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翔|永远的桃源情结
永远保持对摄影的热情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摄影理念#
永远的桃源情结
作者|童翔
晋代伟大作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人们勾勒了一片理想的生活乐土,也成为历代无数文人的追求向往、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因此,桃源情结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一个永远无法释怀的情结。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世界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描述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颇有几分相像。其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早在《礼记》中亦有与《桃花源记》相通的记载,其《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由上可见,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并不是其一人所建构起来的,而是凝聚渗透了古代前贤的理想追求。而桃源理想一旦建立起来,又会不断影响着后代人。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绩和王维都受到陶渊明思想的影响,非常渴望其所描绘的“桃源”的社会理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王维《渭川田家》﹚,正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具体再现和翻版。
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构想和向往,自古至今都不曾停止过。对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来说,美好的生活理想是必不可少的。相信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之一。所以,无论现实生活多么困苦不堪,人们始终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来得以慰藉,并为了一个看不到的信念,可以卧薪尝胆,可以韬光养晦,可以励精图治,可以百折不挠。
昔者,孔子向往“大同”社会,为挽救礼崩乐坏的时局,周游列国,被困陈蔡;孟子为实现“仁政”主张,慷慨陈词,游说诸侯;庄子为追求“逍遥”境界,鄙弃功名利禄;百姓为实现“均田,免粮”的理想,揭竿而起;今者,无数仁人志士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干洒热血,鞠躬尽瘁;现在人们为“和谐社会”的理想而不辞劳苦地建设。总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追求真善美是人的天性。而历代生活理想虽略有差异,但精神内核却是一脉相承的。骨子里都有一种桃源情结,都想寻找一块和平安逸、远离纷扰的生活家园。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说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对污浊的现实不满,为求得精神的纯洁超脱而采取的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时代的楚狂接舆至清朝的袁枚等等,隐士层出不穷。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隐逸思想。儒家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有感于“大道不行”,也曾有“乘桴浮与海”的遐想;佛家更是六根清净,“因空见色,因色见空”,强调“四大皆空”;道家讲“无为”,追求“自然之道”,消极避世。总之,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自我完善。对人性的建设多,而对人生的社会价值建设较少,总体来说是向内转,而非面对外部世界。无怪乎中国著名哲人刘小枫用“逍遥”二字来概括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所以为历代后人所推崇,我个人认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不仅仅是建造了个人的桃源,更重要的是为广大人民建造桃源。换言之,他不仅是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更要为别人谋福祉。并且,他的桃园理想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逍遥”境界常人难以理会和实践,但桃源却是扎根于土地,扎根于朴素的劳动,扎根于广大人民简单而安乐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是一个伟大的隐士。陶渊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年轻时“猛志逸四海”。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他躬耕南亩,也体味了下层民众的辛劳。梁启超曾说陶渊明“快乐不是从安逸中得来,完全是从勤劳得来”。他将隐士的优雅生活建立在平凡劳作的基础上,坦言“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将悬浮于空中的隐逸之道引向凡尘俗世,又不乏崇高飘逸。在穷困潦倒之时,不是“独善其身”,而仍怀有“兼济天下”的崇高志向。刘熙载《艺概》曾云:“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陶渊明志行高洁,有类屈原,但又不因与世多逆而蹈死轻生;他愤世嫉俗,“性本爱丘山”,但又不似庄子一生死、泯善恶,追求个人适性逍遥。李泽厚曾高度评价到“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08页)
陶渊明所追求的不仅是适性之隐,更大意义上是梦想广大民众的安乐生活。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人都怀有极大的悲天悯人情怀,不计个人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试问,自古隐士如陶潜这般者有几?有多少人只将隐居作为干禄之阶、“终南捷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桃源情结的根深蒂固,正昭示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博爱的民族,是一个高尚的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网址:童翔|永远的桃源情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2815
相关内容
永远的安全,儿童房装修设计陶渊明与心中的桃花源
微短剧《和你的桃花源》开机 跟着镜头体验永春生活
武汉市桃源集亲子小镇游玩攻略(开业时间+地址+主题简介)
生活家选购指南:儿童家具选购健康永远位
桃源街道“温暖冬日,快乐寒假”冬令营结营
心态平和,永远最美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罕萨: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儿童生活通识培训.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