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压力下的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5-04-18 01:15

社会热点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热点讨论#

摘要:青少年面临日益增加的压力生活事件,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本文旨在系统探讨青少年压力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分析压力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家庭问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感等因素对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也提出了针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青少年;压力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学业压力

青少年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其成长阶段大致在11至18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个体在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这一阶段不仅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而且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青少年易受各种情绪的困扰。在青少年期间,他们常常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发展。据调查显示,抑郁情绪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情绪困扰之一。抑郁情绪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激发家人和亲友的极大关注,还可能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和长期健康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的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与抑郁情绪紧密相关。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影响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支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整合使用。此外,教育系统应该致力于实施情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会更有效地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这不仅能帮助减少抑郁症状,还能增进青少年的整体福祉,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压力生活事件

压力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是抑郁、焦虑、癌症等负面健康结果的近端预测因子。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社会应激源,压力生活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引起认知和精神失调。有研究者认为,压力生活事件是引起个体适应不良的重大生活事件,个体通过运用相应的心理资源和外部帮助才能降低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积极生活事件在一定情况下会和消极生活事件一样对个体造成伤害和压力,这时需要个体运用各种内外在资源和心理资源去应对和适应这种环境从而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已有研究表明高频发生的日常琐碎事件相对于一下子冲击的主要生活事件给个体造成的负性影响更大。代维祝等人研究发现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经历的压力生活事件越多,就越容易产生问题行为。青少年的压力生活事件包括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家庭问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感等方面。这些压力因素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对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

(一)学业压力的影响

适度的学业压力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持续过大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无法承受和应对,增加抑郁情绪的概率。青少年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主要的压力源就是学业压力,这些学业压力通常使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成绩也随之下滑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有研究者发现,学业压力通过增加青少年对学习、升学的焦虑,进而对其产生抑郁等负性心理健康影响。另外,学业压力会容易使青少年出现睡眠障碍,从而提高抑郁症发病概率,因为睡眠障碍显著预测了抑郁的发生。

(二)社交压力的影响

社交压力是个体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个体对交往过程进行评估并感知到人际交往环境超出了自身能力和心理资源所控制的范围,因此感觉到不平衡和紧张感。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的社交压力是个体在与同伴、父母、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感知到消极的心理体验,即青少年的社交压力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失调。交往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立和无助,进一步激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研究发现,当青少年感知的社交压力巨大时,都会选择一下消极的应对方式,也因此难以形成良好和持续的人际交往,最终会导致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的产生。其他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社交压力显著预测了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症状的发生,并认为这些面临社交压力的青少年使用了更少的积极应对方式而更多地选择了刻意回避。

(三)未来不确定感的影响

“不确定感”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模糊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该概念由Budner首次提出。青少年由于对未来无法获得充足信息而常常感到忐忑的心理体验, 并使他们感到困惑或怀疑。未来不确定感常使青少年感知到不安全感,并产生不适和焦虑,这势必增加他们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当个体感知到高度的不确定感时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在各种资讯瞬息万变的今天,青少年不仅随时面临各种考试,还要应对各种信息和变化,对未来只有模糊认知,随时处于高度的不确定感中。只有调整认知,充实自己,增强能力,才能缓解未来不确定感的消极影响。

二、压力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

青少年压力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复杂的影响机制。首先,学业压力可能引发青少年对自身能力的质疑和自我怀疑,从而增加抑郁情绪的产生。其次,社交压力和家庭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立和无助,缺乏支持和理解,进而增加抑郁情绪的出现。此外,青少年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感也可能加重他们的抑郁情绪,使他们感到无望和失落。压力又叫应激(stress),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的威胁性信息时,为了恢复稳态平衡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一个生理走向成熟而心理尚不成熟的群体,他们既希望父母师长了解自己,但又不愿向别人吐露心声,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遭遇各种压力。考试、生病、人际冲突等等都是常见的压力源,根据压力源对机体作用时间的长短,青少年的压力可分为急性压力(acute stress)和慢性压力( chronic stress)。经历突发事件会让个体措手不及并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这就是急性压力。慢性压力是一段时间内持续感受到威胁而引起的不适,如重大考试之前体验到的紧张,抑或疫情静默管理状态下感受到的压迫都是慢性压力。生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精神压力时神经系统会释放各种激素(通常是皮质醇、多巴胺等),这些激素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外周神经的各种反应,如心率、脉搏、血压和皮肤电活动的增加,这些活动反应会使机体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出现负性情绪体验。

抑郁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常见心理障碍,其心理机制与早期经历密切相关。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可以把抑郁的成因追溯到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如果童年时有过不幸的遭遇,在青春期更容易形成消极的、易受他人评价影响的自我意识。认知理论家则认为情绪源于思维而不源于外界刺激,并认为抑郁情绪是抑郁性认知的结果,即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将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后来的学者更多赞成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如果思维中有了消极的信念,个体就会将这种信念投射到对生活事件的解释和评估,从而体验到抑郁情绪。可见,抑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对经历的事件进行不恰当的认知加工形成错误和消极的记忆所致。压力事件之所以能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是因为其对经历的压力事件进行消极加工,将压力事件感知为威胁。根据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刺激事件本身不能产生情绪,产生情绪的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估。当经历的事件被评估为消极的具有威胁性的特征时,个体便产生了不适、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青少年经历的学习、社交、升学等活动本身没有正性负性之分,而大脑在应对这些活动时,会结合以往经验和自身心理资源,从而对活动做出认知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处理信息的认知方式和资源储备情况起到关键作用。

三、干预措施

为了减轻青少年的压力和预防抑郁情绪的发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需要承担责任。首先,家长应提供情感支持,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尽量减少家庭冲突。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学会应对压力和管理情绪。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

(一)社会层面

1.完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提供青少年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社会支持方式。改革首要步骤应包括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应更全面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技能,同时减少因单一成绩评价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教育改革还应当推广职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这可以通过学校课程来实现,让学生从较早的阶段就开始接触到不同的职业信息和生涯规划知识,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规划。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在将来职业选择时的迷茫和焦虑,还能帮助他们更早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倾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最后,教育改革还应增加对特殊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视和投入。这包括为有学习障碍、情绪困扰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通过增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和活动,学校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学习环境,同时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和减轻心理和情绪压力。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还能培养他们成为更加健康、自信和能动的社会成员。

2.加强媒体素养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应学会正确筛选和评价网络信息,避免被不良信息误导。同时,媒体素养教育还应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学校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压力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2.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学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学生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技巧。此外,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讲座、心理剧表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压力。

(三)家庭层面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温馨港湾。家长要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爱和支持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有助于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得到及时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2.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化,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过高的期望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个人层面

1.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青少年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有助于化解压力,提高应对能力。同时要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学会时间管理。合理的时间管理对于缓解学业压力尤为重要。青少年要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事半功倍。此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如通过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和放松身心。

3.寻求帮助和支持。面对压力时,青少年要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可以向家人、老师、朋友倾诉自己的困惑和感受,共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获得更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青少年对压力的应对措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合理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时间管理和寻求帮助和支持等方面的努力青少年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将得到提高,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青少年面对的各种压力生活事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抑郁情绪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业的重压、社交环境的挑战、家庭问题的困扰以及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可能显著增加青少年抑郁情绪的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压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Cohen, S., Murphy, M.L.M., Prather, A.A.(2019). Ten Surprising Facts About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isease Risk. Annual Review of sychology, 70, 577–597.

[2] Holmes, T.H., Rahe, R.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Psychosom Res, 11(2):213-218.

[3] Goldberger, L., Breznitz, S. (1993). Handbook of stres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 316-328.

[4] 代维祝, 张卫, 李董平, 喻承甫, 文超.(2010).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感恩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06):796-798.

(作者单位:金贵梅,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第四实验学校;沈承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网址:社会压力下的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探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2677

相关内容

社会压力下的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探析.docx
大学生生活压力及应对策略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
青少年的生活压力对其抑郁心境的影响机制——聚焦于情感自主性压力和社交退缩行为
青少年压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及其应对策略
当代社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
情绪性进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探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