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与人生
钟沧海
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等关系组成的人类社会组织中的最小基本单位。婚姻,是两个不同性别的个体因性生理、和长期共同生活的需要,按照国家管理的程序组成的特殊协议共同体。人的生命必须要经过婚姻家庭才能产生。而人的一生,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家庭活动,其次才是参与社会的活动。但婚姻家庭状况的好坏,对个体人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况关系极大。同时对个体参加社会活动的质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故婚姻家庭是人生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br>婚姻一旦产生,就同时产生了夫妻关系,及联姻双方的上下、左右间的家庭关系。而且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和矛盾也就同时产生了。虽然婚姻是以性生理需要为前提的,现实生活中却因为性生活不和谐离婚的比例却很大。其实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真正原因,大多并不在性器官本身,而是夫妻双方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引起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冷漠、被动、甚至抵触、拒绝所致。所以感情因素才是大多数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根源,而因为生理缺陷或性器官及疾病造成的比例则是很小的。当然,对这类情况也应该引起家庭成员的高度重视,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治疗才行。<br> 为什么两性在进行性生活初期几乎没有真正的不和谐,而一旦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就发生了呢?那是因为初期双方几乎都只沉浸在性生理的渴求与满足的快乐中,双方感情的焦点几乎都只围绕在性生理的兴奋中,而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矛盾与挫折几乎没有考虑所致。其实所有的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和功能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任何有此需求的异性进行性生活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如果双方都是有此强烈愿望的,那在性生活过程中就会有很好的动作配合,反之则根本不配合或干脆拒绝对方的需求,致对方没有身心快感或感情上的损伤。这种现象次数多了,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感情损伤的积累,其结果就可能将对方逼向解除婚约,或转向愿意满足性生理需求的第三方。这也是第三者屡屡得手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在恰当的时间内顺利解决,甚至反而升级,还可能发生“情杀”等等的惨剧。人世间的许多家庭悲剧,除极少数是因为某方的性生理缺陷或疾病造成的外,更多的则是夫妻间的感情损伤积累造成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不外乎与人类天生的自私、贪欲和责任感缺失在家庭中的表现造成的居多。<br>夫妻间的矛盾,除双方自身的诸多原因外(诸如个体性格、自身修养、、知识范围、人生观念、经济状况、认知对错、对子女养育过程的争执、对具体事物分析判断的分歧、对家庭事务的前瞻性等),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与家庭其他成员间的矛盾的连锁反应。诸如和家庭成员间说话的态度、赡养、抚养、教育、家庭发展计划、家庭经济收支、交友等等情况。甚至各自工作中遇到的不顺等,都可能是引发夫妻间矛盾的诱因。<br>虽然家庭是国家的一个最小基本单位,但它有绝对大的自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家庭的统一性,防止外在因素引发家庭内乱或破裂,所以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国家机器主动插手家庭纠纷,尤其是主动插手夫妻间纠纷。其实,很多家庭矛盾不是国家的法律可以调整的,因为绝大部分家庭纠纷,都只是一些家庭经济、家庭教育、或家庭道德范畴内的问题。作为有高度自治权的基本单位,当然有独自的经济、教育的管理权了。而要解决道德方面的问题,靠的不是外力,要靠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自我约束。这就是为什么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在婚姻纠纷案件中,不准许代理人有特别代理权的道理所在。<br> 家庭,从功能来说,除了通过婚姻达到异性的性满足外,养育儿童,赡养老人,协同活动,统一管理经济等外,更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归宿地。生存的竞争使每个家庭成员在社会上均是疲惫不堪,家就成了养精蓄锐、修身养性的唯一可选地。所以每个家庭成员回到家,都希望家是温馨的安乐窝,可以让自己抛开工作的烦恼,享受一下家人的安慰、孩子的童真、丈夫的爱抚,妻子的温柔等家庭的温暖。应该说,这些都是每个家庭成员应有的义务。但是,事情却并非如人所愿。因为关系家庭的诸多事务,都只能在工作后回家这段时间处理,所以新的烦恼又产生了。因为婚姻期间的男性,几乎都希望自己被别人看成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可以信任的。他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指责、争吵或贬低,从而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婚姻期间的女性,则渴望在婚姻生活中能充分得到丈夫的保护,以及丈夫能给予全身心的呵护、关怀和钟爱,有时甚至是需要溺爱,希望丈夫能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在她表示某种愿望时,丈夫应该大力支持她,帮助她实现愿望,使她感受到丈夫的真爱。然而每个家庭成员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知识范围、个性、需求、目的、动机的客观差异......,这一切的一切都给处理家庭事物增加了困难。所以,家庭中的烦恼就客观存在了。<br>应该说,有责任感的夫妻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事物中,就应该考虑如何在共同生活中通过同心协力来为家庭的兴盛做事,通过善意的交流来加深、巩固感情。“家和万事兴”,只有这样,家庭才有可能战胜人类生存激战中的惊涛骇浪,让家族得以繁衍兴盛。相反,如果相互指责,各行其是,互不相助,或干脆谁也不理谁打冷战,就势必造成严重的恶果。自尊心是人类共有的特性,一旦受到损害,便会痛苦不已。如果受到尊重,则会感到欣慰和满足。因此,为人夫为人妻,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应有相互理解、相互原谅的意识,不要有意无意伤害对方和他人,造成家庭成员及夫妻间的感情隔膜。<br> 但是,人类最难战胜的不是苦难和外在的敌人,而是自身先天的自私与贪欲。在众多因权、利、欲毁了家庭和自身,甚至毁了社稷的文字记载中已经足以证明了这点。所以,虽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谁都懂,但在利益面前就忘了个干干净净的多,孔老夫子的教诲也就成了电筒中的光——照别人了。这种先天的自私与贪欲,是客观地存在于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中的。当然,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事物,只有相对而已。故人类也就没有绝对的无私、自私与廉洁和贪欲,而只有相对的存在而已。所以家庭成员间有点无关大局的私心和欲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事关家庭发展和成员未来前途等大事的决策上,就不应该有私心与不理智的失误。即便这种自私与贪欲是为了家庭,但如果忽略了道德底线,最终造成的也可能是悲剧(比如通过赌博或欺诈、贩运毒品等途径赚钱)。尤其是在家庭中,不考虑整体利益,过份寻求自己的权力(如对赌博和物欲本无自控力,却强争家庭财务的掌控权等),无视其他家庭成员的感受和权益,就势必造成激烈的矛盾,进而波及夫妻间感情受损伤甚至恶化。而如果以自己的好恶观来要求别人,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也必将引起其他家庭成员的不满甚至愤怒,从而波及夫妻间的关系。而认为抚养、赡养与自己无直接血缘的家庭成员是自己吃亏了,并用不同方式表露,则是严重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缺失的直接表现,造成的必然是家庭矛盾的加深,并直接影响正常的夫妻关系。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尊公婆、岳父母为自身父母,将媳妇当女儿,把女婿当儿子,视妯娌、兄弟姐妹如同胞,把侄儿侄女当亲生,一切都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家庭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纷争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小环境,在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小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未来前途,尤其对幼小儿童的影响更为直接。身为平常百姓,笔者认为,对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应该是每个希望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安定、家庭和睦的所有人的追求。要建设好这个小环境,“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则应该是每个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的必修课。因为只有心正了,才能修好自身,修好自身了,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则应该是必须的追求。“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家庭的和睦是夫妻和谐的基础。在家庭中的“无求”,是每个家庭成员高尚人品的具体表现。而对家庭成员过错甚至过失的包容,或在冷战中主动要求沟通,则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家庭美德的具体表现。当然,这仅仅对家庭成员中的错误言行而言。但对于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则应该以家庭成员的共识给以严厉的批评与制止,以防止、减少继续给家庭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及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失。且被批评、制止者,也应该有明白的愧疚、悔恨甚至补救表现,以求得家人的谅解才行。所以,包容不等于纵容。包容应该是建立在犯错者主动改错基础上的。否则,包容就成了纵容犯错或纵恶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和睦,减少或避免家庭外在的形象、声誉和内部经济的继续损失,维护家庭和睦,巩固夫妻间的感情和谐,而且也才能给幼小的后代作出优良的榜样。 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以家庭教育和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故这是炎黄子孙家庭的首要功能。自古以来,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的痛爱,都超过对父母的孝敬和关心自己本身的多。他们共同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都能成龙成凤光宗耀祖。因为家庭中的男性与女性痛爱孩子的方式不同,所以因孩子的管教引起的家庭纠纷也不少。众多历史事实证明,因为娇纵过多,结果适得其反的却不在少数。事实上在芸芸众生中,真正能够成为精英的却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仍然只能以百业生存于世。故用这种价值观念去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磋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爱而不宠,痛而不娇,并以多付出的价值观作为培养教育原则,似乎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而世人对父母的赡养,大多以供给其日常生活必须即是孝道。甚至薄生厚死父母的事也不在少数。其实这种只关心吃住的孝心,按孔老夫子的说法,与养犬马并没有两样。因为老年人要获得生存的食物,就得承担家务杂事和看家守门职责。而在生薄待,死后厚葬,则纯是欺世盗名的假过场!至于老年人真正需要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现实中能够得到关心的却是微乎其微的。事实上,人老了消化能力就减弱了,加之没有参加重体力劳动,又能吃多少呢?而富丽堂皇的居所对他们的实际意义也并不大。如果不是处在生不如死的境地,他们倒更希望自己能多活些时日,多看看人世和自己建立的家庭的变化。而要长寿,心情舒畅就是最好的辅助剂。如果子孙三天两头吵闹,甚至对他们的喜好横加干涉,对他们的合理需求不理不睬,他们的心情能好吗?如果以对“孝敬”、“孝心”、“孝道”、“孝顺”的字面解释看,对老年人最实惠的,就是含有尊敬和顺从意思的“孝顺”了。一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和惊涛骇浪甚至生死挣扎太多了,经历的无数不顺与苦难已经成了痛苦的记忆。暮年能过点顺心顺意的舒畅日子,就成了所有老年人的渴求。。如果子孙凡事非要与其论长短,他们的心情能好吗?心情不好,人体的免疫力就大打折扣,病痛就乘机猖狂,他们能长寿吗?如果连尊老爱幼的起码家庭道德都没有作好,这个家庭中的成员的人生,对社会又会有多少真正的贡献呢?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人,作为高级动物,只要是思维正常的,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在参加社会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人之使然,本应无可厚非。但这种追求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更不能违反人性道德。鄙人的一位老师曾经赠言教育我们说:“人生事业本无穷,有利人民既有功,前途不必分大小,镰锤笔砚一般同。”笔者这几十年正是领悟了老师的苦心,在人生路上不断坚持虚心地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实力,立足自己能力,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现在回首人生,也就没有过多的遗憾了。故笔者认为,智者的人生应该知道,对知识永不满足的追求就是对自己力量的不断补充的道理,除了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实力外,还应该明白想干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完全是两码事。必须抛弃虚荣心,在自己实力范围内,选择确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并认认真真地做好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展示出来了。而且靠自己的实力,不靠别人的势力生存,才有自己真正的快乐。 其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个人的人生只是一瞬间。人生如此短暂,如果每个人都珍惜和他人相处的每时每刻,不为个人得失去苦争,不但人生多了许多快乐。而且到死时也就少了许多后悔,而多些美好的回忆了。毕竟,人生期间再大的权势,在阎王爷面前也只是小鬼一个,再多的财富,死后也只能留于人世。所有的风光,都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而能留给后世的,要嘛是赞誉,要嘛是嘲骂,或根本不为世人记忆。留给世人赞誉的,或会让自己的后代骄奢蛮横,而留给世人嘲骂的,则让自己的后代蒙羞、耻辱。倒是不为世人记忆的,自己的后代反倒没有负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至于自己创造的财富,如果儿孙无德,说不定还会给儿孙带来灾祸。即便儿孙舍得将其陪葬,也只不过是留给盗墓者的财富或提供了后世考古的标本而已。所以古人云:“养子不如己,财富有何用?养子超过己,财富有何用?”及“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故真正智者的人生价值观,不在于自己得到多少,而在于维持自己生命的同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多少。作为平民百姓,应该做的,不是谋权聚财,而是以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尽心尽力做好尊老爱幼的必须义务,尽力保持与他人,尤其是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就可以少留许多遗憾在人间了。<br><br> 2010-06-20<br> 网址:婚姻家庭与人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4835
相关内容
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家庭恋爱婚姻家庭恋爱婚姻与家庭道德.ppt婚姻、爱情、家庭七问(原创)恋爱、婚姻、家庭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婚姻家庭咨询师:做“婚姻寒冬期”的破冰者恋爱与婚姻情感婚姻家庭咨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