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因素分解与减碳潜力分析
在城市中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是低碳城市生活的实践。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低碳生活# #低碳城市生活#
图源:摄图网
摘要:促进城市居民生活碳减排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 对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结合人口和经济特征将城市聚类为四大类型进行分析, 并对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 进一步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对各类别城市居民减碳潜力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1)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逐年递增, 其中用电碳排放占比最高, 供暖碳排放增长率最高; (2) 城市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能源结构和人口总规模对全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均为正, 居民能源强度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效应为负, 且对四类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 (3) 四类城市居民生活领域均有较大减碳潜力, 且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类城市的减碳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第一类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潜力整体最低, 第三、四类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潜力变化程度相似, 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与实施居民减碳相关措施.
关键词: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聚类分析;影响因素;减碳潜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既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 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 碳减排任务艰巨. 对此, 中国明确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其对碳排放的影响早已不容忽视. 城市作为居民社会活动聚集地, 已成为中国居民生活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生活能源碳排放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减少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在全社会碳减排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考虑到中国不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区域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 探究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减碳潜力, 对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生活领域碳减排策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文在测算全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基础上, 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 探究不同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格局, 基于此挖掘全国和各类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并探究各类城市的减碳潜力, 从“区域格局-影响因素-减碳潜力”三个方面层层深入, 扩展了城市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的研究框架, 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活领域的碳减排相关政策. 本文基于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 对不同城市的居民生活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析, 充分考虑各城市碳排放、经济水平及人口规模的差异, 利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城市进行分类, 挖掘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探究全国以及各类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对各类别城市居民减碳潜力进行预测分析, 为推进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提供参考依据与相关建议.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测算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 对中国2009-2019年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 并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类. 在此基础上, 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探究居民能源结构、居民能源强度和居民消费倾向等六大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研究表明: (1)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在2009-2019年间呈现递增趋势. 城市居民在生活用气、用电和供暖碳排放量中, 用电碳排放占比最大, 供暖碳排放次之, 用气碳排放占比最小, 而供暖碳排放增长率最高. (2) 从全国层面来看, 居民能源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人口总规模均为正向效应, 只有居民能源强度与居民消费倾向为负向效应,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促进作用最强, 居民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最强. 居民能源结构和居民能源强度在不同城市类型中呈现不同的作用效果, 不同类型的城市居民生活领域减碳的侧重点不同. (3) 各类城市均有较大的居民生活减碳潜力, 且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类城市的减碳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第一类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潜力整体最低, 第三、四类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潜力变化程度相似, 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层面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重视清洁化能源的技术发展, 探寻新型可持续清洁能源, 并积极推广生活节能新技术和产品. 其次, 对于人口规模、能源消费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 应从激励、引导和控制角度促进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等. 其次, 因地制宜实施减碳政策, 挖掘居民生活减碳最大潜力, 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生活减碳措施, 以尽快实现居民生活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不同城市的居民未来减碳潜力具有较大差异. 各类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 把握节能减碳的时间节点, 最大程度上推进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减碳进程.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关于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影响因素和减碳潜力等方面的结果和结论对各城市促进生活领域的节能减排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了2009-2019年城市居民住宅领域生活直接碳排放的相关数据, 2019年之后的城市生活碳排放特点尚未被挖掘. 且对碳排放的预测方面只能对比分析不同类别城市的相对减碳潜力. 未来将进一步结合遥感、微观调查等数据以及微观因素, 进一步明晰居民生活领域的碳排放长期动态特征与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本文摘编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4卷,第12期论文《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因素分解与减碳潜力分析》(点击题目链接全文);
作者:岳婷1,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行为决策与绿色消费,能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周静1,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发展管理决策;龙如银(通信作者)2,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行为决策与绿色消费,能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张莹开1,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为决策与绿色消费;王茜茹1,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碳排放,环境行为;陈红2,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智慧社会安全风险治理。
1. 中国矿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徐州 221116;
2. 江南大学 商学院, 无锡 214122
网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因素分解与减碳潜力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79462
相关内容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减排潜力
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时空分解和不平等性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居民生活碳排放有何变化?科研人员分析了10年数据
“个人碳账户”政策能否减少城市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估报告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网融合”窥探中国全时空生活垃圾分类减碳潜力
可以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