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艺·形态———传统手工艺及其关键词解读
摘要:保护和振兴传统手工艺,很复杂也很简单。传统手工艺由传统与手、工、艺组合构成。材料、工艺和形态是从传统手工艺的本体概念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手工艺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去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父子、邻里、作坊在“日常”传承,这套体系是完整的。当代在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背景下,如果恢复与重建中国人自己的健康、典雅、讲究的生活方式这一设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将不是问题。
作者简介:徐艺乙(1956-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手工艺、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08)
一
传统手工艺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是生活的伴侣,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大约100年前西学东渐的时候,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然后又经过若干次的学习———学习苏联,学习日本,学习欧洲,学习美国,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丢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曾经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吃的是‘土豆烧牛肉’”等这些西方的物质生活作为愿景,对传统生活模式持厌弃的态度。正是诸如这样的一些观念和态度,伴随着泛政治化的历史进程,让我们把自己的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几乎丢光了。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也极为重视,在十八届党代会的报告当中,重点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特意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提出来。执政党有这样的理念,让传统的文化重新回到老百姓中间,结束了过去那种文化“被对象化”的现象。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百姓已经完全有实力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购买空间和时间,恢复与重建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其中主要的物质基础需要传统手工艺去支撑。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振兴传统手工艺势在先行。在文化部最近的工作当中,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始终是所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一起在思索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已经持续十余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解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吗?或者,是为了建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去养一批人吗?都不是,这些不是保护工作的终极目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是大目标,是国际社会都要遵循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让中国的老百姓在保护的过程中得到实惠,这也符合执政党的理念。
被保护和振兴的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传统,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如果从理论上说,已经有很多专著花大量篇幅说明什么是传统手工艺,但是说了半天,好不容易看明白了,却另起一行,说“它远比想象当中要复杂得多”,刚理解一点,又看模糊了。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说明,手工艺是直观的,放在那里我们就能看到。但关键是现在很少有人能接触到纯正的传统手工艺,所以我们现在只能从理论上,从某一个角度去进行认识。
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复合名词,它由传统与手、工、艺组合构成。
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我们单只的手上有29块骨头,有123条韧带联系这些骨头,有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有48条神经控制这些肌肉,有30多条动脉以及众多的毛细血管,这些加起来有十多公里,这是非常精密的存在[1]。手在生理上如此构成,作为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是人们对外部世界通过感知进行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是后来所使用的一个名词“手感”的重要依据。人手经过训练以后,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密程度。像纸库的工人,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127克的国产铜版纸和128克的进口的铜版纸,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仓库里用手一摸就知道。他的手就是经过训练的手,这样的手在进行测试的时候,可以感受到0.0002的振幅。就是说微乎其微的变化都可以感受到。
工。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去谈工。在文献当中,工有许多的说法,不同时期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其中《考工记》提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把当时天子以外的社会结构分为六类职事,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2],“百工”属其中之一,构成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列于“士大夫”之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工和手组合在一起,使用是灵活的。但是不管怎么组合、怎么使用,意思都是明确的。
艺。艺,从艸从埶(yi)从云。埶的本字。本义为种植。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妇女跪坐在地上,捧着一株麦穗。最开始是种田的意思,后来才有了其他意思的衍生。
“传统手工艺”现在的概念是明确的,即: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劳动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与结果。这个是从传统手工艺的本体提出的概念。
这里出现了三个很关键的词:材料、工艺、形态,这些都是可以展开的问题。
首先,材料。料材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当中是最为讲究的部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作为过去中国人的生活伴侣,对材料的讲究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手工艺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这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中国人对材料的认识和西方人一样,都会对材料有物理方面的认识,即品相、比重、主要元素、纤维、杂质、含水率、含油率等等。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对人类文化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物性。物性完全是来自实践的感知,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知识。在传统手工艺实施过程中,人们会有意识地选用那些物性是暖性的或者是平和的材料,所以才有陶瓷,才有工具,才有各种家具。当然,现代人炒作的金丝楠木家具除外,因为那个木材性质极寒,是过去古人用来装殓尸体的。中国古代医学认为,人如果经常和寒凉的东西接触,那么,寒凉就会进入身体,变成寒湿,然后转湿成痰,痰生热,热生风。所以中医的某一派认为在治疗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痰的问题。当然痰的问题有生湿和痰热,原因就是直接大量地使用寒湿的东西。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人的身体经常和这些寒湿的东西接触,所以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非常有讲究。
在这样的语境下理解材料和物性,可以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手工和工艺都要顺应自然给予物的自然属性,即尊重“天”———自然界的规律法则。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贯穿了这样的思想[3]。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都可以体现对“天人合一”观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工艺技术。就是在深入认识材料物理和物性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处置的手段,这个处置的手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艺技术。任何一种材料都有特定的加工工艺。这些工艺经长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门类,可以是针对某一种材料,也可以是某一类质地相近的材料,当然这还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说:“没有技哪有艺”[4]。台湾家具工艺大师叶泰钦说:“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弯的要顺。”[5]民国时期吴毓江在其《墨子校注•法仪第四》中写道:“‘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6]这些都是工艺大师对于材料的认识。
第三,形态。形态就是外形、结构和装饰。装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艺美术。结构是不太被注意的,外形有时候也算作造型,但是形态的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被改变了的形态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审美理想和精神世界的相关知识。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实践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理念: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做成最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才能够传世。实际上在这里引申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原则“以质求量”。所谓“以质求量”,就是如此理念的实践: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做成最好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可以用几百年、上千年。这样的做法可能和西方的消费主义是相悖的,也可能和文化产业的理念是相悖的。现在的酒店使用的家具,按照《酒店管理条例》的要求,是五至十年必须要更新。有些桌子、凳子、椅子还能使用,但是被强制性地要求更新。通过这样的更新,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生产,就会有市场,但是消耗的是能源和材料,这是消费主义的理念所致。一把精心制作的红木座椅———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座椅,在博物馆,在各种收藏机构,在很多人的家里———已经传了几代人,几十年都不需要购置新的椅子。
二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需要传承。在过去,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父子,邻里,作坊去传承,这套体系是完整的。在这套体系当中,有很多外人不能理解的规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期的档案材料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徒弟控诉师傅,说去了三年光是带小孩、做饭,其实作为师傅来讲,很多时候他是在选择徒弟,在选择徒弟的时候他有很高的要求。做手工艺的人要心平气和,要道德高尚,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会用种种方式去帮助改善性情。比如说徒弟性子比较急,或者做事比较毛糙,那么师傅就会安排他每天洗菜做饭,一直到他心平气和。所以在过去的传承体系当中,在徒弟的角度,通常徒弟拜师傅是想学得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在师傅的角度,师傅想要找徒弟传承衣缽的时候,他将按中国的传统标准去选择徒弟。
在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手工艺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很多人从西方回来以后,把知识分成大知识小知识、精英知识和地方知识,这种说法至少和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不匹配的。无论是书面的知识还是不用文字记录的知识,或者是精英的知识,或者是民间的知识,都应该平等地对待。当然在中国的知识传播过程当中,用文字记录的知识更容易流传,因为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可以在识字的人群中流传。就像中国古代的典籍,作者早已不在了,文字却留下来了。但是手工艺的知识,主要是依靠行为方式对徒弟进行传授。如果这样的人、这样的环境没有了,这样的知识也就没有了,所以当代也在探讨传承的途径。
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些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口诀、故事、传说,同样为专业工作者所记录,变成书面的知识,但是大部分都已经丢掉了,所以现在需要进行探讨。文化部最近推行的“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可以视为是传统手工艺有效的传承方式之一。通过研修培训,让参与学习的学员提高素养、增长知识、强化基础,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传统,进行新的创造。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文化部所属院校就曾经有意识地从民间招收技艺娴熟但是文化素养不够的年轻艺人进行培养,像中国美院的档案室里就留有朱可心大师亲笔填写的入学申请表,如今的很多大师在那时都经过专业培训。如果当时的培训是一种探索,如今文化部推行的“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就可以视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
在杭州,从2012年开始,有五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招收徒弟。几年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也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探索。现在鼓励这样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将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三
现在所有的领导在讲话中都要求下属去创新,说多了就把创新变成了一种口号。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不同的领域,其要求是不一样的。创新,英文词的源头是拉丁语,拉丁语的“创新”一词有三个意思,一种意思是更新,简单地说就是再做一次、重新做一次,重复性的。第二种意思是彻底地、颠覆性的更新一次,这个要求比较适用于互联网行业,这个行业出版的书,过去是过了五年就没有用了,而现在是一年后就已经没有用了。第三是改变,改变和更新才是适合传统手工艺这个行业最好的创新方式。所以对创新的不同认识,要求也就不一样,否则一味地跟手艺人讲要创新,不要守旧,搞得大家无所适从,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从哪里做起,其实这是认识上的问题。陈万能先生是国际著名的锡艺大师,他的名言就是:“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这个话就把创新和传统的关系说得非常明白和清楚。对传统有准确的认识,要继承传统,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去发展传统的手工艺。
只有认真地向传统学习,才能吃透传统,进行新的创造,即所谓的“推陈出新”。就像大家看到的这把椅子,所有的人看到的第一反应,会说这是一把明式的竹节椅,但是在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中没有这样的样式,作者是江苏省红木文化研究所的杨金荣所长,他在反复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设计,如今已经是第七稿了,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没有离开中国的传统,所以传统手工艺中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人们的观念上的问题。
现在,强调传统手工艺要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以什么样的途径保护传统手工艺?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其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典雅的,简单地说就是很讲究的。而最讲究的地方就是江浙,又以江浙两地的苏杭为最,因为两地的生活方式的讲究,使其成为了“天堂”。这样的讲究所产生的需求,再加上文化人和手工艺人共同进行创造,才给世界留下了由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品构成的物质文化。这样的物质文化,至今仍然对社会产生着影响。所以恢复与重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的需求产生之后,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保护就不会成为问题。
2014年底,在海南开了一个关于黎锦保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大概有100多个人,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都有人来。会议开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发现会场上还有几个黎族的学生,后来我们问其中一个学生,这样的衣服你自己穿不穿,他笑笑说这样的衣服我们不穿了。本来还激情澎湃的我们,当时就觉得很沮丧,黎族人口有160万人,假如说还有10%的人在继续穿着这样的衣服,就不需要我们从远道赶过来讨论这种衣服面料的保护问题。所以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关键在于有没有需要传统手工艺的生活方式。
在当下,在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背景之下,需要恢复与重建中国人自己的健康、典雅、讲究的生活方式,如果这样的设想能够成为现实,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将不是问题。(此文为作者在杭州第八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大匠至心·杭州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记录整理,经作者本人审阅)
本文原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网址:材料·工艺·形态———传统手工艺及其关键词解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558
相关内容
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 传统手工艺活化之路
潘鲁生:让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
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回归生活,传统手工艺活化之路.PDF
浅谈传统手工艺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方法
中国传统扇子的手工制作方法过程图解教程巧艺网
中国十大传统手工艺
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PTLIFE平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