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4-11-15 18:53
历史文化源流丨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 2024-11-15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出自西晋时期傅玄《傅子》。纲是渔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这句话是说,提起渔网上的总绳,渔网的网眼自然会张开;抓住根本,末节就自然会顺从。以此启示人们,做事要善于抓住重点,从根本的、关键的环节上着手。 历史文化源流 | 日用而不觉 2024-11-11 “日用而不觉”最早可追溯至《易·系辞传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是对世间万物客观规律的描绘。“日用而不知”的含义为每天都在用它而不察觉,即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完全认识自然、社会中的规律与道理,但其却贯穿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唐代吴仲舒在《南风之薰赋》中将“百姓日用而不知”写作“百姓日用而不觉”,此后,这两种表述都流传了下来。 历史文化源流丨君子处事 于义合者为利 2024-11-01 “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编纂的《格言联璧·处事类》:“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于利背者为害;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意思是说,小人做事,合乎自己利益就是有利,有悖于自己利益就是有害;君子做事,跟道义相合就是有利,和道义相悖就是有害。 历史文化源流丨见贤思齐 2024-10-25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是说,见到贤德之人,就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德行不好之人,就要借以自省,检点自身。 历史文化源流丨龙文百斛鼎 笔力可独扛 2024-10-18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出自唐代韩愈诗作《病中赠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他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见长,富有现实性,多以口语入诗,语言凝练自然,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斛是古代量具,十斗为斛,百斛泛指多斛,“龙文百斛鼎”指有着龙形花纹的多斛大鼎;扛是把鼎举起来的动作,“笔力可独扛”是用来比喻笔力雄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作品既有厚重的内容,又能将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一种不凡的气势。 历史文化源流丨要登绝顶莫辞劳 2024-10-12 南岳衡山的半山腰有一座玄都观,山门上有一副石刻楹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遵道而行”出自《中庸》第十一章:“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上联强调,在追求真理和目标的道路上,要锲而不舍,行到中途需要持续努力,不懈怠不止步;“会心不远”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会心处不必在远。”下联是说,想要成就事业、攀登高峰,就要有信念和决心,不怕辛劳和付出。 历史文化源流 | 一念收敛 则万善来同 2024-09-29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出自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呻吟语》。这句话是说,收敛一个欲念,各种善行就会随之同来;放纵一个欲念,各种邪恶就会乘虚而入,以此告诫人们要正心律己,慎独慎初慎微。 历史文化源流 | 法令既行 纪律自正 2024-09-27 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包拯由京奉转运使移任陕西转运使途中,看到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明的弊端,写下《上殿札子》上呈朝廷,其中有言:“臣闻法令者,人主之大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不可不慎……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历史文化源流丨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 2024-09-20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出自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文中从关系“国家之盛衰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的论点,指出“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强调了责任担当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源流 |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2024-09-13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出自《论语·子张》,为子夏所言。子夏认为,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就在其中了。这是对学习方法的深刻思考总结,也揭示了成为仁者的路径。 历史文化源流丨禁于未然之前 禁于已然之后 2024-08-16 “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化用自贾谊的《治安策》:“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意思是说,礼是在人的行为尚未发生之时加以制止,而法是在行为已经发生之后予以惩治。这句古语体现了礼与法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也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构建平稳有序的社会秩序,禁于未然和禁于已然都是必须的,既要有事先的引导教育,也要有事后的严厉惩治,这样才能实现善治。 历史文化源流 |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024-08-09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自《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大意是说,木材经墨线比量后加工便可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被磨刀石磨过就会锋利。这句话以木、金为喻,说明人立身处世要遵守规矩、经受磨砺,方能成才。 历史文化源流丨观于明镜 则疵瑕不滞于躯 2024-08-02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出自王粲《仿连珠》。王粲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连珠是一种特殊文体,形式短小,多骈偶而用韵,借比喻以见义。这句话是说,经常对照镜子检查自己,那么污垢就不会存留在身上;能听取直率的批评,就可以摆脱错误行为的牵累。 历史文化源流丨任重而道远者 不择地而息 2024-07-26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意思是说,身负重担而路途遥远的人,不会挑选休息安身的地方。这句话后来被用来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要经历长期奋斗,坚忍不拔,不会在功业未竟之时选择安逸的生活。 每周一典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024-07-22 每周一典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每周一典丨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2024-07-13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历史文化源流丨吾日三省吾身 2024-07-12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曾子一生著述颇丰,其倡导的内省、慎独的修养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周一典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2024-07-07 每周一典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历史文化源流丨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2024-07-06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倘若能够看重贤德,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为官从政能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就算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但他一定已经有学问了。 历史文化源流丨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2024-06-28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说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能识得利器。 每周一典丨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2024-06-22 历史文化源流 | 志之所趋 无远勿届 2024-06-21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编纂的《格言联璧》,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即便是到天涯海角,亦不能阻止其追求理想的步伐;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即便是精兵坚甲,也无法抵御他的坚定信念。 历史文化源流 | 为政之要 莫先于用人 2024-06-14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出自《资治通鉴·魏纪五》:“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意思是说,治国理政首要的任务就是选人用人。 历史文化源流丨禁微则易 救末者难 2024-06-07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在萌芽阶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很困难了,人们往往忽视了细微之事,从而导致问题变大。 历史文化源流 | 大鹏之动 非一羽之轻也 2024-05-31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释难》,大意是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以此说明贤德的君子一起努力,事情才能尽善尽美。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生活]历史必修三(文化)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探索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
让历史文化资源走进市民生活
民俗雕塑,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
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历史背后的故事: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生活
网址:历史文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098
下一篇:历史背后的故事:文化如何塑造我们
相关内容
留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生活]历史必修三(文化)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探索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
让历史文化资源走进市民生活
民俗雕塑,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
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历史背后的故事: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