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史,一部精神和智慧的发展史
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历史沿革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历史文化小常识#
文|常沙娜
华夏是花的民族
“华”,指木本植物美好的状态。《辞海》中解释,当事物达到了最美好的状态,便可称之为“华”,如同大树开花一般。因此,古代汉语中,“花”和“华”是通假的关系。仅从汉字源流上讲,“中华民族”就是“花的民族”。
我们的先祖,女性是女娲,男性是伏羲氏。伏羲氏是道家的开创者,提出了太极阴阳的思想。相传,他的母亲是华族人,这个族群生活在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地方,部落周边开满鲜花。华族人也特别爱花,经常把花穿戴在身上,祭祀的时候也会用到花草植物,因此这个族群叫花族。夏也是一个族群。夏天是植物生长最繁茂的时候,因此,夏有“盛大”之义。华、夏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美好而盛大的族群。可以说,华夏民族自古爱花、尚花,血液中天然带有花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独特气质。
远古时候,人们觉得有很多神明在主宰自己,祭祀文化因此出现。祭祀,由巫师或祭司主导。巫字,上一横,下一横,中间两个人,寓指上下打通。因此,可以和天地万物沟通的人被称为巫师。巫师承担了最早的插花师的工作,在预报天气、看病、心理疏导等之外,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敬神,给大家祈福、消灾、祛病。而在敬神的贡品里,巫师会用花来和神灵沟通。这种习俗至今仍保留在中国福建一带,那里宗祠的门楣上会挂山茶花。无独有偶,日本的神社中,祭祀请神时也会拿一枝山茶花,好似神从花上来。
因此,插花最早源自生活中的祝祷和审美活动。人们认为花盛开的时候是环境、气候等各方面最美好的时刻。不仅如此,花也可以结果,会带来精神的振奋。
器可载道,花可明意
在世界范围内,插花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式插花为内核的东方插花,二是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花艺设计。东方插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导而呈现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日本的花道。花道在隋朝时由遣隋使者从中国传入日本。最早,日本的花道不叫开花的“花”,道德的“道”,而叫“华道”,是将中华之思想、道德寄予插花这一形式。此外,包括现在的韩国、朝鲜、越南以及广泛的东南亚地区,都更多地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承袭了中式插花。西洋的插花则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花店里展卖的花篮、花束,婚礼布置的鲜花拱门,宴会餐桌上点缀的花饰,甚至包括戴在头上的花环,都源自西方,统称“花艺设计”(Floral Design)。西式花艺和西方的几何学、天文学、建筑学、色彩学等有很深的渊源。西方花艺主张在艺术层面进行审美和设计活动,而中国的插花侧重文化表达,注重“道”的贯彻,即以精神主宰花,以花寄托意念。从祭祀活动到宫廷插花,再到文人创作以及佛前清供,插花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我们的祖先在最高级的祭祀活动中,于祭台上插花,十分注重与之相配的花器的甄选。因此,“花、器对半”是中式插花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理念,正所谓“器可载道,花可明意”。
中式插花需先有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来呈现意境。在此过程中,花器就像一方小天地,容纳了山川、池沼、湖泊等景致,提供了一个无限变化的空间。每一种花材、每一个造型,甚至是每一处弯折,都与创作者当下的心境息息相关,寄托了某种寓意、情感,以及思想。
中国插花史,一部精神和智慧的发展史
中国插花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期,在《诗经》《楚辞》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对花和植物进行筛选、分类、审美,并寄予情感。汉代出现了最早关于插花的记载,在河北望都一号汉墓中的东汉壁画上,一个圆形陶盆内盛净水,六朵红花呈放射状倾盆而出,原始、质朴而精巧。魏晋南北朝,插花在各类文史典籍中均有表现,出现了插花的代表人物及盘花、瓶供等具体形式。文化爆发式发展和佛教的逐渐传入,又为插花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插花理论作品——罗虬的《花九锡》,短短75个字勾勒出从空间设计、创作技巧到欣赏角度的完整插花体系。“花事”成为重要题材,基于赏花和插花的文学创作空前繁盛。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刻作品中,插花被赋予艺术化表达。插花的场域也由宫廷贵族的祭祀活动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隋代,插花以佛教为载体,东传日本,叩响了中式插花传播、发展的历史足音。五代十国作为过渡期,以大量宫廷、宗教领域的文献图像记录了中国插花的艺术走向:从宫廷风格向文人风格转变,呼唤简约、内涵、克制之美。
如果说宋代以前,插花作为艺术创作的配角,只能从故纸堆中寻找出蛛丝马迹,那么自宋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文人的主力推动下,插花成为四般雅事之首。宋人对花的感知既包括花情、花性,还包括花的等级、品第,“以花喻人”更成为时代风尚。不仅如此,花器制作也逐渐趋向专业和系统。元明时期,文人插花达到技法的巅峰,并首次突破花器所容纳的空间,甚至超越了花材本身的局限。明代出现以装饰物插花的形式,装饰物既有珊瑚、灵芝、如意、翎毛等昂贵物品,也有柿子、香囊、佛手、拂尘等日常之物。并且,每种组合都有各自的寓意和功能,不一而足。
清代插花在郎世宁、冷枚、金廷标等人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前期、中期雍容大气,晚期繁复颓靡的特征。这一时期,“撒”“剑山”“曲枝”等工具的创造发明进一步拓展了插花的创作可能和艺术空间。可以说,中国插花的发展传承,数千年来一直与文学、绘画、雕刻、造器等艺术门类交融互动,以此得到充分的诠释和表达。而插花活动,在艺术之外又更多地被赋予多重社会功能,受到社会政治形态沿革和文化思潮涌动的浸染,深入到宫廷仪轨、文人生活、佛教信仰、民俗活动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深层质素,一是统治阶层主导的社会风尚,一是儒、道、佛融合的思想流变。从每个时代的创作主体、场所、作品、器具以及日常花事中,我们都能窥见当世特有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表达。中国插花,以其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兼顾风雅与实用的艺术魅力,绵延千年,未曾断绝。它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细分门类,是凝聚思想和智慧的活化石,是人们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精神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正如中国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568 ─1610)在《瓶史》中所述:“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而几乎在同一时代,西方的一位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 ─ 1662)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一部《中国插花简史》,写尽中国千载花事,是插花的发展史,更是精神和智慧的发展史。
本文选自《中国插花简史》序言
从汉代到清代,七个朝代详细梳理中国各个时期的花事。并从花材的应用、花器的选择、插花作品的场景应用等方面,逐步详述插花的实践。内容详实有序,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生趣盎然。
大量珍贵花器藏品照片、中国古代插花绘画作品,从《清明上河图》到《货郎图》等国宝级作品均有收录,图片丰富详实,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辑录多幅著名插花大师孙可插花摄影作品,深入还原中式插花的内在文化底蕴。
整体装帧设计雅致而内敛。用纸及工艺在细微处见深
本书是研习中式插花的入门书籍,图文并茂地简述中式插花的历史源流,包括插花活动在历朝历代的演进、更迭和传承;从宫廷插花、佛前供花、文人清供以及民俗插花等门类深入阐释了中式插花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异同,并传统插花的技法、工具以及花器常识。
书中100余幅精美绘画、器物图片描绘出中国千载花事,另附100余幅插花作品图片,全部出自中式插花大师孙可之手,传递出中式插花独特的内敛之美和深沉韵味。
作者简介:孙可,国家资质高级花艺师,华道教授,「亚太地区插花艺术联合会」理事。少年便开始师从多位花道名家,系统研习了东方插花和花道。发愿推广传统佛前供花,在良友文化基金会支持下创立“善因华道研究会”,传承中华 插花之礼仪、道德,倡导中国式生活。李响,自由撰稿人、翻译。
喜欢的朋友
网址:中国插花史,一部精神和智慧的发展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8678
相关内容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阅读史、思考史与对话史A.O.史密斯获评住建部“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引领智能家居发展
科技创新史,也是一部人类生活的时间“减”史——2019科技生活盘点
春运 一部流动中国的社会进化史
陈蕃:中国陶瓷发展史 从古代到现代的辉煌历程
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智能家居的发展史
探索中国生活艺术:简约、闲适与智慧的精神追求
传统文化的生活衍变:中国历史中的人民生活与文化底蕴
《美食与文明》:基于大历史视野与帝国扩张的世界美食传播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