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智力和精神残疾患者在庇护中心拥抱阳光自食其力,不再遥远
远程医疗技术使疾病治疗不再受地域限制,患者在家就能看名医。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健康科技#
发布:2018年08月30日 13:11:42来源:浙江法制报 作者: 见习记者 宋文瑾 通讯员 傅博锋 编辑:滕莹锋
湖州市吴兴区龙泉街道华丰社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的一间教室里,一名年轻老师在黑板上工整写下一排韩文和中文释义,底下一群学生认真听讲。这看似普通的讲课场景里,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其实都很特别——24岁的老师是4级智力残疾患者,学生们则是在中心接受照料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
在这家中心里,共有15名学员在接受专业康复治疗的同时,还接受心理康复帮助、生活和职业技能培训等。“近年来,智力、精神疾病肇事及精神疾病患者本人受到伤害的案件并不少见。我们觉得庇护中心不能局限于提供生活照料,更重要的还得帮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社会。”龙泉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郭博锋说,为此,中心升级了服务,提供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等,让残疾人“残有所依”,也为平安和谐社会建设出份力。
心理咨询,帮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
“这门‘房树人’课程是定期开设的,通过让学员们绘画房、树、人三种意象,分析布局、色彩,以此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中心常驻心理咨询师李岩告诉记者,大部分学员第一次绘画都表现出恐惧、紧张的情绪,“而这正是我们要帮他们缓解的心理状态”。
中心依托街道心理咨询室,配备兼职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常驻三级心理咨询师1名,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不定期针对重点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
随着心理康复课程的深入,学员们逐步打开心扉。34岁的小任有4级智力残疾,时常深夜跑出去玩,并因此与家人多次发生争执。每次,小任都会主动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任的情绪起伏不再那么强烈,与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她家人还主动要求旁听心理咨询课。“帮他们从孤单、恐慌的世界里走出来,树立自信心、肯定自我价值后,家庭关系也就变得更加融洽。”李岩说。
实训回归,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社会
“儿子现在不需要我们的陪伴,自己就可以到中心去了。而且,他变得爱笑,也喜欢和大家交流了……”说起儿子进入中心后的变化,小陈妈妈滔滔不绝。她说,小陈是3级智力残疾,以前总是默默待在家里,家人和他一天都说不上几句话;进入中心一段时间后,小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愿意主动和家人分享新学会的本领,“我们做家长的,真是放心不少啊”。
据了解,中心每周开设5天的学习课程,上午以技能教育、心理疏导等为主,下午以娱乐活动为主,同时还开设手工制作课程和应急生存课程,组织学员开展消防、避震等演练及手工制作学习。目前学员们都掌握了应急逃生本领,能够使用灭火器、消防水带等。还有部分学员可以回馈社会,像3级精神残疾的小褚,通过教育疏导,如今已积极参与到志愿巡逻服务中去,还带动他的家人一起参与群防群治、平安志愿服务活动。
“其实在中心里,学员之间都是相互帮助的。”华丰社区党总支书记朱静微说,像小褚是3级精神残疾,可以在学业上帮助4级智力残疾的小唐;小英是4级智力残疾,会在生活上帮助同样4级智力残疾但肢体不便的小吴……学员以及学员家庭之间的互补互助,把15个小家庭都融入了温暖的中心大家庭。不仅如此,中心也让辖区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干部、志愿者挂心不已,在他们的帮助下,中心开展了参观文物展览、学习手工艺、参加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员们一步步走向家以外的世界。
网址:15名智力和精神残疾患者在庇护中心拥抱阳光自食其力,不再遥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3439
相关内容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如何做好居家护理?女性健康守护者:激活内在防御力,拥抱活力人生
世界精神卫生日|关爱心灵,拥抱健康
远程护理在COPD患者自我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阳光心理健康生活演讲稿(精选15篇)
约85%的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治疗,人工智能如何改善心理健康治疗机会
医院精神科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拥有阳光心态 拥有阳光心态论文2000字
创卫进行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家护理知多少?
健康生活指南:远离加工食品,拥抱自然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