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用笔触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真实呈现自我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个人生活感悟# #日常琐碎记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引言
【在互动中个体根据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情境定义、制定行动方针】
人与人之间互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共同且一致的情境定义。只有个体获取对方足够多的信息之后,他才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推测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他才知道自己应当如何采取行动最为恰当,以使互动顺利进行。
【个体控制他人情境定义的过程:给出信息两种方式、获取到的两层信息】
互动中的信息流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表现(给出的信息)和他人的观察(接收到的信息)。每个互动参与者都会通过两种符号活动来为他人提供信息即制造印象:表达与流露。前者是个体主动操控的,主要以词语、姿态等附着了公认的普遍意义的信息的符号活动来有意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从而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义,最终目的是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应对方式。后者是个体难以操纵的,从神态、表情等流露出来的印象中观察者能够对照检查个体主动表达的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互动交流过程中个体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个体仅意识到自己主动表达的一层信息,而观察者则能意识到两层:表达出的信息和流露出的信息。然而,个体同样能够通过控制流露出的印象以恢复对称性,并且他可以因为观察者对流露出的印象更为信任这一点获取更大的好处。而后者又有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信息游戏会循环往复地进行。
【情境定义一致性的达成方式】
互动的参与者要共同促成一种一致性的情境定义,避免冲突的发生,否则互动会陷入一种混乱且窘迫的停滞之中。这就必然意味着每个人/部分人要掩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互动中遵循社会/群体规则,接受在场其他人情境定义的要求,做出“临时妥协”。因此个体制造的“第一印象”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初的共同情境定义,在互动开始后也很难发生改变。除此之外,人们还会采取预防措施来维护个体在他人面前造成的印象,以防止情境定义的崩溃。
本书的研究内容:探究互动中人们控制与维持某种情境定义的方式、维持某种印象的共同技术、与使用这些技术相联系的某些共同的偶然因素。即:日常生活中互动参与者呈现在他人面前的活动的戏剧学问题。
二、关键概念:
互动:当若干个体面对面在场时,彼此行为的交互影响。
表演: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
角色:在表演期间展开并可以在其他场合从头至尾呈现或表演的预先确定的行动模式。
社会角色:对系于特定身份之上的一系列权利与职责的规定,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角色。
前台: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部分。
剧班: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
区域:任何受到可感知边界某种程度限定的地方。
后台:能够展现与前台表演中呈现出的印象效果不一致的地方。
社会机构:指由一些固定的障碍物所环绕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有规则地发生于其中的场所。
三、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考察英美社会中人们在社会机构里进行的社会互动的框架,即:以戏剧学为视角来分析人们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和日常接触的社会结构,其中关键是个体为维持在他人面前的情境定义所采取的各种印象管理技术(这也是表演中唯一可以确定为真实的东西)。
对封闭系统的社会机构研究的戏剧学视角可以和其他已有研究视角相结合:技术的、政治的、结构的和文化的视角,从而将印象管理的维度纳入进来,同社会机构中存在的其他社会因素包括工作标准、权力(表达权力的有效手段)、社会分层(不同地位之间群体的社会距离)和道德标准的维持相联结,能够拓展出一个新的、微观的和动态的研究领域。并且,戈夫曼的理论可以与很多其他学者的理论进行对话,例如布迪厄和福柯,布迪厄的象征资本与惯习概念与本书中表演者呈现自我所使用的符号设备、表演中所内化的预设行为模式具有相似之处;而福柯提出的关系权力可以很好地与本书中所阐述的各种互动关系相勾连,进而能够去分析在何种条件、区域与情境下权力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戈夫曼也试图在个体、互动和社会之间建立联系。但他只是简单地以表演崩溃为例,分析当这一事件发生时所导致的与促成印象不一致会对三个层面产生怎样的后果。在社会互动层面,表演崩溃会导致由有序的社会互动创造和维持的小社会系统变得紊乱无序;在社会层面,个体的每次常规程序表演都关乎到社会机构的合法性检验,因此表演崩溃会破坏社会机构的永久性声誉;在个体层面,深陷于某一特定角色、机构和群体认同中的自我概念会遭到动摇。然而戈夫曼就此止步,并没有进一步讨论三个抽象层面之间的具体联系机制。
在运用戏剧学的视角对互动进行研究时,要注意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一方面,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表演规则;另一方面,表演中的各种因素和形式是会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发生变化的,诸如前台精致化的衰退、舞台设置过度精密性的下降、角色进取等等。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要关注这种比较和动态的性质。
在社会互动背后存在着一种基本辩证法:作为表演者,个体要维持这样一种印象:他们遵循着一切社会道德标准。然而事实上个体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真正去实现这些标准的道德问题,而是如何去制造出令人信服的“正在实现这些标准”的印象这一非道德问题。人们“一以贯之的道德模样,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这种义务,以及由此获得的利益,迫使人们都成了精通各种舞台表演手法的行家。”
自我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者是否是分离的?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戈夫曼给出的答案是,自我与角色不可分。自我并非是存在于个体之中的一个实在,而是在互动情境中从被呈现的场景中产生的一种效果,附加于表演出来的角色之上。自我就是演出来的角色,是包括前台、后台、剧班、舞台设置在内的一种场景安排的产物。只是当表演出来的角色效果使人深深相信时,附加于其上的自我就会显得真实坚定,像是发自表演者的体内。
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深入的解释力,对研究当前时代中人们的社会互动有着极大的启示。其中出现的一些影响力极大的互动媒介和方式诸如网络社交软件、表情包和朋友圈等等导致互动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新的影响,都是值得去进一步研究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沐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址:《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2158
相关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棫朴读书会第65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生活的智慧
常读常新:读旧书做笔记与人生修炼
读书笔记:《生活黑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原文摘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观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