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女儿
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追溯远古,中华先民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创造性地生产、加工出一件件工具,成就了一项项手工技艺。历经千万年的发展,手工艺不再只是一门技术。中华各民族手工艺在创新中传承发展,凝聚和承载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集体记忆。
▲展厅一瞥。
3月28日,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展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览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影像志为主要载体,以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手工技艺为对象,赓续中华文脉,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展现中华手工艺的传统价值与时代新韵
步入展览序厅,仿若置身集合传统农耕、游牧、渔猎图景的中华家园之中。徜徉至展厅,展览的主体部分映入眼帘——18组、近400张民族志摄影作品和70余件实物展品,以多元展陈的方式,呈现出中华手工艺的历史样貌与创新发展现状。展览集中呈现了各民族手艺人的信念与情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此次展览共分为“物自天生 开工于人”“天然混成 巧夺天工”“天工人可代 匠心巧手成”“见人、见物、见生活”四个单元。
▲鄂伦春族桦树皮盒。
手工艺来自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利用。在展览第一单元,《正在消失的江南农耕场景》《渔获希望》《我们的太阳在路上》《土与火的淬炼——元通瓦窑》四组图片及相关文物让参观者看到: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农具制作技艺不断进步,还诞生了烧窑制陶、纺染织绣、生铁冶铸、竹编藤编等各类手工艺;游牧民族在迁徙中,形成了马具制作、毡房建造、服饰制作等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依水而生、靠海而居的捕鱼人,除了掌握渔猎绝技,还创造出木船制作、结网编织、鱼皮制作等手艺……手工艺在自然中成就,在各行各业的传统劳作中形成,是中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手工艺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与创造者的审美取向、工艺水平、技术经验等紧密相关。在展览第二单元,《裕固族传统民俗》《贵州水城县猴场补那布依族五等装》《侗族鼓楼》《布衣哈尼》《指尖上的艺术黄平苗族泥哨手工艺制作纪实》五组图片,让参观者感受到手工艺的独特艺术价值。
编织,以几何方式延伸,没有刻意与繁复,简单的交错与勾连是自然天成之美;草木染布,以根茎叶的汁液进行染色,以花鸟虫鱼、自然景色、几何纹样为图案,在自然中创造的美也以自然流露为审美追求;烧陶,土与水、火与泥在对抗中达成器型的和谐对称,弧线的柔和匀称,从古至今始终追求“浑然相应”“宛然自足”之美……门类丰富的中华手工艺,始终表现着来自大自然的天然美,渗透着乡土生活的淳朴美,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
手工艺以手艺人的实践经验为创造根本,更因手艺人的坚守而传承。匠人、匠心的故事在展览第三单元得到展示。《苗家传统手艺》《丝绸之路上濒临消失的新疆手工艺》《铁匠人家》《世界非遗·水密隔舱福船技艺》《匠心巧手筑百年传承》五组图片及相关文物,传递出“匠心是手艺的根本”这一宗旨。一块侗布的制作历经纺纱、织布、染布、抛布、捶布等几十道工序,仅浸染就需要8次,前后捶打20多遍;一件苗族银饰耀眼问世之前,要经过熔炼、锻打、拉丝等十余道工序,压、寥、刻、镂、焊、编、织等多种工艺;一件旗袍的制作,仅盘扣就有梅花扣、凤凰扣、如意结扣、喜字扣等多个种类……手工艺之美,美在工艺,更美在“匠心”。
留住手艺,不只是留住技艺与记忆,更是连接各民族情感,厚植民族文化根脉。在第四单元“见人、见物、见生活”中,《浸染在画布上的蓝靛——惠水枫香染的传承和保护》《新疆艾德莱斯制作工艺》《冰雪筑梦师》《传统手工艺》四组图片及相关文物,呈现出各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图景,充分表现了手工艺跨越古今、连接各民族情感的作用。
被称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的贵州惠水县染织工艺枫香染,通过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几百位枫香染传人;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雕技艺也在逐渐升温……近年来,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卓有成效,越来越多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进入大众视线、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认识手工艺之美,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建构一部具有共情力的影像文献
用影像志的方式来呈现手工艺,是此次展览的一个主要特色。这些记录文化现象的民族志影像,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完整的,传达的情感是纯粹的、动人的。展览上珍贵的影像资料,来自中国民族博物馆的馆藏资源。
自2015年起,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始系统性地收藏中华民族影像资料,至今已收藏大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生活图景的摄影作品。中国民族博物馆利用馆藏影像资源,策划了多个讲述各民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展览,被认为是民族志影像资源再利用的成功实践。此次展览通过展出各民族手工艺的纪实图片,建构一部具有共情力的影像文献,是对馆藏影像资源的又一次有效利用。
“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览从微观切入,用影像来还原、再现中华手工艺的“前世今生”,让观众见微知著,感受中华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以及手工艺人始终坚守的匠心与初心。摄影作品所记录的社会情景、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真实可信,这也使得展览中的影像成为记录时代的珍贵档案。手艺的质朴与华丽,手艺人的信念与疑惑,手工艺发展的瓶颈与创新,通过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和博物馆传播路径得以呈现,不仅更具有深度与温度,也更具有共情力与文献价值。
▲傣族黑陶水瓶。
此外,本次展览还有许多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手工技艺的民俗文物。它们是向公众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载体。比如,阿昌族银鞘长刀、黎族筒裙、傣族黑陶水瓶,分别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物证;鄂伦春狍皮童装、锡伯族弓箭、藏族紫铜鼓腹带盖奶茶壶,则对应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
▲黎族踞织机。
百年手艺传承,千年精神接续。走进“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览现场,领略各民族手工艺的绚丽璀璨、巧夺天工,感受手工艺所特有的表现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原标题:《中华手工艺的“前世今生”,都在这个展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