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户外】户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发布时间:2025-04-04 21:39

户外露营篝火晚会,讲述传统故事,传承文化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生活互动# #亲子户外运动#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21年6月刊

文、图 / 续川

现代登山户外运动上世纪从欧美传到中国,从其具体形式上看是舶来品,但从更深的文化层次看,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5000多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山水情结”,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所谓“山水情结”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山水有着一种潜藏很深的、普遍存在的、化解不开的情感,千百年来不离不舍,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文化基因,它总是引导人们钟情于山水、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

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对于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次上认识今天的户外运动,更好地做好户外教育,宣传推广户外文化,引导和推动户外运动更快更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Part.0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朵奇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朵奇异的、耀眼的花朵,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成就,这就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建筑”。它们都是把“山水”作为题材,在作品中表达和寄托了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与追求。

山水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

在中国诗歌中一个主要门类就是“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或赞美自然山水之美,或抒发青山绿水间娱情解忧的山野情趣,或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形成以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这类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有这类诗歌作品。

晋代诗人陶渊明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诗人少年时期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直到29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壮志无法施展,悲观失望,39岁时开始转向“躬耕自资”的生活,41岁彻底归隐田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代表作《归田园居五首》,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

《归田园居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与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少年聪慧过人,在朝不得志,曾任永嘉太守。一生喜好游山,纵情山水,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自己发明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

谢灵运留下近百首诗歌,其中38首是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句秀辞巧,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的美。《登池上楼》是其代表作。

唐代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寄情山水,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其诗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雾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仕途坎坷,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他的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仙”李白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山水诗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水画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中独成一体,其中山水画占有大半壁江山。山水画简称“山水”,即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道:“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清 袁耀 蓬莱仙境图

中国古代经由科举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楼台亭阁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

宋代画论《林泉高致集》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在居室品赏山水画被称之为“卧游”,即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玩。

山水园林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被称为中国“文化一绝”。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它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建筑的精髓是“外师造化”——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

山水园林被誉为“壶中天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三维的中国画,立体化的山水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Part.02

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基因”

文学、绘画、建筑是文化主要载体,1000多年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大量丰富的山水系列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和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感,可以说是执迷于“山水”,对“山水”情有独钟。其主要原因在于“山水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内陆,在文化类型上属于“大陆文化”。人们生产、生活,以农耕为主,生活环境、视线所及不是山就是水,对山水有特殊的感情,游山玩水是重要休闲活动。

“山水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遗传基因。

在中国远古时期,原始自然宗教中就有对山岳的崇拜,后来逐步形成“三山五岳”,雄伟高山被视为“群神所居”,由皇帝封禅拜祭。《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等诗句。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其先师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深藏中国文人心中。

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学派,与儒教思想互补,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

“人为物役”,只有“回到自然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庄子深深悲叹人生一世劳碌奔波,心为形役,空无意义,有生如此,等于死亡。主张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物我两忘。从大自然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是,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人要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战胜、征服自然。人要遵从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本色,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大夫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处世态度上有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进退观”。“进”即“入世”,则施展抱负,大施拳脚,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退”即“出世”,则放情于山水田林之间,修身养性,观山水之壮美。

在大自然中舒胸中之块垒,体味自然风情,消人世之烦恼。回归简朴生活,修复疲惫的心灵,静下心来,享受人生、体味人生、感悟人生。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能进能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适度,进退自如,进退两得,始终悠然自得,成为中国文人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独特的学问“风水学”,即相地之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研究风与水的学问,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分量。

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所谓看风水,就是看山水。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从而促进了在地理学上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

中国古代文人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游学传统。儒家曰“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高山流水,得遇知音”;道家主张“逍遥游”,不计功利,不受限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观览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推崇追求成仙的“仙游”,碾转于奇山异水,寻找具有道风仙骨的自然山水,在僻静幽静的山水中游览、修炼。

佛家向来倡导云游天下,问道求法,拜师访友,称为“佛游”。“对天地问难,向山水求知”,圣人、贤者、高士必有山川之游。

徐霞客是游学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中国驴友的鼻祖。《徐霞客游记》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如此钟情于山水,概而言之是因为:

自然山水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美感。自然山水气象万千,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使艰难的人生有一绺阳光,使疲惫的心焕发生机。

自然山水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远离嚣闹的都市和人世纷争,陶醉在自然山水之中,寄托精神、消融苦闷。抱朴守拙,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可以养浩然之气。

自然山水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天地。投身于大自然中可以摆脱物役,挣脱桎捁,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心向所望。

自然山水是人生的大课堂。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感悟自然,参透人生,宁静致远,厚积薄发。寄情自然山水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超然物外,饱尝美景,守拙归真,悠闲适性,心态平和,心境宽旷,是人生的最大享受和最高境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部分时间不能亲临山水,其实山水之乐不仅在于亲临,也在于存乎于胸、心向往之。在心中修篱种菊,构建身边的山水、心中的山水,景由心生,睹景生情,处处可以享受山水之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她不仅维系、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连绵不绝,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古为今本”、“古为今脉”、“古为今魂”。现代登山户外运动在欧美诞生同样是源于人们的“山水情结”,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对田园生活的眷念、对城市生活厌倦,回归大自然成为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改革开放后,现代登山户外运动进入中国,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极度扩张的新需求,这种需求在中国有根有源。

现代登山户外运动、户外教育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中追根溯源,汲取丰富的营养,使户外运动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本文作者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山野》杂志

2021年征订信息

《山野》30岁啦!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山野》杂志社-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投稿邮箱:

shiweijing1030@qq.com

在看点这里

网址:【大话户外】户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1626

相关内容

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丨共享雪山下的户外生活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呈现十大特点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
夏日炎炎户外运动热情高 “户外+”新业态大量涌现
户外运动的种类
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的好处有哪些
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户外运动的种类】运动户外类目有哪些 户外活动种类大全
户外运动的项目有哪些,户外运动的分类
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 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发的迪庆探索与思考
户外运动,不止运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