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语言与社会”是语言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有关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常被称为“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生活是指“学习、运用和研究语言文字的各种活动,以及对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的各类应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这类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从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格局看,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的“语言生活派”,可以被看作社会语言学的中国学派,它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开展从微观到宏观的语言研究,结合多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语言学的内涵与方法,以面向社会现实的学术研究助力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这一领域迅速发展的背后,既有国家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新需求,也有语言学家探索中国道路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近年来,学界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持续走高,在2019年依然保持了相当的热度。笔者以“语言生活、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学、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社会话语、语言与社会”为核心检索词,考察了相关论文和项目情况。结果发现,国内期刊论文中有2600余篇相关成果,核心期刊和相关领域重要刊物中涉及这类话题的论文达350余篇。在科研立项方面,语言生活研究首次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相关研究立项达到60余个,其中包括4项重大课题和6项重点课题。
热点话题异彩纷呈
语言生活研究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视角,既可以关注语言现象本身(属于“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也可以透过语言分析社会行为(属于“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2019年度出现的热点话题,涉及多个领域。
话语研究的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组织与使用特征,并从交际功能、使用者的认知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制约因素。2019年度对外交话语的关注度很高,不仅有关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重点项目中也有两项课题与话语研究直接相关。同时,政治学者也开始重视语言对国际政治活动的影响,提出建立国际政治语言学,探究语言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政治文本分析),或者借鉴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现象。外交话语研究方面,中外政治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外交话语与国家形象构建、我国外交话语模式的历史演变等都是讨论较多的话题。
国家语言能力指“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这是近年中的热点话题,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一个立项。最近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方面,学界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做出了更深入的探讨,并将其拓展至国防、应急管理等方面。
语言教育是语言生活的核心领域,其中的外语学科建设与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在三重背景的综合影响下展开。首先,“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对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再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外语人才市场形成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外语学科的定位、知识内涵、发展原则与建设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新一轮探讨;外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外语学科定位的应用性与人文性之间的争论又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有关研究仍在不断推进。一方面,学者们继续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理念、知识体系、学科内涵等问题做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从跨文化角度对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展开个案研究、实证调查的研究逐渐增多。还有学者借鉴传播学、经济学理论,从更宏观的层面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政策,并尝试构建语言传播理论,分析当前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
网络语言研究呈现出宏观与微观双管齐下的局面。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对具体的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网络词语的语素化、语法化、意义建构与语义流变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则研究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活力、网络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等问题。
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多语现象是学者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不同区域中流动人口的语言使用状况、本地话在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区域或城市中的语言态度与认同问题等都引发了多方关注。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中也有人开始关注语言能力与语言多样性在贸易和城市移民创业中的作用。
在国家推行《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背景下,涌现出大量有关语言扶贫、语言减贫和推普脱贫的研究。从学理上讨论语言与贫困的关系、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现状、语言能力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等,都是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研究对象以多类贫困群体中的儿童为主。语言教育、语言技术、“推普脱贫”行动的成效也被提及。这方面的研究学科跨度较大,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2019年1月发布的《岳麓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由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它再次引发了中国学者对语言资源、语言多样性的关注,成果涉及语言资源的类型、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政策的关系、其他国家和组织的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复兴经验等。
针对特殊人群语言的研究,关注了诸如盲文、手语、语言障碍人群的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过去这些学界很少关注的领域,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2019年发表的相关成果涉及盲文与手语的语言政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针对这类人群的语言服务、语言权利等;在语言障碍相关的研究中,老年人的语言能力蚀失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问题。
学科交叉融合指明发展方向
社会生活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这类研究根植于社会现实,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国际政治与外交,小到个人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无不被纳入研究者的关注范围。因此,关注现实、联系现实是相关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2019年,中国的国际战略、扶贫攻坚计划、社会公平与公正、城市化与移民、“双一流”与“新文科”建设、网络空间发展、国家软实力建设、老年语言、特殊人群的语言应用等,都在语言与社会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为语言研究注入了现实的动力,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素材,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相信这一特点在未来将被继续发扬光大。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例如在2019年度,就有学者结合政治学理论探讨了语言的政治属性与国际政治格局,还有学者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语言传播的混合模式,还有学者结合管理学知识提出语言治理能力模型。科学发展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语言与社会研究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并以此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学术创新。
最近十几年中,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阵地和研究平台,各类活动频繁,国内外互动增强。其中,以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若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的科研机构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基础平台的作用,研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这一领域的所有层次与侧面;除了“国家语言生活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4个子系列),还有《语言战略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中国语言战略》《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学研究》等成为核心发表阵地;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专业委员会、语文现代化学会等学术团体发挥着凝聚与培养核心学者的功能;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这类研究的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有关研究仍大有发展空间。作为这类研究的骨干力量,语言学家不但要保持善于分析语言材料的长处,还要进一步关注社会研究,在追踪社会热点话题时,合理地建立社会因素与语言因素之间学术意义上的相关性,将社会研究所必需的事实呈现和逻辑分析深入应用于语言研究。而对一些非语言学界的学者来说,与语言学家紧密合作,也能极大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因此,把握语言与社会研究的本质、构建研究应有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语言政策综合资源库建设及比较研究”(15JZD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
原标题:《2019年语言生活研究:热点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