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看大思想家庄子、康德、休谟是怎么说的?

发布时间:2025-03-31 11:38

看到家人健康快乐,是最宝贵的幸福 #生活乐趣# #生活点滴# #每日小确幸列表#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至乐》。我们来聊聊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01

幸福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庄子也不例外,庄子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底下到底有没有至高的快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大师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西方著名的大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这本书中说:

“一个有教养的理性越是蓄意盘算着要致力于生活上的享受与幸福,这个人也就越发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为什么康德会这么说呢?

康德认为,我们有两种方式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一种是通过理性,一种是基于本能。那哪一种方式更好呢?

康德说,如果把“大自然”看成一个理性的造物者,它是如何获得福祉,或者说是如何进化的呢?如果大自然是绝对理性的,它的所有行为规则都是由理性来支配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了的,这个世界就像钟表一样精确地,按部就班地运行,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因为:“自然选择”才是大自然的规律,才是大自然进化的法则。

自然选择并没有特定目的,而是完全基于大自然的“本能”反应。就像人看到猛兽会逃跑,手指被火烧到会退缩一样。康德说:

理性所唯一能做的就是对自然所予的幸福构造给予悉心关注,去赞誉它,去尽情享有它,对自然的恩赐感恩戴德而已,但是,理性并不能指导或者干预大自然的目的和意图。

总之,大自然会仔细谨慎,不会让理性闯入实践应用领域,也不会让它有这样的假想,以其浅薄的见识,就能为自然自身想象出实现幸福的方案和完成方案的手段。大自然不仅会考虑目的的选择,而且也会考虑手段的选择,以其深远的见识,自然定会将目的与手段两者完全付托于本能。

02

其实不仅是康德,在康德哲学上的对手大卫·休谟,对于人类是理性还是感性的这个问题,他们都有类似的见解。

大卫·休谟说过:“理性是且只应当是情绪的奴隶,并且除了服从情绪,和为情绪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任何角色”。

关于理性和感性,休谟还有更加极端的描述。他曾说“我宁愿毁灭世界也不愿划伤自己的手指,这与理性并不冲突”。休谟认为决定人们言行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纯理性决断是不存在的,任何决策表面的理性原因背后的感性原因才是决定因素和根本驱动力。

在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发,分析了人类思维中,是理性还是感性主导,他将人类大脑的思维决策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理性的,和富有逻辑思维的;而系统2是感性的,是凭直觉和本能的。在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调研中,卡尼曼指出,人类的绝大部分思维和决策都是系统2完成的,系统2也就是感性或者直觉的大脑,才是人类思维和决策的主角。

03

其实,感性或者说直觉思维占据我们思维的主导并不奇怪。在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中,过去大部分时间,人类的祖先都是靠着本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繁衍,而理性的出现时间要短得多,只是在人类开始大规模群居生活,人类掌握了工具、语言和文字之后,人类才开始运用理性的大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此前绝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是依靠动物的本能,或者说本性在这个地球上生活。

不敢是康德说的“本能”,还是休谟说的“情绪”,以及心理学家们眼中的“感性”,其实都是人类的本性和直觉。那这和我们今天讲的《庄子》有什么关系呢?

04

好了,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庄子在《庄子·至乐》这篇内容中,要讨论的问题正是,我们是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跟进一步问,我们在生命情况下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庄子说“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这里庄子所说的“无为”和至乐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庄子所谓的“无为”就是依靠本能去生活,不要被外界的目的所干扰,因为所有的“目的”都是理性所追求的结果。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庄子,甚至是道家思想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本能”或“本性”,而将“有为”理解为“理性”,因为任何“有为”在老子和庄子看来,都是有意而为之,都是带有目的和意图的,而目的和意图,正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就像庄子说的: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 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硁硁然如 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 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说:“当今世俗的人都以有所作为,看成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但我不知道这种快乐真的是快乐吗?我看到世俗之人的快乐,都是趋炎附势,好像努力去追求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大家都说这是快乐,但我看不出来有什么快乐或者不快乐。我把“无为”当成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的人却认为那是很大的苦恼,所以说‘至高的快乐是消解了快乐,至高的声誉是消解了声誉’”。为什么呢?

因为庄子说,天下的是非是无法确定的,虽然如此,但“无为”还是可以决定是非,天无为所以能清朗,地无为所以能安宁,这两种无为相互配合,万物得以变化生长,万物不断变化,都是从“无”中演化出来的。

所谓“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

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有多么高深的智慧,如果用大白话说,这就是达尔文物种进化论“适者生存”的另外一种说法。大自然是没有目的和意图的,一切都在变化和不确定之中,但我们可以依靠“本性”或者说“无为”来化解这种矛盾,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就像天地虽然也是“无为”没有特定的目的和意图,但是依然生生不息一样。

05

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谈到了:“怎样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这个问题,而且我们从东西方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哪里找到了共同点。

哲学家康德说,理性并不能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幸福和快乐是建立在本能之上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也说,人是感性和直觉主导的动物。而庄子在这一篇《至乐》中提出了,“天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其实和西方思想家们所说的“本能”或者说“本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说,所谓“有为”的理性,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而“无为”的本能,才能让我们达到至高的快乐。

其实,通过“无为”达到至高的快乐,我们在现代心理学中也可以找到依据,我们常说的“心流”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境界,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心流”的状态下,可以获得至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智慧的研究,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殊途归归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管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老子和庄子的“道”,以及康德所说的“善的意志”,还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其实都是在探讨类似问题,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东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是其思想的根源和本质是类似的。“道”、“善”、“良知”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根植于人性本能的力量,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内心获得这种力量。

网址:人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看大思想家庄子、康德、休谟是怎么说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4439

相关内容

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吗?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么说
休谟:人应努力将其幸福建立在主要依靠自身可以实现的目标上
“你说得都对!”不跟愚蠢之人争论,是获得快乐和幸福的秘诀
探寻休谟智慧:如何把哲学融入日常生活
人生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幸福感是一种什么感觉?人们的快乐来自于幸福吗?如何获得幸福?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幸福和快乐有什么差别?每个人都应该懂点哲学
范明生《亚里士多德论快乐、思辨和幸福》
休谟哲学实践:如何过上理性与激情并存的多彩生活
幸福的哲学阅读答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