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心理学家眼中的当下中国
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心理学与生活哲学中的珍惜当下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与心理学#
(文/柯勇)
引言:
他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理论的当代实践者,他曾为12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释梦40000余个,他倡导“回到身体”,去看见最本真的那个自己,从躯体隐藏的情绪痕迹中找到生活的意义,从而更积极、自由、幸福地生活。
马龙教授
专家简介:
Dr. Mauro Mancini,意大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躯体治疗分析师。他接受荣格学派的训练,并综合运用多个心理学流派和精神病学流派的方法,擅长从身体入手,通过呼吸、站立等团体练习,帮助人们释放深层压抑的情绪。
在80年代国内出版的《精神分析学译评丛书》总序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任何理论的生命都在于面向世界,任何学说的价值都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那个年代,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学术界的热门议题,那套精神分析学丛书的编者估计也没有想到,20多年后的中国人会陷入“你幸福了吗?”的迷思,这套丛书才开始真正排上用场。
2012年北京初冬的一个下午,意大利精神分析大师马龙教授手拿记事本和笔,全身贯注的面对着来访者——一位时常感到后背疼的女孩,围坐在马龙教授周围的是他的中国学生们,这场40分钟的现场心理咨询课如同半部电影大片,当来访者哭着叫喊出“我恨你”的时候,现场观众都被感染了,结束后有学员问起马龙教授当时说过一句话的用意,他笑着回答说,“当时我是怎么想的,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
在马龙教授看来,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几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复杂的工作,一个人用他最核心、最内在的本质——他的人格、他的心灵、他的灵魂在工作。
马龙认为,在大部分工作中,一个人的人格只是部分卷入,但在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中,治疗师将被作为工具使用,他会用他人格的所有部分卷入其中,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和耐心,甚至感觉、知觉和躯体的反应都要参与其中。
当来访者与治疗师相视而坐,来访者立刻感觉到了自由,而治疗师正在以一种近乎无我的状态反观自己的反应,并对自己的反应给出解释,这些因素会指导治疗师如何更加谨慎而恰当的接触来访者。
在马龙教授的博客里,我找到了他的几幅摄影作品,意大利古老小城夜色中的街灯,温暖、宁静、柔和,这灯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治疗师面对来访者所传达出来的气息。
从《易经》到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和赖希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心灵层面,从远古到现代,东西方大哲们的所思所想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映关系。
在人类心灵层面,时空观几乎消失,释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代表的空灵境界得以呈现。
马龙教授说:“虽然我们是成年人,但却传承儿时的行事方式。有时会做相应的改变,使我们看起来更像成年人,但在基本意义上讲,我们往往还在以孩子的状态去看世界。”
马龙认为现在的精神病人跟弗洛伊德时代的病人已大不相同,“现在这个人不单有精神问题,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个人的身份认知有问题,人格构造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现代社会没有条件让人们去认知自己,反而让人们忘记自己的需求、自我的成长。”
当身处苹果手机时代的我们面对如此深重的心灵问题,心理分析学家所能给予我们的,唯有一颗古老而温暖的心,不知你是否感受到了?
(责任编辑:刘凌)
网址:意大利心理学家眼中的当下中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4107
相关内容
心理学家眼中的幸福:快乐×意义大家眼中的国际学校vs真正上的国际学校?
安利:可持续发展立足当下亦着眼长远,赢在行业更欲赢在中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心理健康
日本学者眼中的美国公共外交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
北京理工大学公开课:心理学与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热点问题
中国人d生活美学:三重美学境界,“养眼”,养心”,还“养神
东方禅意:当代中国家具中的宗教与哲学元素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压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