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课怎么讲?这两位老师的案例值得学习!
以下两个必修3第一节课案例供大家参考!
一、重庆刘老师的文化生活第一课:
高一年级我们学习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化生活。那么,什么是文化?它和经济、政治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前言,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在10班,我问学生,平时上课很忙碌,于是总想放假,但是真正放两个月暑假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到无聊的时候呢?不愁吃,不愁穿,我们为什么会有无聊的感受呢?这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精神家园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知道,精神家园的耕耘即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体味文化》这一节内容,看能不能从教科书的讲解中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是这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比较容易从某一个方面简单理解文化的内涵,从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一般都是回答了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1)形式:精神产品(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与精神活动(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
(2)内容: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与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3)性质:先进、健康的文化与落后、腐朽的文化。
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角度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那么,动物有文化吗?为什么?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明显的争议,有的说有文化,有的说没有文化。这种争议恰好是教学思维的启点。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自然存在物及其运动不是文化,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身都不是文化,但人类据此而创造出来的历法、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物品却是文化。人可以点头和摇头,这种生理机能本身不是文化,但赋予点头和摇头以一定的涵义,使其成为一种沟通符号,这时点头和摇头就成为文化。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以狼孩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人说喜欢孤独,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喜欢孤独,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产生的一种不满而已,人在骨子里都是害怕孤独的,都渴望理解和相知,所以,亲情、友情、爱情永远是人类发自心底的呼唤和追求。
然后我又问学生一个问题:刚生下来的婴儿有文化吗?
3、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后天形成→途径:生活、实践、教育。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1)个人成长。(2)社会发展。
故事:苏东坡与佛印的文人雅趣;纪晓岚与乾隆的智对。
文化不一定使我们获得表面的快乐和幸福,但是却可以让我们对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生有更高雅的选择,使我们获得来自心底的满足和丰富。
后记:这是文化生活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把知识进行了简单化处理,把文化的含义概括为四个方面,整个教学内容凝结为一个核心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把抽象的文化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历史、社会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知识。
二、深圳胡老师的文化生活第一课:
【教例】《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第一堂课的导入
对于《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的教学,如何揭示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则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我的新课导入是这样的:
师:我们学习《文化生活》,首先要知道“什么叫文化”,我们不妨先来一番“文化”概念溯源。
在古汉语中,“文化”是“文”与“化”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组。
在殷商甲骨文中,“文”与“化”二字如图所示(播放PPT)。“文”字像一个袒胸而立、胸部刻有花纹的人,本义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字像一人上下翻腾,以示变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后引申为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过程。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周易》,大家可以看课本第7页的“相关链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周易》,意思是:圣人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汉的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个词,他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是先用文德而后用武力。凡是运用武力得到国家的,众人不会臣服。用文德教化而不能使其改变,然后可加以诛罚。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文化问题。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过一则咖啡馆的海报(播放PPT),请大家注意:咖啡馆门前海报上的这句话:“文化就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
师:文化确实很重要,但文化真的看不见吗?
生(齐答):看得见。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特别欣赏台湾的龙应台先生关于“文化是什么”的高见。她说:“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师:龙应台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指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文明素养。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又是什么意思?大家不妨先在课本中找找答案。”
◎教学反思◎
这则导入,无论是“文化”概念溯源、咖啡馆的海报,还是龙应台先生的精辟论述,都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学习,体验和理解知识。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到明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的教学,要对课堂中的“人”给予真切的关怀,让我们的教学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教育实质,有效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这则导入,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溢课堂,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也许就是人们所期盼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
来源:爱尚政治课
责任编辑:
网址:文化生活第一课怎么讲?这两位老师的案例值得学习!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057
相关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转载==案例)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8篇)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大学生最缺的社会第一课,是什么?
学习生活体会心得范文3篇
第6课《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教案+课件
《哲学生活》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ppt
2025年中考英语写作培优课程第四讲 校园生活导学案(1)(教师版+学生版)
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与思考.docx
生活老师心得体会(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