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资源走进市民生活

座谈会上,委员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本报讯(记者王广燕 韩轩)昨天上午,“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界别联组座谈会举行,来自民盟、社科、文艺、新闻出版、对外友好等界别的委员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过去一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26家。来自民盟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说,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北京市名校林立,且高校内大多拥有博物馆。发挥好北京高校博物馆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他建议重视对北京市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对社会开放的引导,更好地保障和促进高校博物馆开展对外开放、展览展示、科普教育等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优质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力量,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在文明互鉴中增强北京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来自对外友好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罗存康建议,北京应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打造更具知名度的世界文化之都。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希望继续发挥这一平台的优势,邀请更多国际组织和个人参加。”罗存康还建议,为国际人士来京从事文化交流提供更多便利措施和政策支持。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不断取得实效。来自社会科学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关注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西山大道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具有代表性的线路遗产,沿线遗产资源丰富,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集中体现,又串联起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杨利慧认为,对西山大道的整体开发应继续加强,“可以以西山大道为主干,打造线路遗产,辐射带动整个文化带,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结合起来,走文旅融合的道路,为市民提供美景体验之路和民俗体验之旅。”杨利慧认为,三条文化带的建设可以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深化产业融合,让历史文化资源走进市民生活,擦亮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让历史文化资源走进市民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081
相关内容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厦门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走进生活
水上运动走进市民生活
走进文化生活
水上运动走进市民生活——南宁市持续推进“体育+旅游”激发城市新活力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南宁市武鸣区:让民族服饰文化走向日常生活
廉洁文化走进群众生活
海口骑楼老街重焕生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璀璨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