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创意上海玻璃博物馆
博物馆之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旅行生活攻略# #文化旅游线路#
充满创意
上海玻璃博物馆
↗ 本刊记者 韩艳
一间废弃的玻璃工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被CNNGo网站列为当今中国最值得一去的三大博物馆之一,人们对于博物馆的任何想象都可以在这里得以实现。
废弃老厂房的华丽蜕变
上海玻璃博物馆,位于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内,前身是曾经的上海玻璃仪器一厂。
主展馆的前身是上海玻璃仪器厂的玻璃熔炉车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玻璃仪器一厂是这一带的工厂老大,近3万平米的老厂房,集中着30多栋风格迥异、分工也各不相同的建筑。如今,老厂房并没有被全部推倒,过去的工业基础也未被一味抛弃,这里结合了过去的玻璃产业,变成了国内首家专业性玻璃主题馆,也是国内现代化、互动体验概念博物馆的先驱之一。
在捕捉美的这件事上,眼睛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而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又饱满地赐予感官细胞生动的内容。漫步其中,可以选择沉浸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带来的丰富新知,和跨越时代的藏品一一对话,感受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力,并借由艺术的藤蔓攀升个人美学赏鉴之体验;漫步其中,你亦可以享受一隅悠闲生活,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怀抱的共享艺术新理念之上,陶冶美学涵养,在多元空间中与创意不期而遇。
建成开馆以来,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几年间不断为公众奉献着精彩纷呈的展览,从一年一度的中国古玻璃特展,到吸收全球顶尖玻璃设计品的Keep It Glassy特展,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土耳其、澳大利亚、墨西哥、肯尼亚、日本、韩国等共23国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参与博物馆各类展览项目和公众活动。玻璃设计与艺术正跨越空间和语言文化的藩篱,将各式跨型态的玻璃设计与艺术藏品共享于众。
2011年从最初的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展览面积约为2000平米)以及热玻璃展示区(园区地块最早的建筑,建于1958年)。2013年,随着访客的逐渐增多,Keep it Glassy 的建立拓展了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同时园区新增了艺术家工作室,为艺术家提供了优质的空间和设备支持。咖啡店、珂庐、设计品商店以及DIY创意工坊也相继成立了。2015年,作为一个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博物馆,儿童玻璃博物馆的建立为园区增添了新的活力。同年,爱庐彩虹礼堂在园区北侧广场建成,同期,博物馆主馆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扩展改建了廊桥与水晶厅。2017年,出于增加园区展览空间的需要,主馆东侧的原厂房建筑被改造成了设计新馆,并由彩虹之桥将其与主馆相连。N1艺术写字楼里也增设了玻璃迷宫和蓝伽画廊。博物馆主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将展示区扩建至廊桥与水晶厅。原生态工厂再次回归博物馆园区。2018年,位于N1艺术写字楼三至四楼的全新特展“破碎”的建成开放,为园区增添了一抹新色。园区的总展览面积达8540平米(园区总建筑面积达17800平米)。
主馆和设计新馆,作为两栋独立的建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玻璃的潜能。自2011年开馆以来,馆藏的艺术品和设计品日益增多。设计新馆的空间能适应不断演变的当代玻璃艺术场景,体现了玻璃这种介质的无尽可能性。
设计新馆收藏的永久展品包括来自Pia Wüstenberg, Formafantasma, Nendo, the Campana Brothers等国际艺术家。策展的重点旨在体现玻璃的多样性。著名建筑师安藤宗雄的玻璃艺术品也成为新展的一大亮点:“在人类社会温情渐失的时代,手工打造的玻璃,使冷冰冰的材料本身透出了人性的温暖。”
设计新馆由两层展览空间组成,其设计与上海玻璃博物馆主馆形成鲜明对比,如同日与夜一般遥相辉映。尽管两者兼具简约的风格,但主馆的主调是凝重内敛的,旨在深层次地探寻玻璃的世界;而设计新馆却巧妙的借用自然光,将展品如画纸般铺陈出来。大幅落地玻璃窗和浅色内墙显得明亮温暖,镜面墙的运用制造了通透的空间感。
整个玻璃博物馆中,个人感觉热力剧场的表演非常精彩,是一定要看的!而玻璃迷宫设计的毕竟幽暗,对于独自去的,主馆和儿童馆如果是比较大的孩子还是值得一看的。不仅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玻璃的知识,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也并不枯燥精美的作品,像是大大的荷叶,但是那种色彩的变化非常的纤细!玻璃作品变成了艺术品,而不是变成了手工艺品!
一副幅精美的画作,无言以对,能够将玻璃展现到这种程度,也只有惊叹了,也只能在玻璃博物馆才能欣赏到!
G+玻璃主题园,
博物馆多功能概念的延伸
位于上海东北角的宝山区,昔日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以宝钢为主的重工业区。昔日浓烟滚滚的老厂房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个文化交流、艺术创作的集聚高地,成为低碳时代的前卫风景。
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创了宝山工业老厂房改造的先河,被CNNGo网站列为当今中国最值得一去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在国内外收获了很大的影响力。也为之后宝山进一步更新发展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海玻璃博物馆由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管,是非盈利的私立博物馆,由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发起并资助建立。
近十年来,上海开启了利用工业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腾笼换鸟”之路来解决土地存量,工业老厂房改造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途径。自此,老厂房找到了一条重生之路。
从熔炉车间到艺术空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建筑在一甲子的发展中经历了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转型。场馆改建时,在大量保留原有空间结构与细节的基础上,整个场馆几乎都是用玻璃打造的,上海玻璃博物馆被赋予了艺术观赏性、互动娱乐性与再生创造性。结合玻璃艺术与建筑本身的特点,在主馆内塑造了众多参观亮点,如“万花筒入口”“历史长廊”“玻璃屋”“古玻璃珍宝馆”等,实现着玻璃艺术在空间上的升华。
“探索玻璃的无限可能”是上海玻璃博物馆发展的永恒命题。自2011年开幕以来,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馆藏品数量飞速增长,其中包含了颇受观众喜爱、数量众多的玻璃设计作品。它秉承一脉相承的审美因子与对玻璃的无限热爱,在灵动流畅、简洁利落的建筑风格之中,诚意献上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们的精彩之作,让身处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居民有接触美好设计的路径,体味看似简单设计背后的深刻意涵与社会影响力。
2015年4月16日,经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与推荐,上海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上海玻璃博物馆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G+,代表玻璃的无限可能,是对以玻璃为表现主题的上海玻璃主题园的最生动的诠释,喻意玻璃的各种可能以及上海玻璃主题园的极大的包容性和无限未来。
“第二类博物馆”的定位,
旨在留住“人”
G+玻璃主题园的地理位置是该项目最大的劣势。身处老工业区,常住居民稀少,周边没有其他商业设施,公交系统不够便利,距离市中心十几公里,单程驱车从市中心到项目位置需要大约45分钟左右。
如何让人愿意驱车近一小时来工业区看展览是需要首先解决的事情。logon在这片旧工厂区及周边调研了一个多月,在充分理解每个厂房的内容和周边的环境后,把上海玻璃博物馆定位于“第二类博物馆”。
“第二类博物馆”这个概念是为了区别于位于市中心的“第一类”博物馆而定。“第一类”博物馆由于天生的地理优势,参观时间即使在10~20分钟左右也无大碍,他们只需发挥好“博物馆”这个单一的功能就好。而“第二类博物馆”远离市中心,让人们在路上花费1到2小时去参观一个最多半小时就可以看完的博物馆是不现实的。所以“第二类博物馆”必须是多功能多业态的,他肩负着使参观者在场馆停留的时间延长到半天或一天的使命。
因此,logon把上海玻璃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场所,需要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吸引游客前往参观并做停留。于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多功能设计方案不仅只有展览空间,还有热玻璃演示、DIY 工坊,演讲空间、图书馆、咖啡馆、活动空间、商店、公共空间等等,不同人群都能在此得到不同的丰富体验。最初的客群定位也是有自驾车的年轻家庭。
玻璃博物馆的主题园已经是一个拥有博物馆、热玻璃展示中心、儿童博物馆、艺术展厅、原生态工厂、咖啡厅、餐厅、商店、宴会厅以及艺术写字楼的多功能商业综合体。
在最初上海玻璃博物馆规划的时候,logon就提出“多功能博物馆”这个概念,为了提升参观者的体验,在这个空间里规划了多个“Place(场所)”,希望不同层次的群体,在这里都能得到丰富的体验,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参观者前来参观。
地标型建筑需要一个让人“弹眼落睛”的炫酷外立面。logon结合玻璃厂原先的工业基础,做了一个全玻璃的外立面,外立面上喷绘着与玻璃相关的十国文字,这种手法也凸显了玻璃博物馆的特质。最终的成品夺人眼球,使得展馆本身就是一件展品。白天,博物馆黑色沉静的外表,布满了各国文字,引起游客的好奇和驻足观看;当夜色降临时,灯光亮起,这个大黑盒子变得通透,这些文字熠熠生辉,仿佛黑夜里的星星闪闪发光。
珍妮·雅各布半个多世纪前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绝对不要低估城市复兴的能量。” 如今,后工业时代的都市空间如何再造、活化,是中国诸多城市共同面对的命题。G+玻璃主题园就是上海城市更新改造的缩影,通过它的有机生长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艺术在工业土壤上复兴、再生。
网址:充满创意上海玻璃博物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3042
相关内容
上海玻璃博物馆DIY创意工坊介绍上海玻璃博物馆DIY创意工坊(Let’s
关于上海玻璃博物馆 About
上海玻璃博物馆DIY创意工坊介绍及预约方法
【馆窥天下】第65期 上海玻璃博物馆:走近生活的玻璃艺术
“Keep It Glassy”国际创意玻璃设计展开幕
【博物馆创意礼品 服务/价格信息】
成人玻璃DIY
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天团”进社区,居民现场欢乐“偷师”
30种关于玻璃的创意方案:换种角度 透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