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三中美女教师,这下真火了!
了解"一懂三会"(懂基本消防知识,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是基本的火灾预防教育内容。 #生活常识# #生活安全# #火灾预防教育#
我骄傲!我自豪!
会宁三中美女教师陈琴,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教育事业,专业素养过硬,工作细致扎实,深受学生喜欢。可惜2011年,她因患病离开了教学一线,做图书管理工作。不过,这些年来,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在工作之余一直带病坚持读书和写作,陆续创作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五六十万字,不断有作品发表于省内外报刊。
最近,陈琴出版了一部十五万字的散文集《行走与飞翔》。全书包括“心灵漫步”“世象走笔”“真情印记”“岁月屐痕”四辑,共五十六篇。文笔朴实,感情真挚,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既有人生哲理和世象百态,又有家庭琐事和浪漫情趣。她以一颗细腻敏锐的心,且行且思且记录,把多年耳闻目睹的流年碎影,凝结在有形的字里行间,为读者留下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真实印记。
同事张永萍如此评价她的作品:“陈琴的文章简洁质朴、感人至深,在淡定的文风中蕴含着至诚至性、平和深沉的情感,让读者与她共喜悲、同思考。她多年来坚守着真情为文的原则,深情而不矫情的探索着文学和人生的真谛,展示着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多维透视。她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众多普通人的心声,读她的文字,总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的和思考。”
陈琴新书出版的消息传来以后,我作为同事很为她感到骄傲,第一时间庆贺她多年的辛苦写作终于有了一定成果。多数教师也都高兴地为她捧场,不约而同地找她购买。尤其是那些美女同事们,几乎人手一本,一时间,在本校女教师中形成了阅读和讨论陈琴散文的热潮。
附 陈琴散文作品两篇:
旧物情怀
文/陈琴
我家里一直收藏着一些旧物,虽然平时几乎用不着,但每次清理屋子,总是舍不得扔。因为,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物件,却凝结着一段段岁月,隐藏着一丝丝情怀。
一擀面杖
这根又粗又长的桃木擀面杖,在家里的所有厨具中是最显眼的。它看起来粗糙简陋,跟其它精致的厨具放在一起显得很不搭界。况且,现在都有家用压面机,而且还可以随时买到现成的面条,平素很少用到擀面杖了。
我留着这根擀面杖,主要是为了怀念父亲,因为它是父亲亲手为我做的。刚结婚那年,初出校门的我们俩都不会打理家务,而且都非常忙,平时吃饭就马马虎虎地凑合。有一天中午,父亲突然来我们那简陋的小屋,我又惊又喜,开始忙忙乱乱地准备午餐。记得父亲爱吃面片,赶紧动手做,父亲看我拿着一根不足一尺的擀面杖,擀面很费事,就问我有没有大一些的,我说没有,我们平素一般吃米饭炒菜,很少用得着,而且这附近商店也没有大的,就拿这小的凑合了。父亲叹息一声,说你们这样不行,不管多忙,吃饭不能马虎。回去我给你们做一个好用的。
父亲走后,我很快就忘了这事。可是,过了几天,父亲竟托人为我们捎来了一大包东西,其中就有这根擀面杖。后来,听母亲说,父亲那天回去后,就从家里的桃树上选了最直的一枝,亲手用斧子砍、用刨子刨,花了大半天功夫才做成这根擀面杖。
而今,父亲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只有这根擀面杖还时时陪伴着我,永远为我保留着那份浓浓的父爱。
二棉褥子
家里衣柜的底层,多年来一直收藏着一条单人褥子,红花布面子,白棉布里子。褥子已经很旧很旧了,红色发暗,白色发黄,摸起来也有些发硬,不复当初的蓬松柔软。
这条褥子本来是母亲的,后来因我住校没褥子,就送给了我。
那年我考上了县一中,当时家里人口多开销大矛盾也多,我上学的费用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父亲劝我辍学,我迫于无奈点头答应。回头一个人躲在屋里默默流泪。母亲发现了,知道我不甘心,就竭力支持我,费尽口舌受尽艰难,终于为我争得了上学的机会。
为我收拾行李时,母亲发现我初中住校用的被子还勉强凑合,而褥子已经破烂不堪了。就和父亲商量,想为我做一条新褥子。父亲为难地说:“唉,你也知道家里的情况……”我赶紧说,我不要,原先的褥子还能用。母亲长叹一声,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好久不说话。这个话题就再没有被提起。
开学了,当我住进了新的宿舍,打开自己的行李卷儿准备铺床时,突然呆在那里好半天——母亲竟把她自己平时铺的那条褥子夹在里面了!怪不得一路上,觉得铺盖卷儿好像比以前重些,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捧着尚留有母亲气息的褥子,我的眼泪簌簌而下,脑海里不由浮现出衰老多病经常腰腿疼痛的母亲,躺在硬邦邦的土炕上辗转难眠的情景。
第二年,母亲终于又做了一条厚实的新褥子,让我拿到学校换回她的那条。我坚持让母亲用新的,说自己就喜欢那条旧的,不用再换了。
于是,这条褥子就一直伴随着我,从高中到大学,从工作到结婚,一直贴身铺着。搬进新居后,换了大床,单人褥子用不着了,就把它收藏起来,每隔一段时间翻晒一下,同时也翻晒一下过去的那段岁月。
三小簸箕
阳台上的杂物箱里,存放着一个小巧精致簸箕。是用装酒的铁皮盒子改做,背面红艳艳的还带着“郎酒”的字样,里面是亮亮的金黄色,做工细致,造型可爱,比市面上买的普通簸箕漂亮多了。
这小簸箕是舅舅亲手为我做的。
前几年,舅舅的孙子转学到这里来读书,舅舅在街上租房子陪读。我知道以后,便去看望他老人家,看到年迈体衰的老人,在这狭小潮湿的出租屋里过着清寒的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舅舅家离我家很远,我原先一直没去过他家,没想到他日子居然如此艰难。后来一得空便去看看,顺便带些吃的和日用品。我每次去,舅舅都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谈起我们小时候的事,谈起我如何淘气如何任性如何气得母亲哭笑不得。每次和舅舅一起闲谈,看着舅舅那酷似母亲的音容笑貌,总让人心里有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
舅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常一边和人说话,一边手里忙乎着,用一些废木料、旧铁皮之类的东西,改做一些生活用品。他屋里的几个小凳子,衣服架子等东西,都是他自己做出来的。
转眼间,舅舅的孙子毕业了,舅舅要回家去了。他们临走那天,我去帮忙收拾东西。舅舅从床下拿出一个小簸箕,说这是他闲来无事时随手做的,不知我家里是否用得着,没什么用处的话就给孩子当玩具吧。
当时,拿着这个凝聚着舅舅一片深情的礼物,不由鼻子酸酸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四铝饭盒
每次清理橱柜,总要淘汰掉一些用不着了的旧器具,但有一个铝饭盒,我多年以来一直留着。
有次,我拿出它擦拭时,儿子看见了打趣我说,这饭盒有些历史了吧,我说是我上高中时候用过的,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儿子看着上面“特大号铝饭盒”的字样,疑惑地问,你那时怎么用这么大的饭盒!
我被儿子夸张的表情逗笑了,接着就给他讲了这个饭盒的来历。
这个饭盒其实是大哥的。那年我在县城上高中,恰逢大哥来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他就多次过来看我。有一天中午,进修学校改善伙食,给每人一份猪肉炖粉条。大哥打到自己的一份,一口也没舍得吃,立刻揣着饭盒跑到我们学校。当时,对于长期住校鲜见荤腥的我来说,那香喷喷、油汪汪的猪肉粉条就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大哥要赶下午的课,不等我吃完就要走了,我连忙说饭盒怎么办?大哥看见我的饭盒搁在箱子上,就拿起来说,我就用你的这个吧,反正过几天我就回去了,说着就匆匆走了。
于是这个饭盒就一直留在我身边,为我收藏着往昔岁月的一段手足之情。
五毛绒兔
孩子小学毕业以后,我整理了一下他们的玩具,好多都被扔掉了。可是,有一只脏兮兮的毛绒兔子,却被我悄悄地留下来了。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个玩具,而是一件礼物,是老公送我的第一份礼物。
那时,我们还没有结婚,工作也在两地。他这个人生来大大咧咧的,似乎一点儿不懂浪漫,每次来看我,除了带些好吃的,从来不知道给我送一些小礼物。我也不太计较这些小事,也就习惯了。后来,有一天我们俩去我闺蜜那里玩,恰巧她的男朋友也在。我看到她的床上摆着许多毛绒玩具,就说,“你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喜欢这些玩意儿”。闺蜜指着她男朋友娇嗔地说:“都是他买的,我才不稀罕呢。”那一瞬间,我心中闪过一丝淡淡的失落,不禁由衷地感叹道:“你真幸福啊!”那时老公正和那男的下棋,似乎没听见我们的谈话。
过了几天是我的生日。一大早,我才起床准备洗脸,他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只米黄色的毛绒兔在我眼前晃晃,大声说“生日快乐!”,我吓了一跳,惊喜地接过这个意料之外的礼物轻轻地抚摸着,突然发现在兔子的两只长耳朵里,用圆珠笔写着我的名字和一些祝福语,还画着一颗颗小红心。真没想到,他也会玩这些浪漫的小花招,当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有了孩子以后,这个兔子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孩子的玩具。渐渐破旧不堪,被孩子随意丢弃在哪个角落里,我们都似乎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那天从一堆玩具中翻检出它,看着那上面还依稀可见的字迹时,才蓦然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保存的旧物,因为这是我们那段美好年华的见证。
——发表于《甘肃日报》2018年10月18日,发表时有删节
有关鸡的记忆
文/陈琴
小时候,家里总是养着一大群鸡,它们整天自由自在地在院子里或门前的果园里觅食、散步,多年来,这群优哉游哉的鸡,已成了我们这个农家院落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每天清晨,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圈,在院内撒一把糜子或麦子,那些鸡儿们就像放学的孩子一样雀跃着奔出来,一边欢快地咕咕叫着,一边飞快地点头啄食。领头的大公鸡最为忙碌,拍打着翅膀赶来,喉咙里咯咯叫着,反复地把一颗粮食啄起又放下,以这种方式呼唤母鸡们赶快来进食,直到看着母鸡们都在认真吃了,它才开始慢条斯理地吃起来,很有绅士风度的样子。吃着吃着,公鸡好像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职责,迅速跳到台阶上,拍拍翅膀,伸长脖子引吭高歌几声。于是,寂静的村庄瞬间被唤醒了,古朴简陋的农家院也顿时生动起来了。
每年春天,家里最令孩子们兴奋的事莫过于孵小鸡了。母亲平时就把准备孵小鸡的蛋攒起来,等到哪只母鸡开始抱窝了——当母鸡下蛋一段时间后,就有几天显得懒懒的,不爱吃不爱动,也不下蛋,总喜欢趴在窝里休息,这就叫抱窝——这时候,母亲就把准备好的蛋放到那只母鸡的肚子底下,让它孵着。有些年轻的母鸡会很不配合,不断用爪子扒着那些蛋,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有时还会把蛋扒拉着掉到窝外面。害得母亲要花费很大功夫安抚它,后来就渐渐安静地了。当然,如果是老母鸡,会省事得多,不但不闹腾,还会主动把鸡蛋扒拉平稳。因此,大多选用老母鸡来孵蛋。
母鸡开始孵蛋以后,我们性急的小孩子每天都要去看看,总急不可耐地念叨:小鸡怎么还不出来啊!母亲笑着说,还早哩,二十一天才出来。二十一天,多么漫长啊,我们就天天掰着指头数,终于,到第二十一天的早上,我早早跑到鸡窝跟前,听到叽叽、叽叽的叫声,真是无比的惊喜。赶快喊来母亲,抱起母鸡,看到窝里齐刷刷探出了十几个毛茸茸的脑袋,圆睁着黑豆一般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张着嫩黄的小嘴叫得正欢,真是可爱极了!有些已经完全脱出了蛋壳,摇摇摆摆地试着走动,有的半截身子还在蛋壳里,挣扎着想爬出来,我想帮忙把它拉出来,母亲连忙阻止,说那样拉出来的小鸡长不健壮,等会儿它自己会慢慢出来。等所有的小鸡都孵出来以后,如果还有一两个蛋没动静,母亲就拿起那个蛋对着亮光看一看,判断哪个里面没小鸡,哪个里面有小鸡。然后,小心翼翼地敲开那些有小鸡的蛋,轻轻剥除一部分蛋壳,让小鸡的头部露出来,这小鸡如果还活着,后来也就慢慢出来了,只是比其他的要弱小些。
等小鸡长到能出窝走动时,母亲会拿一面大筛子,把所有的小鸡放到里面,在地下生一堆火,端起筛子在火上摇晃一会儿,这叫熏鸡娃儿。这对我们孩子们来说,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看着那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随着大筛子的旋转在里面东倒西歪地扑腾着、叽叽喳喳地吵成一团,是那么的滑稽可爱,每当此刻,我们一群小孩就在一旁兴奋地拍手大笑,如同看到精彩的节目。而今,每忆及那种欢乐而神圣的场景,总让人忍不住久久回想。母亲说,这样熏一熏,小鸡就不会生病了。熏过小鸡之后,这次的孵小鸡工程算是正式完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喂养那一群跟在母鸡身后活蹦乱跳的小鸡了。
刚出窝的小鸡真可爱啊,毛绒绒的,像一团团绒线球在地上滚动,叽叽叽的叫声孩子般清脆娇嫩。儿时,每天看着院子里那一群可爱的小鸡走来走去,真是无比快乐的事。记得有一次,大人们都下地了,哥哥姐姐们也都上学去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母亲嘱咐我好好照看小鸡,我自然十分乐意。一开始,我蛮有兴致地围着那一群小鸡转,一会儿抓起这只摸摸,一会儿又抓起那只看看,玩了一阵子,终于兴味索然了,就从缸里舀出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拿一块肥皂在水里搅着玩泡泡。玩了一会儿又呆不住了,就想出去和邻家小孩玩。我在院子里给小鸡撒上许多小黄米,然后出门去,把大门从外面锁上,当时觉得,这样小鸡既不会饿着又不会跑出门走丢,应该万无一失的。谁知,等我玩够了回来时,发现有一只小鸡淹死在水盆里了。这下可闯了大祸了,我吓得要死,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幸好母亲回来并没怎么训斥我,只是告诫我今后做事一定要细心,尽管如此,我还是为那只被我的粗心害死小鸡难过了许久。
小鸡渐渐长大了,褪过绒毛,新长的羽毛就没起初那么漂亮了,再长大一些,就能分辨出公母了。那时的鸡种类繁多,毛色也华丽多彩,有黄红相间的,有灰黑相间的,也有纯白或纯黑色的。不论什么颜色的羽毛,都显得油光水滑、鲜亮夺目。尤其是公鸡,那一身羽毛真是漂亮极了,花纹密集整齐,像花缎子一样流光溢彩,尾巴上黑色的长羽毛高高翘起,在阳光下闪着碧绿的光芒。这一身华丽的羽毛,再配上那神气的大红冠子,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的,简直就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将军。小学时曾学过一篇题为《美丽的公鸡》的文章,其中有几句至今还记忆犹新:“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
那个年代,卖鸡蛋的收入是家里柴米油盐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母鸡的数量和好坏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记得那时我家有一只肥大的黑母鸡,下蛋特勤,很少间断,而且下的蛋又大又好,可以说是我家的功臣。为此,我们都很偏爱它,喂食时总多给它一些。它也渐渐被惯得非常蛮横,吃食时总独霸一方,若有别的鸡来跟它争食,总会遭到它恶狠狠地攻击。一次,它争食时把一只半大的黄母鸡啄得满头流血,哥哥在一边看见了,就想打抱不平,一气之下一把抓起它狠狠地摔在地上,谁知不小心用力过猛,竟把它摔个半死,在地上扑腾着垂死挣扎,母亲赶快抱起它设法解救,但已无力回天,它的头很快耷拉下来了,只好忍痛把它杀了。等剖开腹腔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只鸡的肚子里,竟然有那么多未成形的鸡蛋,气球一样软乎乎的,最大的比正常鸡蛋小一点点,最小的只有米粒那么大,由大到小密密麻麻依次排列着,如同一串粉红色的葡萄。母亲一边轻轻地剥下那些蛋一边连连叹息:“唉,作孽呀,这么好的鸡,太可惜了!”,哥哥见此情景也后悔不迭,以后喂鸡时比以前有耐心多了。
那些年我家养的鸡,形态各异,各有特点,个个都是有名字的。有的按颜色起名,如芦花鸡,黑脖子鸡,花背子鸡等;有的按形状起名,有个尾巴很长的就叫长尾巴鸡,有个头顶有一撮毛就叫帽帽鸡,有个腿上生着厚厚的一层绒毛的就叫裤裤鸡……我们一家人谈论起每一只鸡,都亲切地唤着它们的名字,就像说起自家小孩一样。
而现在,不管在那里见到的鸡,都是一身铁锈红色的羽毛,斑驳灰暗毫无光泽,而且,好像所有的鸡都长得差不多,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大小、形状、颜色,都几乎一个样,就像现在的钢筋水泥筑成的楼房一般整齐划一、单调呆板。孵小鸡的过程也变成了机械化的批量生产,虽然工序比那时简单了许多,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但却失去了以往的那种让人期待和惊喜的趣味。每当看到那些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鸡,我总会不由地想,这种变化,对于鸡来说,到底这是进化还是退化?对人类来说,到底是得到还是失去?也许,以前那些各式各样的漂亮的鸡,就如同那些渐渐灭绝的物种一样,只会存在于历史的陈迹之中吧。
——发表于《白银文学》2017年第二期
网址:会宁三中美女教师,这下真火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2841
相关内容
做个内心“宁静”的教师关于“烹饪”,这些你了解吗?与王宁老师一起,让“绝学”训诂走进人间烟火
南宁市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节庆祝活动
修车工+女教授=全国最美教师
兵团青年女教师:三十而“丽” 逐梦前行
这位女禅师的家火了,全屋温馨素雅,干干净净,引无数人称赞
旧衣服这样利用真是太聪明了,男人女人见了都想要一个
我学会了宁静致远作文800字(精选10篇)
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长拳女孩”爆火,三大央媒争相报道!这位单招生不简单
《六姊妹》会赚钱到底有多重要?这6个女人揭开了一个婚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