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利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导航功能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学术论文检索技巧#
编者按
当你在商场里遇见非遗手艺人,或与cosplay(角色扮演)的年轻人擦肩而过时,这种看似违和的场景恰恰展现了现代商圈的转型——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无论是非遗的沉浸式手作,还是二次元IP的符号消费,都在印证同一趋势——消费者渴望在购物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情绪价值。这种转变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深层革新:传统文化需要年轻化表达,潮流文化需扎根情感联结。而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商圈业态的丰富,更是一座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在当下“消费社交化”浪潮的推动下,逛商场早已超越了单纯购物的范畴,消费者愈发追求沉浸式、体验式的创新消费场景,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对文化和社交属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当非遗与商业碰撞融合,会迸发出怎样的消费活力?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海口、三亚等多家大型商圈进行走访,探寻非遗与商业融合背后的故事。
将非遗引入繁华商圈,犹如为市民游客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精心打造的“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古老技艺,而是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真正“活”了起来。同时,商场也因非遗的加持,人气爆棚,成功“火”了起来。
市民在商场体验水漾鸢彩——风筝水拓画。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洪旭 实习生 陈龙 摄
非遗剪纸“玩转”商圈
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在时光长河中,非遗宛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熠熠生辉。当非遗与现代商圈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
4月6日,CDF海口国际免税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进商圈暨“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踏入活动现场,仿佛置身于一个剪纸艺术的奇幻世界。纸上生花,一剪万象,每一幅剪纸作品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秀英剪纸,这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彼时,它作为民间节庆、婚庆等重要场合的装饰与祈福之物,以其独特的魅力装点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秀英剪纸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技法。如今,剪纸已深深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2025年,秀英剪纸入选海口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可。
活动现场,秀英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海桃携多部精心创作的作品惊艳亮相。其中,既有以柳叶、纸鸢、春燕为灵感的传统剪纸,细腻的刀法、灵动的线条,仿佛将清明时节的诗意画卷一一重现;也有融合现代设计的创新佳作,古老技艺与时尚元素相互碰撞,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让人眼前一亮。
在活动现场,黄海桃耐心指导孩子们学习剪纸基础技法。孩子们专注地聆听,手中的剪刀小心翼翼地舞动,设计着柳枝、燕子、纸鸢等清明相关的图案元素,再结合菊花、干花等进行装饰,沉浸式制作着属于自己的创意手工作品。
一名游客拿着自己裁出来的剪纸作品,惊喜不已地说:“这个剪纸很有意义,可以做成书签带回家作纪念。”在现场的创意剪纸文创摊位,展出了不少剪纸书签、窗花灯饰等“国潮”产品,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海口市秀英区文化馆馆长高宏伟表示:“此次‘非遗+商圈+节庆’模式的创新尝试,就是希望把非遗活动带到商圈,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和体验非遗项目,力争实现非遗与商圈的‘双赢’,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除了海口秀英区的这场精彩活动,3月22日晚,“2025年三亚市吉阳区花YOUNG青年文化艺术季”活动上,还打造了“创意集市、互动体验、文艺会演”等多元化交互空间,为青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域。在这里,青年朋友们既能实践非遗景泰蓝掐丝珐琅技艺与蛋雕微刻艺术,又能深度浸润青年夜校的炽热氛围。
秀英剪纸非遗展览与手工体验活动现场。海口市秀英区委宣传部供图
绳编技艺受青睐
“指尖非遗”编织沉浸式文化体验
一根丝线,千般缠绕,万种风情。3月30日,海口友谊·阳光城内,一场非遗编织体验活动正悄然上演。十几张长桌座无虚席,参与者们指尖翻飞,丝线穿梭,欢声笑语与编织的韵律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
绳编,这项古代的指尖艺术,以其精巧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它不仅是生活智慧的凝结,更承载着民族的审美与情感。活动现场,绳编技艺老师刘燕羽站在人群中央,手指灵巧地示范着编织技法,时而穿插讲解,时而俯身指导。家长与孩子们全神贯注,起针、缠绕、穿插、拉扯……一根根丝线逐渐化作精巧的绳编袋,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参与者的专注与喜悦。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活动还借助直播,让未能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云”参与。
“传统与现代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彼此成就的共生关系。”刘燕羽感慨道。她自幼受祖母编织渔网、手打毛衣的熏陶,对绳编情有独钟,如今更将其发展为事业,将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她认为,非遗传承既要坚守技艺内核,又要创新表达方式,使其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青花瓷拼画DIY作品成品。资料图
非遗进商圈
打造“可带走”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非遗的魅力,不仅在于观赏,更在于体验与传承。在海口友谊商圈,非遗不再只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鲜活文化。
在友谊·国贸城的“水漾鸢彩”活动现场,水拓画与风筝两项非遗技艺巧妙融合,吸引众多亲子家庭沉浸其中。教水拓画的老师熊燕萍手持颜料瓶,轻轻滴落水面,红、蓝、黄等色彩如精灵般晕染开来,随着她的细棒轻划,水面上渐渐浮现出绚丽的花朵图案。孩子们屏息凝神,随后跃跃欲试,亲手调制色彩,为素白风筝染上斑斓印记。家长们则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充满文化韵味的亲子时刻。
此外,纸鸢水拓、黎锦展示、青花瓷拼画DIY、舌尖非遗长桌宴等活动也轮番登场,让市民在购物休闲之余,轻松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以前体验非遗需要提前预约,总觉得离生活很遥远,如今在商场就能参与,太方便了!”市民马女士的感叹,道出了非遗进商圈的意义——让文化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对此,熊燕萍表示,商圈人流量大、受众广泛,是非遗传播的理想平台。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活动,让非遗技艺被更多人看见、体验并喜爱。
记者了解到,在海口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海南春光食品携手海南非遗瑰宝琼剧亮相,用“可品、可赏、可互动”的沉浸式展览为观众带来特殊的消博会文化之旅。场馆内还特别打造了“琼音绕梁”展演区,将邀请琼剧名角现场献唱,让客商与观展群众在逛展之余,也能感受到海南非遗的深厚底蕴。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下,非遗从展馆走向商圈,成为激活城市消费的新引擎。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会会长李世杰指出,非遗与商业的跨界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更在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之间架起桥梁。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新模式,正在重塑城市商业生态,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原标题:千年黎韵落商街 非遗赶潮
责任编辑:吉训侦
网址:文化周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4324
相关内容
招聘|《三联生活周刊》招调查、文化、社会、娱乐新闻记者《生活幸福指南》杂志 月刊 省级综合性文化刊物
三联生活周刊
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 || 锻造江苏文化新势力,精彩“不落幕”
伊周刊
《美食美酒美中国》三联生活周刊
《【订阅】进口原版年刊 People Weekly(人物周刊) 生活娱乐资讯杂志 美国英文原版 年订52期 E049》 【简介
《食遍中国系列(15册)》三联生活周刊
怎样一键购买《三联生活周刊》?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174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