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美课堂】家务劳动:点滴小事培育综合素质
家庭教育新模式:重视跨学科整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新模式#
关注·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家庭教育之家务劳动:点滴小事培育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实践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说到家务劳动,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太干家务,五六岁还不会穿衣服,小学生不会收拾书包,中学生不会洗自己的内衣……家长还会罗列一堆理由:独生子女天性如此,他们还小,学习负担重,不会干家务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当孩子在幼儿阶段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见大人扫地,它会抢走你的扫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模仿你的样子动手做……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家务活,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
但是许多时候,家长看着孩子跟在身后忙活,心里就烦:“去去去,一边玩去吧!”“小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便把孩子支开了,孩子最初的劳动兴趣,就这样被扼杀了;孩子上学后,许多家长都教导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家务事儿用不着你管!”大人替代孩子,做了孩子本来愿意做也能做的事情;还有人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成了“下等工作”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就成为必然。
不干家务的副作用,随着孩子长大渐渐显现出来。成年后不料理自己的生活;结婚成家后不会做饭、打理家务,甚至在家“啃老”……有对80后小夫妻闹离婚的“导火线”竟然是“谁该洗衣服”引发的……类似的典型个案屡见不鲜。面对长大后“四体不勤”的孩子,父母有时也很纠结:“哪一天我们不在了,他可怎么办?”
有个孩子说:”上了大学我才发现,十几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干。现在可倒好,跟同学在一起,我什么都不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自卑。
对于干家务,孩子们自己怎么看呢?某市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对城乡三年级至初二年级的1600名学生进行调查显示:92.7%的孩子表示“愿意干家务”。
那么孩子的“不会干”与“不愿意干”受到哪些家庭因素的影响呢?调查结果值得深思:全家人共同做家务,“非常愿意”干家务活的比例高达70.1%,而在家务相互推诿的家庭中,“非常愿意”做家务的只有4.1%。家务劳动规范化管理,孩子与大人一样有分工负责的家务,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劳动愿望;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对孩子劳动意识有明显的影响,嫌孩子懒与笨的话说得越多,孩子的劳动兴趣越低;家长替代过多或是操劳过多而孩子没机会做事,动手能力差就成为必然。
这项调查还发现,学习状况处于中下等和下等的学生,平时家务劳动时间少于中等以上的学生。也就是说,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对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存在积极意义。
一个人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独立能力、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理解劳动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等,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在自我服务和参与家务劳动中逐渐形成与获得的。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人最早的劳动形式,更是孩子了解社会生活、长大以后参加社会工作的准备和基础。
对家长来说,如果为了让孩子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以便以后上所好大学、谋个好职业而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却使其缺乏最基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岂不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一个人是否成才,能否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是看他在劳动岗位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也就是说劳动与成才密不可分,而干家务是最早最基础的劳动形式,家庭生活中不起眼的点滴小事,培育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
首先,劳动培育人品。孩子从小做家务,可培养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以后自然比“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其次,劳动开发思维。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我们看到一些曾经取得发明专利的学生,在日常的家务劳动中遇到或发现了问题,引发了思维的需要,对劳动的结果有所预想,才产生了创造灵感。
第三,劳动训练技能。家庭生活是多彩的,家务劳动所提供的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实践优势,是学校的课堂上不具备的。手是越用越巧,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善于自己动手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形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在未来社会中便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第四,劳动增强责任感。孩子承担家务劳动能在不断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应当承担力所能及的对自己对家人有益的事,有利于建立最初的家庭责任感,这是未来在工作中敬业的基础。
当孩子把家务劳动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在劳动中感到“我就是主人”“我觉得有意思”,面对劳动成果自豪地说“这是我干的”,才能促进他们在劳动中产生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情感,形成做好事情的自信,掌握更多劳动技能,进而养成令自己终身受益的劳动习惯。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爱劳动的情感和劳动潜能。孩子不是家务劳动的旁观者,也不仅仅是大人的协助者,而是和大人一样的参与者。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才能实现由被动到主动再到习惯成自然的升华。创造条件,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最好的实践课堂吧!大人与孩子共同承担家务,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编辑:卢东勇
审核:德育处
来源:《家庭教育是什么》
网址:【亲美课堂】家务劳动:点滴小事培育综合素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68278
相关内容
9个亲子小游戏,让家务变成劳动课堂“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堂正式开课
从课堂、书本、知识育人到开放、生活、实践育人——劳动教育的“富春山居图”
“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堂本学期课程顺利结课
小学生家务劳动计划(八篇)
【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家务劳动教学策略
家务劳动,感受生活点滴
家教微平台 | 区教委:劳动教育成学生成长必修课
心学问教育咨询,教育无小事: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教育点滴
北京明确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中小学劳动教育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