饭前便后或玩耍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容易引发蛔虫感染,一旦蛔虫进入胆道,虫卵和死亡的残体便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其他细胞便围绕该核心沉淀下来,逐渐形成胆结石。
3 盲目补钙家长盲目过多地给孩子补钙,导致钙质在胆囊内沉积,凝聚成结石。
4 饥一顿饱一顿的吃饭方式有些孩子吃饭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既打乱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又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胆石症。
5 幼儿缺乏体育锻炼不常活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的孩子,胃肠道蠕动缓慢,不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滞留于胆囊内浓缩变稠而形成结石。
关于小儿结石,预防大于治疗
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有规律地吃好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过于精细的糕点、甜食,肥厚油腻的动物性食品,鼓励孩子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杂粮、蔬菜水果,多喝白开水,帮助消化吸收脂肪,有助于防止结石形成。
讲究卫生勤洗小手
从小教育孩子要懂得“讲卫生,不生病”的道理,自觉地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不啃咬指甲。尤其是要教会孩子科学洗手的方法,养成饭前便后、玩耍回来及接触过脏东西后要洗净双手的好习惯,可有效地预防寄生虫感染。
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孩子如果坐的时间多,活动时间少,或久坐看电视,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相应增高,致使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随之上升,促发胆结石形成。
最佳的方式就是及早消除隐患。发现孩子有肠道蛔虫症,要及时彻底地进行驱虫治疗。若患有其他胆胃方面的疾病,应请专科医生诊治,防患于未然。
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END-
加载中
网址:3岁幼儿肚里长出2公分的石头!略一打听,父母道出了实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2620
相关内容
父母实用的婴幼儿心理学育儿经 | 改变孩子的一生,万千父母都收藏了
幼儿园=中国式教育(父母)的焦虑
幼儿园育儿知识大全3到6岁
父母成长书单
【0 3岁婴幼儿早教故事】1 2岁宝宝早教故事大全
父母必学的育儿4大招
幼儿园家长育儿知识经验分享(精选10篇)
新手父母建议收藏的育儿知识?
优秀的父母一定要学点儿童心理学!一文读懂科学育儿的所有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