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
美学心理学与日常生活审美感知密切相关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美学心理学#
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就要看大家能不能发掘美。
如果同学们都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用审美的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
不知道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没有,是司马煜的《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
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一位同学是这样分析的: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呀,作者生平如何呀。
他是完全按照现代文明的套路去理解这首诗。
但是一首诗并不仅仅是诗本身,我们应该把诗还原为感性的现实。
我读一下另一个同学的分析稿:诗像一杯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蕴含的真情。
作者悄悄地将内心情感消融在一个意象中,离别场景看见的只是客,作者把更广阔的意境留给读者。
我们许多人说“离别”只是按文明的套路把它作为一个名词,但它暗含了过去全部人生的体验。
文明使我们注意到它,但又造就了一种标签,使我们标签化,使我们遗忘了最真实的体验。
这值得我们警醒。
这首诗从审美观念看,不仅仅是诗本身,而是整个融入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常见情节的重新浮现。
不要再相信于我们的一些名流,我们的一些名师。
我们习惯于做解释,“离别”是什么样的。
我们做这个解释,却没有把这个解释完全作为一个感性的日常存在的一个生命的再现,所以我们的取值往往不到位。
我不知道你们看过一部电影没有,那部电影严格来说是很不好看的。
有一群大兵,在块训练场上走了35天正步,这些战士为了在国庆35周年的时候,他们能够作为一个军队的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在1分13秒内走完96个正步。
这部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告诉你们是张艺谋的《大阅兵》。
《大阅兵》这部电影过去你们没看,也不遗憾,现在你们去看,我非常同意。
因为这部电影看似非常平淡,这些大兵们,一直接受着枯燥乏味的严格训练,他们在四五十度的太阳底下一晒就是四个小时,叫耐力训练。
电影拍的时候,热浪啊,飞机场啊,水泥地啊,实在是热。
旁边是担架和医生,所有的首长就看他们4个小时之内能不能够站下来,能够站下来就是一个胜利。
结果一个接一个战士晕倒,马上被抬走。
凡是经历过站的过程,能够站稳了的就能够走入阅兵的队伍。
这就是他们每天要做的事,但是这些战士用他们的阳刚之气,用他们的稳健之风——落地砸坑,演绎着军人的军威,演绎着长城的意志。
当我们看他们最后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们怎么走过去,这个时候已经无所谓了。
而他们如何走向天安门的过程,这个恰恰是艺术家们想告诉我们。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有,有一天冉有对老师说:“并不是学生不喜欢先生的仁义之道,只是学生践行的力量不够。
”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退”。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真的没有力量走到终点,你可能中途退下来,这没什么,一个人的力量有大小,不在于你是否最终到了,而在于你有没有上道的勇气,也就是有没有敢于在这个道上跋涉的过程来检验你自己。
孔子这话非常好,可是孔子说:“可是你冉有却‘今汝画’”。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还没有上道就画地为牢,胆怯了,这个不可取。
一个生命关键是要生命的过程,要站出来生存,要有站出来生存的勇气。
至于你是否最终实现了什么,对于人生来讲已不太重要。
那么这一群战士,他们是否能作为方阵的成员走向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人生的一个旅程里,他们有过一个天天砸坑、晒太阳、经受考验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的人生就是完整的,就是美丽的,就是充满了审美感知和想象的。
他们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放出光辉。
这是日常的生活,可是这种日常生活中却蕴含着一种巨大的美。
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因为没有美女在其中,没有那么多让我们着迷的琐碎的东西,它就是清一色的军队的阳刚之气。
我们已远离这种阳刚之气太久了,我们已经对这种阳刚之气缺少了一种感知的能力。
我们男性现在越来越弱,越来越雌性化。
有外在条件的影响,但根本的不是这个问题,根本的是我们自身缺乏对自身的一种创造的发现。
我们太容易寻找一种最终的公理性,我们太容易寻找一种极点,一个最终的结论,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在一个过程中如何锻炼自己、考验自己。
又以李素丽为例,一位普通的售票员,每天早上4:00就在丈夫的陪伴下去车站上班。
有许多人满怀烦闷,心中不满,他们走上了那辆车,那辆李素丽的车子,他们带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面对着一个李素丽。
“你好,请扶好,请买票,请上车,欢迎再次乘坐”。
当你满怀痛苦、委屈、悲痛的时候,你突然面对着的是一片灿烂的阳光,你的心突然被这样一种暖意所融化,你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原来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什么都那么冷酷,那么疲倦。
这个世界变得可经风雨,向我展开了一个更加美丽的环境,使我的世界放大,我的心于是更像一只奋斗的精灵。
李素丽,一个满脸都是汗水的人,天天在这个车站卖票,送人呀,扶上扶下,她为什么呀,她没有苦恼吗?她没有痛苦吗?她工资多吗?她为什么要一天到晚在这儿关心坐车的人们,你有什么可以值得悲哀的呢?你有什么痛苦可以和她相媲美的呢?我们往往是病由心发。
佛教说“病由心造”。
我们总是夸大我们的苦难,夸大我们的困难,人和人都是一样的,要是换一种感觉,换一种思维,你的世界就敞亮了,你的世界就充满了美丽,就充满了一切,一切!何田大作这位日本哲学家说过一段话,值得我们记住。
他说“在平凡的生活中仍能发现新鲜的感觉和喜悦的人,可以说是使自己生活富有创造性的”。
要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你仍能发现新鲜的感动,你的生活本身就是有创造性的。
李素丽用她的创造,创造了我的存在,我用我的感知又创造肯定了她的存在。
你是我的对象,我也是你的对象;你是我的自然,我也是你的自然。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就像人和天地之间,天人合一,这是马克思说过的。
下面我们要提一下什么叫审美感知,尤其是什么叫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知。
第一,就是拒绝标签化。
这个话题是马斯洛讲的。
什么叫标签化,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尤其是面对感性世界的时候,不要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将它分类和标签化。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为了防止你们用一种先前的观点,把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成规化。
我再举一个与生活很贴近的例子吧!有一对大学生恋人,这位女生很不满意她的男朋友,有一天他们去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看得这个女孩禁不住地流泪,看完后女孩问她男朋友:“他们能在一起吗?他们能幸福吗?”那位男朋友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漫不经心地说:“你别信,那是编的。
”搞得这位女大学生哭笑不得。
你们认为这位男生犯了什么毛病?他过早地将感性世界的东西标签化,马上它把进行所谓的科学概括。
同学们,我们的心灵这么大,能够用逻辑概括吗?是不能的。
老师指着一张卡片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老师举起一张画有鸡的图片,小朋友都说“鸡”。
这位老师应该说是文明的体现者,她用的是图片。
其实小孩子就真的认识什么是鸡吗?还不如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鸡拿来,给他们抱抱,不是更好吗?可是我们就习惯用卡片式的思维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标签化,遗害无穷。
为了拒绝标签化,我们就必须关心、凝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那些细节,那些感染人的细节。
电视剧《过把瘾》里,王志文演一个角色,一天王志文和江珊闹别扭,他到单位去上班,心烦意乱,正在火头上,办公室里有一个同志把茶杯拿起来“滋……”喝一口,又“滋……”一下,王志文烦了说:“你烦不烦!”喝水喝那么大声,好不好?好,非常好。
王志文正是心烦意乱的时候,可是生活对那个人来讲是美滋美味的。
这不是形成强烈的反差吗?不让王志文心烦吗?这个细节到位,传神。
生活中确定有这样的人喝水有这种习惯,可是当它作为艺术出现的时候,它很传神。
对南京大屠杀你们的感知是什么样的?看到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中》里面写到:一个叫李秀英的中国妇女,已经怀孕七个月了,她背靠着墙,藏在地窖里,这时候进来几个日本兵欲对她不轨。
这位朴实的妇女奋起反抗,宁可死在日本兵手里也不愿被侮辱。
日本兵用刺刀捅她身子,割她耳朵,拔她牙齿,把她口里的牙全拔掉了。
可是这个不屈的孕妇把她的一口鲜血喷向日本兵,最后终于倒在日寇刀下。
当你读到这样一个悲壮的细节时,你还会对南京大屠杀、日本人血淋淋的罪恶没有记忆吗?不要更多东西,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就告诉我们南京大屠杀是人间地狱,这就是绝不用说话就可传达出的感情。
毕淑敏这位女作家,一个十八岁的北京青年来到了五、六千米的高山上,当时在那个地方是没有任何生命的绿色,对每一个人来讲,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高山缺氧使他们指甲壳都凹下去了。
有一次,几个女同志在一块比谁的指甲壳凹得最厉害,结果毕淑敏的指甲壳凹得最厉害。
同时缺乏维生素使她的嘴唇像兔唇一样裂开了,怎么也不能愈合,鲜血向下直滴,只能用胶布贴住。
有一天她去为一个班长换衣服,这个班长已经死去了。
当她揭开这个班长的衣服时,发现这名班长被子弹打穿了肚皮,肠子都流出来了,就临时用搪瓷碗把肠子堵住,要埋葬这个班长时,必须把碗取出来,发现肠子已经冻硬了。
在清点这个班长的遗物时,毕淑敏在他口袋里找到了一声糖。
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糖硬绑绑的,常年放在口袋里,糖纸都磨光了。
毕淑敏在给他换军装时悄悄地将自己的几颗好糖放在班长口袋里。
二十年后,毕淑敏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她说了一句话:“也许这个班长在他每天夜里醒来的时候会用他的舌头舔一下糖块。
”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战士们是怎样地固守边关。
他们如何用自己看似渺小的生命来维护一个祖国强大的生命。
现在还需要多说任何话吗?不用说,只要这样感性的发现,确定生活中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它能够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本身的存在是合理的。
第二个就是呵护童心。
童心意味着好奇,意味着潜在的创造力。
印度诗人泰戈尔,就像十八岁的少年们一样,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马克思有一段话“正常人是正常的儿童,中国人是早熟的儿童。
”马克思的话让我们认识到正常儿童,明白我们要像一个健康儿童一样正常发展,所谓早熟的儿童,是人伦的恐惧。
我们中国人让我们的儿童太早循规蹈矩,温顺敦厚,发展出一套套的说教。
我们的孩子古代不像儿童,现在就更不像了。
在座各位进入大学就是以牺牲你们儿童的天伦之趣为代价的。
你们会玩吗?你们成天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走向学堂,你们仅仅是为了文凭而完全丧失了一个孩子来感知世界的眼光。
有一位四年级老师让同学们做作文练习,老师让同学形容并组合有关花的形容词,大多数学生都用套话。
有一个同学说:“秋天花灭了”,另一位躲在墙角的小女孩说:“春天花亮了,花是灯”。
老师评价说:“大多数同学好,那二位同学及格,而小女孩则不及格”,为什么呢?老师说:“花是灯,那电是什么?”还有一个题目“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大多数说是水,小女孩说变成了春天。
老师说女孩:“你怎么搞的,莫名其妙!”我们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地教育孩子。
我们鞠萍阿姨也是这样和蔼可亲地教导我们。
有一天鞠萍阿姨问小朋友们“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小朋友们说:“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
”鞠萍阿姨说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好。
网址: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3528
相关内容
日常生活与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美学上的反感”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浅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关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