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魔法师”青少年情绪管理成长小组 | 案例计划计划
'情绪稳定计划': 设定并遵循个人的情绪管理策略 #生活技巧# #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管理案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黄一
单位 | 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一)需求调查
成年人受困于自己的烦恼和情绪,常常有种草率的想法,认为未成年人的世界无忧无虑,但实际上,未成年人正处在情绪和精神格外脆弱的时期,面对棘手的状况,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压力和情绪的烦恼。
青少年社工在日常工作中也发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与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优劣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人际交往及亲子关系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情绪的主要原因。
就算未成年人在一个领域中没有控制感,只要他们在另一个领域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就能很好地缓解情绪并应对挑战。社工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未成年青少年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同时建立社交上的控制感,健康自信地成长。
为此,创业路社区社工站特组织开展了本次少年情绪管理成长小组,来给社区青少年讲解什么是情绪,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二)问题分析
我们发现8-14岁的青少年面临着诸多生理、情绪、人际方面的变化。他们也许会因为身体的悄悄成熟感到担忧,并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也许会受到同辈压力的强烈影响,
开始将重心从家庭和学校转移到朋友与校外生活的探索;孩子可能会参与危险行为,出现情绪上的压力和抑郁,甚至是厌世逃学。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伤害或者困境时,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格缺陷或行为障碍。
(三)服务方向
为更好的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情绪,清楚负面情绪的来源,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创业路社区社工站向辖区招募有情绪管理需求的10至12名青少年,开展为期六节次的情绪成长管理小组活动,旨在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观念,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
二、理论依据
1、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验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况。
2、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埃里克森将个体从幼年到老年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分别是信任vs.不信任(0-18个月)—驱动力和希望;自主与羞愧/怀疑(18个月-3岁)—自控、勇气、意志;主动与羞愧 (3-5岁)—目的;勤奋与自卑(6-12岁—策略与能力;
自我统一/认同与角色混乱(12-18岁)—忠实;亲密与疏离(18-35岁)—归属和爱;生产与停滞(35-55/65岁)—生产和关怀;自我完善对绝望(65岁以后)—智慧。参与本活动的成员大多处于6-12岁左右的阶段,帮助青少年理性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面对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减少用肢体行为处理情绪,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面对自己和学习生活的自信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三、小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引导组员认识情绪的意义,并掌握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
2、分目标:
(1)引导组员接纳正负向情绪及了解应对情绪的方法。
(2)以情绪管理为干预的主题,了解他人及自我的情绪表达。
(3)引导组员建立社交的控制感,适当的进行压力管理,提升自信及幸福感。
四、活动内容
五、预计困难与解决方法
(1)在小组的氛围上可以感受到整个小组在推进过程中的改变,刚开始社工需要引导和鼓励,组员被点名才愿意回答问题,但随着小组的深入,组员有意识的去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为其他组员出谋划策,这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组员间进一步加深了了解,那剖析的内容就可以更加深入,当然在分享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分歧,但通过社工及其他组员的解释都可以被和解,伴随着这样的改变,整个小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有了提升。
(2)情绪方面知识的获得和青少年做出改变有不同的过程,可以是青少年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或同伴的影响而习得,即我们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在此次小组中,组员的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组员与社工通过不同的活动载体,为其他组员树立一个观察和吸收他人好的做法的榜样,同时,组员也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和模仿,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一些积极的改变。
六、小组评估
1、参与者人数 根据活动参与人员的稳定性以及参与人数进行评估。
2、满意度情况 组员参与每节小组活动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3、目标达成情况 组员是否通过活动稍有改变以及目标达成情况。
4、根据观察者的记录和工作者在日常小组活动中组员的参与度进行评估。
5、在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对每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估。
七、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目标达成情况:在了解青少年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社工知识,发挥专业优势,针对青少年开展情绪管理训练小组,使青少年认识情绪管理对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激发其潜能,提高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构建良好的朋辈关系,助力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
80%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够遵守小组契约,准时参加活动,不迟到不早退;80%的组员在互动环节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活动目标。通过六节活动的开展,组员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情绪的问题,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将学到的情绪管理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参加者满意度分析:根据小组成员反馈,小组成员表示,他们非常喜欢以参与趣味游戏的方式增进彼此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协作,更容易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密。
(二)小组分析:
1.此次小组实务经历了招募成员、开展小组活动、过程分享后期评估以及跟进等几个阶段的内容。
首先整个小组紧扣目标,其次小组活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低年龄及高年龄组员的特征及能力,最后小组推进由浅入深、在互动及营造的轻松氛围中,充分表达自我,主动披露问题并互相出谋划策,组员互相倾听,学习他人处理情绪及人际好的方法,在沟通、回忆、模拟、类化等专业方法指导下,最终达到提升组员处理情绪的能力的目标。
2.此次小组以设计不同的游戏及互动方式,例如真我风采、有球必应、来模仿吧、情绪稳定仪、吹气球等,增加了小组活动的趣味性,符合这个年龄段组员的特性,有利于组员投入小组中。
在小组过程中,社工通过情绪温度计、情绪测试、情绪卡片、等内容引导组员学会分析情绪,表达情绪,感受他人情绪,从而让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此外,结合日常生活的情绪经历或案例分享(如:观察家人的情绪表现和AB剧等)的方式案例分析、表达、感受和学习正确处理情绪,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目的。
(三)工作反思:
1、社工信箱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延伸形式,社工会将这个方式进行下去,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了解、走进青少年的心声,便于后续社工可以针对性的开展个案服务,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介入服务。
2、社工认为小组活动这样的内容是青少年需要的,但仅仅通过小组活动的影响,想到达到持续改变青少年的目标是不够的,因此社工可以在小组工作基础上,挖掘青少年更多的需求,利用社区活动的形式做补充,给青少年带来针对性的教育与支持,社工希望青少年可以更积极阳光自信。
3、受到疫情的影响,青少年可以参与的活动有所限制,因而对于连续参加了六次的小组活动产生了依赖感,当活动结束的时候组员特别不舍,有组员提出为什么活动只有六次,希望增加与社工及组员相处的时间,社工虽然与组员一起讨论并处理他们的离别情绪,以帮助组员认识到离开小组、进入现实生活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但社工处理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明确社工自己作为短期服务的社工角色,下次也可以预先帮小组成员解决可能会产生分离的问题。
对过去抑郁,对未来焦虑?
学会情绪管理,迎接精彩人生
这里有科学、易用的情绪管理方案
关于情绪管理的10个技术,了解一下
新书推介,抢先拿下
↓↓↓
【 社工客书屋 】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 社工客线上课堂 】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还有最新社工证备考课程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游戏带领是小组活动的必备技能。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网址:“情绪魔法师”青少年情绪管理成长小组 | 案例计划计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2660
相关内容
“情绪魔法师”残疾人情绪管理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人际需求理论在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中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案例分析】情绪魔法棒,舒心新生活小组
“我是情绪小主人”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青少年情绪管理
海口青少年情绪管理课程
王长震:目标计划执行与情绪压力管理
青少年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
压力与情绪管理案例
班主任的情绪管理技巧计划.doc
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课程设计计划.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