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物资捐赠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食物银行捐赠,解决饥饿问题 #生活乐趣# #公益活动参与#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 张超
一、盲目的社会捐赠丰富了救助资源但也带来管理负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由于“封城”措施加之春节期间各生产企业休假,导致在一些疫情严重地区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出现了紧缺的情况。一方面,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紧急调配全国资源全力支援武汉等地抗击疫情,另一方面,民间社会捐赠也被激活,国内外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了大量资金和物资。
纷至沓来的捐赠,客观上确实丰富了救助资源,增强了抵抗疫情能力。截至1月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接受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款物84972.32万元。即便拥有如此庞大的捐赠款物,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捐赠物资的处理本身也需要成本。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性规定。对捐赠物资进行处置要遵循国家《慈善法》《红十字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且在统一管理和分配的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也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故而捐赠物资到达“抗疫”前线时会出现时间迟滞。二是捐赠方和受赠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所捐非所需”问题出现。一线相关部门和“抗疫”医院忙于救治工作,社会公众对于主要疫区和前线医院需要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并不特别清楚,故而采取了“有什么捐什么”的实际行动,出现“所捐非所需”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过剩堆积、毁损、过期、变质等问题。三是存在捐赠方“蹭热度”式捐赠,捐赠物资质量不过关。一些厂商为了在疫情爆发期间树立良好社会声誉,因为将清理库存或者产品换代而剩余的一些物资捐给疫区,赚了名誉又清理了库存。这些捐赠实际上不仅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浪费了社会捐赠管理资源,仅是对其捐赠物资的运输、核验,就会消耗一定管理成本。
二、社会捐赠不应是一笔糊涂账,要依法规范捐赠行为
红十字会、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应当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积极开展“抗疫”救助活动。在遇到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等情况,需要开展公开募捐活动时,必须由具备募捐资格的主体进行。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相关募捐活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更不能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捐赠物资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捐赠协议的规定全部用于慈善目的,不能在慈善组织成员中进行非法分配,在物资管理过程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捐赠物资。应该做好捐赠物资的分类管理,比如建立医疗防护用品专业库和基本生活保障物资库。为了充分、高效运用捐赠物资,慈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与受益人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捐赠物资的用途、数额和使用方式等内容,如果受益人违背协议约定,慈善组织有权要求受益人返还财产。
组织机构和个人等社会捐赠主体,在享有捐赠人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义务。捐赠人的捐赠行为是自愿的无偿赠与,任何人不能强制或者摊派,并且有权获得捐赠票据,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当然这里的受益人不能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主体。捐赠人还应当依法承担捐赠物资质量责任和义务,确保捐赠物资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捐赠人应当按照捐赠协议履行捐赠义务,例如捐赠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公开承诺捐赠,就应当按照其承诺履行捐赠义务,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慈善组织等主体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是提起诉讼。如果捐赠人确实因特殊情况,不再具备捐赠条件,也可以免除其捐赠义务。
三、重构捐赠物资运行体系,让捐赠真正成为“雪中送炭”
建立快捷高效的新型捐赠物资管理体系,保障捐赠时效性。对社会救助物资管理和使用而言,层级变少,决策链和信息链变短,才能迅速响应前线紧急需求和突发事件(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的变化,同时降低内部沟通协调带来的各种成本。应当逐步将捐赠物资层级式分配模式转化为扁平化分配模式,社会捐赠的各种资源应当在特殊时期紧急需要的时候,快速地聚集起来,并高效分配以完成救助任务,实现救助物资的灵活配置。
以“按需捐赠”提升捐赠质量,破除信息不对称壁垒。应当建立起物资需求信息的汇集发布机制,破除社会捐助主体和前线物资使用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疫区物资需求整理,并及时发布,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同时,建立对捐赠物资的“过滤”机制,以“按需捐赠”原则对捐赠物资进行核验,确保捐赠物资符合前线需求,优先保障急需物资的运输发放。并且要保障捐赠物资质量,督促捐赠人履行质量担保义务,完善“捐赠承诺制度”,制定相应的缺陷捐赠处理办法,从机制上防止质量不合格或者非救助物资等进入救助渠道。
优化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自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很强,这种互动性的妥善应用,既能够避免错误信息和谣言发酵,也可以提升信息发布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本。在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运用信息反馈机制将捐赠情况、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并即时获取社会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反馈。建立起救助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渠道,实现信息传播—反馈—再传播的双向互动交流模式。要借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起强大的舆论监督,督促捐赠物资分配上应当按时、按量、按需求地保证前线的需求,确保急需物资及时分配。
[责编:郑芳芳 ]
网址:疫情期间物资捐赠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0412
相关内容
捐赠生活物资,助力抗击疫情2024年捐赠衣物活动策划捐赠衣物策划(5篇)
旧物捐赠策划书.doc
万物新生(爱回收)捐赠价值100余万蔬菜和防疫物资驰援一线抗疫
捐赠旧物的策划书
旧物捐赠策划书.docx
如何捐赠物资,看这里!
资源回收捐赠策划书3篇.pdf
驰援上海 万物新生(爱回收)捐赠价值100余万元蔬菜和防疫物资直达一线抗疫
旧物捐赠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