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誉世界的敦煌艺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4-07 00:45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

不过,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

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一个又一个敦煌的守护者们被人们熟知,

其中就有“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那她为何要去敦煌?当时还在念大三的樊锦诗,

偶然读到了一篇名为《祁连山下》的报告文学,

她被主人公的事迹所震撼,内心泛起涟漪,

后来机缘巧合来到了敦煌,

像她尊敬的前辈一样,担起了守护敦煌的重任 。

而那篇报导文学里主人公的原型,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

01.一本敦煌图录

改变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20世纪30年代的常书鸿,还在法国学习油画,彼时30岁出头的常书鸿,早已是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画家劳朗斯的得意门生。

他的画作不仅多次跻身法国国家沙龙展,还连续4年斩获3枚金奖、2枚银奖,油画作品也被巴黎现代艺术馆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要知道法国国家沙龙展自1890年开始,已经举办了120年,是世界美术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画展,即使对西方艺术家来说,也是很高的门槛。

常书鸿画作《D夫人像》 编辑

徐悲鸿先生也曾参观过常书鸿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个人画展。对其所画的《病妇》《裸女》以及油画静物《葡萄》给予表扬。

《葡萄》由法国教育部次长亲自选定收归法国国有;

《裸女》得到法国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被法国收购,现藏里昂国立美术馆;

《沙娜画像》由现代美术馆馆长窦沙罗阿代表法国购去,收藏在巴黎近代美术馆(现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常书鸿 《沙娜像》1939年 油画 编辑

“常书鸿兼具天分和努力,如果能一直在巴黎画下去,他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家”,当时不少人都这样评价他。

更何况那时他的妻子也在巴黎学习雕塑,还有个可爱的女儿沙娜常伴左右,如无意外,这个艺术之家会在浪漫的法国继续热烈的“开花结果”。

而这一切,都将在1935年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发生巨大的改变。

那是常书鸿第一次看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多年后他仍不忘强调那一眼的震撼:他惊讶于中国原来还有这样一处伟大艺术宝库的存在,也惊讶于外国人都已经开始著书立说,而中国人却仍然对此一无所知。

他说“我倾倒于西洋文化,还曾非常有自豪感的以蒙巴那斯的画家自居......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真是惭愧至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尤其当他知道,大量属于敦煌的宝贝其实是伯希和盗走时,他想要回国的心便再也抑制不住,尽管那时的祖国早已风雨飘摇,数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摆在他眼前......

但他必须要回去,

而这一待,就是漫长的一辈子。

常书鸿与同事在敦煌研究壁画 编辑

02.甘愿“无期徒刑”

一个为中华千年宝藏操碎心的人

1943年,常书鸿几经波折抵达敦煌。

从此便扎根西北,顶着漫天黄土临摹与研究,西北的生存环境远比想象中更严苛: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煮出的粥是咸的、蔬菜更是奢侈品,用作燃料的枯树根要从好几十里外的戈壁滩挖、连办公室都是土屋和马棚改造的......

张大千在调研结束后,对他说道“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

1930年代留法时,常书鸿与夫人陈芝秀(左一、左二) 编辑

敦煌的冬天,常书鸿带领众人取冰化水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好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曾经那个在法国谈天说地喝着咖啡的风雅艺术家,甘愿变成为敦煌灰头土脸的农民:他种树、排沙、夯筑沙土墙,修补破败不堪的栈桥和甬道......先改造脚下这片不毛之地。

国民党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在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他为地主画像“创收”,只为给石窟安一扇门。

他曾望着破败的敦煌,不止一次暗暗发誓:再也不允许任何人蹂躏莫高窟。

1954年常书鸿在莫高窟峭壁上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 工作中的常书鸿 编辑

自40年代定居敦煌,常书鸿就给千佛洞立下了规矩,每年都必须种植树木,要把树林带逐年向北延伸拓展......40多年以后,新的树林带已经延伸到下寺1公里以外,这对改造荒沙戈壁的自然环境来说,实在算得上是一件百年大计之举。

后来,常书鸿说:“如果在敦煌的工作犹如‘徒刑’,那么即使是‘无期’也在所不辞。”

1914年的莫高窟 编辑

如今的莫高窟 编辑

“照一下、看一眼、画一笔”

在西北的风沙与刺骨寒意里,等待常书鸿的还有无数被蒙上灰尘的历史痕迹:莫高窟珍存着北凉至元各朝代绘制的壁画达45000多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壁画群需要研究、临摹,工作量可想而知。

但那些壁画就像是给予常书鸿黑夜里的明灯,大漠里的水源,他如饥似渴的探寻着壁画的全部,他也深知,黑暗动荡的年代里,敦煌太需要一个能保护它的人了。他愿意为敦煌吞下所有苦难、始终不渝:

看不清,就在窑洞口装上镜子,利用反射照明;

爬不高,就用绳把身体吊入洞内,在半空中临摹;

没有太阳光,就用微弱的油灯照一下、看一眼、画一笔......

工作中的常书鸿 编辑

半个世纪、18000多个漫长日夜里,敦煌改变了他,他也替敦煌找回了圣地曾经的光彩。

他成为了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带着历年完成的壁画摹本前往北京展览,数千件壁画和彩塑的摹本、实物、图标和摄影资料震惊了国人,也让敦煌艺术成为全民的财富。

后来,他又带着敦煌艺术在日本、缅甸、印度等地举办展览,让敦煌艺术的影响范围越发深远......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991年,他用毛笔工工整整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就是困难的反复,但我绝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但不论有多大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八十八叟常书鸿。”

常书鸿先生晚年 编辑

常先生对敦煌的贡献不仅限于精神层面,更是敦煌至暗时刻的点灯者:他结束了敦煌石窟400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无人宣传的状态。

在他的带领下,测绘石窟图、窟前除沙、洞窟内容调查、石窟编号、壁画临摹等工作有序展开,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常书鸿画作 编辑

常老去世后,遵照老人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在三危山下,与莫高窟九层楼互相守望,真正和他热爱的敦煌,生死相伴在一起。

在墓碑上,赵朴初为他题下:敦煌守护神。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编辑

03.从法兰西岁月到孤守敦煌50年

《常书鸿画集》里藏着什么?

“100年对敦煌的历史来说是短暂的,而对父亲常书鸿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贵的。”

这是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新编出版的《常书鸿画集》序言里的一句话,自常书鸿先生1994年辞世后,他的女儿常沙娜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守护着敦煌文化。

而这一次她将带着尘封不住的回忆,

重读父亲的画作。

晚年常书鸿与女儿常沙娜 编辑

网址:美誉世界的敦煌艺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5058

相关内容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
修复“敦煌遗书”的AI模型背后,不只是硬科技,更有人情味
【敦煌潮流】包罗万象的敦煌,才是当代人复古的潮流宝库
敦煌艺术大展 “飞天”丝巾等1500种文创产品可以带回家
从辉煌到落魄:关淑怡背后的隐秘故事
上海敦煌古法泥沙壁画DIY门票
“酿酒图”:被误读的敦煌壁画?
沉浸城市|“文旅IP+沉浸体验”,《乐动敦煌》的融合创意营造实践
硬核面食,敦煌人的生活日常
艺术品的修复有怎样的故事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