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10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4-05 06:31

对于大额交易,建议使用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担保服务。 #生活常识# #购物消费技巧# #二手交易注意事项#

  你们提出的“关于要求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总会,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命紧急救治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如何帮助青少年掌握一定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你们对当前国内外开展青少年急救培训和急救教育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的从娃娃抓起、分层实施、因材因层施教、组织专家制定不同阶段课程等建议,对于提升青少年应急知识和技能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单位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教育,协同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将应急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健康教育相关课程

  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具体内容是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如简单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等。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17〕5号) 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要求高校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2019年,教育部拟组织启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应急知识和技能教育要求。

  根据大中小学健康教育总体要求,在大中小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相关内容。

  1.在中小学相关课程中提出明确要求。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不同程度提出了学习要求。如小学3-4年级要求“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学习、演练自救互救方法;5-6年级要求“了解并学会一些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如轻微烫烧伤、煤气中毒、触电、雷击、中暑的预防和简易处理方法等。初中生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基本掌握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高中学生应知道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应对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常见突发伤害事件的急救处理方法。掌握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高中学校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演练等相关实践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应急知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医疗急救等特色课程,增强学生应急救助能力。2019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将结合你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要求。

  2.明确职业院校应急知识课程要求。一是印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进一步明确将健康教育列为职业院校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二是研制《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在有害环境中自我保护和降低危害程度的方法,掌握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方法,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目前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3.加强高校应急救护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各类高等学校积极开设急救相关的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以高校开设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为例,目前已有16门急救相关课程上线主流课程平台,选课人数近60万人。这些课程来自十几所综合性大学及医科院校,内容涵盖心肺复苏(CPR)、体外心脏除颤仪(AED)的使用、出血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休克、淹溺、中暑、气道异物梗阻和烧烫伤等现场急救知识技术,并结合案例讲授如何运用这些急救技术开展现场急救处理。其中武汉大学开设的“急救常识”、南昌大学开设的“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同济大学开设的“灾难逃生与自救”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急救课程,为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线系统的学习,有助于掌握急救知识、提高急救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鼓励高校和相关课程平台开设急救课程,广泛普及应急知识和技能。

  二、深入开展青少年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1.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自救自护宣传教育。一是共青团中央各级权益部门一方面加强与公安、交通、安监应急等职能部门以及医院、急救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发挥各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功能,动员专业力量,面向青少年及家长宣传道路交通安全、防火防灾、防范溺水、假日娱乐场所安全等意外伤害和人身侵害知识。另一方面发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志愿者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重点普及生命安全自救自护知识。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强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普及传播急救、自护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公众正确处理突发急救事件。

  2.积极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进学校。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传统工作和法定职责。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25号),提出要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进学校。2017年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青少年急救教育是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学校与社区开展“手拉手”“学校+社区”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与体验活动,编辑出版了小学中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亲子应急救护等系列读本,在部分省市还开展了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建设安全教育体验教室,开展救护员培训、亲子培训与应急演练,支持学校开展救护志愿活动,促进了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共建设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50个,举办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班100期,为学校培训救护师资3400余人,支持300所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等救护志愿活动。“十三五”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开展了救护培训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创建,到2020年,全国各省级红十字会总会和30%以上的地市级红十字会均将建立标准化的培训示范基地。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具有培训、体验、传播三大基本功能,是广大中小学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国红十字会将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为平台,在全国推广开展“小手拉大手、健康安全一起走”的“学校+社区”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提高社区群众和广大中小学生“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与技能。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促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是积极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加强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大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投入,科学规范指导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铺设使用,积极推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普及。二是着手制定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整合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及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探索将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重点人群岗位培训。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做好大中小学校学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教育。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5日

网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107号建议的答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2211

相关内容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984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708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74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646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411号建议的答复
泗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23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233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186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152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214号建议的答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