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推广健康饮食文化 构建健康生活方式新范式
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讲座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健康生活艺术# #社区文化活动#
饮食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饮食行为、膳食搭配、食品安全、珍惜粮食和节俭、饮食礼仪等方面,内容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膳食模式明显改变,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差、经常在外就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存在。同时,收获、加工、餐饮等环节的食物浪费现象严重,推行分餐制面临巨大的困难与考验。通过厨房革命革新烹饪方式、健康消费重塑膳食模式、公筷分餐升级餐饮文明,传承和推广健康饮食文化,可以遏制肥胖等膳食相关慢性病不断攀升的趋势,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以厨房革命推行健康烹饪方式
当前我国居民食盐和烹调油摄入量普遍过多。一是由于“重口味优先”的饮食观念,家庭烹饪多凭主观口味和固有习惯,缺乏健康烹饪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由于居民在外就餐频率升高,而餐饮行业缺乏科学用盐用油标准,普遍存在高盐高油等问题。三是由于部分菜系的口味特点,存在油盐使用过量、食物种类单一等问题,急需进行健康化转型。过多的盐摄入与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有关;过多的烹调油会增加脂肪的摄入,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过多摄入添加糖/含糖饮料,可增加龋齿、超重和肥胖等的发生风险。
为控制居民油、盐、糖的过量摄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疾控局指导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出“三减”理念,开展减盐、减油、减糖行动,经过近十年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继续大力开展减盐、减油、减糖行动,以厨房革命推行健康烹饪方式。
推广盐、油、糖适量化摄入和定量化器具。健康烹饪不能仅凭主观口味和固有习惯,而需将科学原则融入日常实践,遵循少盐少油少糖的膳食准则,借助定量化器具,优化烹调方式,逐步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家庭烹饪应主动使用定量盐勺、带刻度油壶等工具精准计量,避免凭感觉随意添加;优先选择蒸、煮、炖、凉拌等少油烹调方式,利用葱姜蒜、香菇、柠檬等天然食材替代部分盐糖提鲜,减少对人工调味料的依赖。同时需警惕隐性盐糖陷阱——如蚝油、酱油等含盐调味品,以及面包、酱腌菜、加工肉制品等预包装食品,这些食品往往暗藏过量钠和添加糖。
以“健康食堂”和“营养健康餐饮门店”建设为抓手,推动餐饮行业践行健康膳食理念。一是建立标准化健康餐饮培训体系,对餐饮从业人员开展营养配餐、减盐减油控糖技能培训,推广少油少盐少糖的烹饪方式,引导厨师打破“油多不坏菜”“重调味才鲜香”的思维;二是制定餐饮业健康膳食标准,明确菜品用盐用油上限标准,鼓励使用低钠盐、植物油等健康替代品,开发标注“三减”(减盐、减油、减糖)标识的特色健康菜品;三是强化餐饮服务健康引导,要求门店在菜单标注菜品的能量及钠、脂肪含量等,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和选择健康菜品。
构建“中央厨房+智能厨具”的协同体系,重构家庭厨房生产力。前端依托中央厨房,完成食材的预处理和初加工,大幅缩短烹饪时间;后端则通过智能厨具推动厨房“去技能化”,即使烹饪“小白”也能轻松完成制作。当前各种豆浆机、电饭煲、空气炸锅等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未来应进一步研发和推广自动炒菜机等智能厨具,使大家零操作成功完成烹饪。
推动我国传统菜系健康化转型。中国饮食文化以八大菜系为核心,呈现鲜明地域特色。针对部分菜系存在油盐使用过量、食物种类单一等问题,建议从三方面进行改良:一是改良烹饪方式,通过量化调味料投放、推广低温烹饪设备等技术手段,在保持风味同时降低油、盐的摄入;二是改良食材搭配,在传统搭配基础上增加全谷物、杂豆等粗粮比例,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三是建立营养健康标准,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各菜系的油盐糖建议值,开发配套健康食谱数据库。
二、加强健康消费引导,推动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威胁。一是居民膳食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植物性食物特别是谷类食物的消费量下降。二是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在外就餐、挑食偏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较为常见,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三是我国在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中都存在浪费,食物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四是我国共餐现象非常普遍,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推行分餐制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应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加强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推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吃动平衡、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诸多智慧,“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核心原则。“饮食有节”强调饮食需定时定量、节制有度,应规律进餐,每天吃早餐,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起居有常”强调作息需规律有序,应固定每日起床与入睡时间,保障7~8小时优质睡眠;科学规划日间活动,午间安排30分钟休整,避免熬夜及作息紊乱。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能量平衡和健康体重,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减少食物浪费、出行选择步行骑行或公交,形成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倡行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健康的膳食模式是保障营养充足的条件。应在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坚持谷类为主,合理搭配。每日摄入谷薯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占1/3以上),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动物性食物120~200克,优先选择鱼类(每周≥2次);同时摄入奶类300~500克、大豆及坚果25~35克。这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模式,延续了我国传统饮食中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的特点,能有效预防营养素缺乏和膳食相关慢性疾病风险。
围绕科学饮水、“减油、增豆、加奶”,加大针对性科普宣传。科学饮水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应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应主动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在“减油”方面,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25~30克为宜,优先选择蒸、煮等烹调方法,经常更换品种烹调油。在“增豆”方面,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20克大豆相当于北豆腐约60克、南豆腐约110克、豆腐干约45克、豆浆约300克。在“加奶”方面,每天摄入300~5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积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全链条治理为原则,协同推进粮食节约:推广智能粮仓和冷链物流技术,降低生产储运环节损耗;加强行业自律,推行半份菜和小份菜等,减少食物浪费;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执法检查,督促餐饮单位落实反食品浪费标识公示与菜单分量提示;倡导公众“光盘行动”、剩菜打包与理性消费,避免过度购买和烹饪导致的浪费。
倡导分餐制与公筷制。合餐制虽承载着“饮食共享”的温情,却也存在卫生隐患,而分餐制可追溯至周代宴饮礼仪,既延续了“食不共器”的文明传统,又契合现代健康需求。公筷制作为折中方案,既保留了围桌共食的社交属性,又能减少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通过唾液污染餐具、经共餐传播的风险。推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的公筷体系,还可以减少因卫生顾虑导致的剩菜丢弃。在分餐与公筷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一次性餐具依赖,推广可循环消毒餐具体系,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更能通过严格消毒流程保证餐具卫生。
作者:马冠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曼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网址:传承和推广健康饮食文化 构建健康生活方式新范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2414
相关内容
最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方案范文6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方案范文4篇
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方案范文(通用11篇)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方案.docx
创新创业项目健康饮食: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新引擎
健康生活方式范文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制度.docx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课件.pptx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方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