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美食不完全指南

发布时间:2025-04-22 02:16

创意生活方式指南:艺术与美食的完美融合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创意生活方式指南#

相信看过《火星救援》的读者,一定会对主人公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吃的段落印象深刻。那么问题来了,在火星上真能种植土豆吗?如果不能的话,在火星上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呢?本文,小编将为你提供一份火星美食指南。

火星旅程中的吃饭问题

在地球上,人们可选择的食物不但很多,而且煎、炒、烹、炸、煮、蒸等烹饪方法也可以全面施展,真可谓是想咋吃就咋吃。但人一旦进入太空,吃就成了一个很难潇洒起来的问题了。

例如在飞船或轨道空间站里,宇航员们的食物来源就很有限了,只能食用压缩类食品、罐头,流体类食物。就是说,刚刚离开地球,就不能像在地球那样,想吃啥就吃啥了,更谈不上烹饪、加工自己爱吃的食品了。而宇航员到了月球上,吃的难题就更大了,因为目前只能短时间在月球上行走,所以宇航员是不进食的,只能把太空服里的供水管含在嘴里,因为太空服里事先可以存入大约0.5升水,可供宇航员吸入饮用。尽管没有饿着,也没有渴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进入轨道的宇航员们来说,往往是以营养不良的状态从太空返回地球,主要的问题就是因为运动受限,不能消耗足够的身体热量,感觉没有胃口,而且食物本身也不够可口,因此吃的就不够多。

实事求是地说,光是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吃好就是个问题.更别提在火星上了。而且人类迄今还没有过长时间在外星球表面停留的经验,没有在外星球上进食的先例和设计。所以下一步要飞往火星,如何让宇航员吃好,就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先在地球上“模拟吃”

美国科学家认为,要想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就必须先在地球上模拟火星环境,让“模拟宇航员们”先吃起来,看看究竟在火星上咋吃好。

要想展开这项名为“夏威夷太空探索仿真与模拟试验”首先要做的是,挑选合格的“模拟宇航员”。候选的“模拟宇航员”志愿者先要填写详细的食物调查问卷,来记录他们对食物的喜好及各自的健康和情绪状况。他们必须有尝试吃一系列食物的意愿和能力,最好还能够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这些人还需要在120天内“限制饮食”.以模仿宇航员在火星上的生活。可以快捷烹饪速食的方便食品,会是优选。

这项试验的重点是对比两种营养摄取方法:预先加工或宇航员亲自动手做饭,以此来研究宇航员在往返途中及在火星期间的最佳食物和烹饪方法。志愿者们将在模拟火星的特殊环境中,不需穿越浩渺的太空便可真实体验到在火星的感觉。这项试验将尽量追求真实。志愿者们在外面走动时需要穿临时宇航服,与外界尽量少联系,而且只能靠他们带进去的食物存活。

漫长的食物储存期限

地球“模拟”只是热身运动,在去往火星的旅途中既要考验宇航员们自身的素质.又要考验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因为去往火星要历经大约2到3年的时间,这就要求食物的保质期要足够得长,美国航天局有多种方式可使食物保质期达到两年,以满足空间站的要求。食物被装在一个有伸缩性的金属箔片包装中,然后在工业压力锅中进行加热处理。这样可以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使其像罐头食物一样耐储存。辐照方法可以使肉类食物能在室温下储存两年。冷冻干燥法则是将食物中细菌赖以生存的水分提取掉。这种方法处理的食物很适合在航天飞机上食用,因为航天飞机的燃料电池可以产生水作为副产品。但在火星上水将会很稀缺,因此这种技术就不太实用。而且带到火星上的食物保质期必须更长一些。 干燥、保质期长而又可以用水冲泡速食的方便食品,如方便面、免蒸熟米(方便米饭),都是理想的选择。

在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候,飞到火星至少需要6~8个月的时间,然后宇航员可能要在火星上逗留一年半,这样才能在两个星球再次贴近时返回地球。假如航天局决定用一个单独的太空舱将食物提前送往火星,那么这些食物的保质期就要达到5年。空间站食谱上的一些食物也许能够达到这个保质期,但味道肯定都不再可口。

火星上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如果你在太空中熬过了漫长的旅程最终到达了火星,先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水是生命之源,火星上的水资源实在太珍贵了,没有水航天员在火星上将完全无法生存。《火星救援》中,聪明的马克每天计算自己所需摄入的热量和水,他不会浪费任何一滴水,在没有任何外来资源和地面救助的情况下,他研发了一套再生水回收系统,尽可能收集火星居住舱内的所有水汽,让自己得以生存下去。

现实中,这样的再生水回收系统已经成功在国际空间站上得到了应用。在国际空间站,同样不会有任何一滴汗水、眼泪或尿液被浪费。这种新的净水系统被称为“水膜”,这种隔膜利用纳米技术和调节生物体水分的蛋白质技术,可以将汗液、尿液等废水转化为可饮用水。

利用这套再生水回收系统,国际空间站内收集的水分经过滤、净化后循环利用。有位航天员曾经形象地说过,在国际空间站上,我今天喝的咖啡就源自昨天喝下去的咖啡。个中含义,想必你懂的,在纪录片荒野求生和地震救援中,很多人甚至靠喝尿液才得以生存下去。其实,这一幕每天都在国际空间站上演……

火星上真的可以种土豆吗

有人可能会说,在火星上吃饭也没那么困难呀,在《火星救援》中马克一个人成功种植出土豆,而且依靠这些土豆生存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到了火星也可以种土豆呀。

其实,在火星上种土豆是影片效果,真那样种土豆,马克可能就要饿死啦!

虽然土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过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建立在地球的条件上的,火星的环境跟地球可太不一样,许多我们在地球上唾手可得的工作条件,到了火星却是求之不得。火星土壤其实非常干燥,我们的男主角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制造了很多很多水,用来浇灌温室里的火星土壤,让土豆的生长环境变得足够湿润。不过想要完成这项任务,他真实需要的水比电影中要多得多,他通过火箭燃料制造那么一点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火星上的土壤也很有限,所以男主角在温室里铺的火星土壤厚度只有十厘米,这个厚度看起来好像很厚,但是我们吃的土豆是埋在地下的,这个厚度还不够它们“伸懒腰”的,这就意味着他种植的土豆会在生长的过程中破土而出,接触到光。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照,特别是翠绿的叶子,需要利用光来制造养分,但是对于土豆来说,光的照射会让它们产生毒素,所以如果土豆埋得不够深,长出来的部分就会让人中毒。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农民伯伯们都知道要把土豆埋得很深,因为要为土豆备足在地下生长的空间。

那在火星上可以吃什么

既然火星上的条件这么困难,那么我们还能愉快地做一个吃货吗?别急,有一个科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用细菌来作为火星食物来源。这虽是一个很难让人接受的想法,但事实上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未来这种想法真的得以实现,那么未来火星人类将会大口大口地吞掉各种各样细菌。想想这种进食场面都有些让人作呕。事实上我们也时常食用细菌,比如用来发馒头的酵母。

很多科学家也认为用细菌来作为火星食物来源的确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我们可以使用水培温室和受控环境系统培育细菌,类似于宇航员们在国际空间站上测试种植物一样。随着地球技术的日新月异,合成生物学正在快速发展。合成生物学将融合工程学,DNA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各科原理。不过要培育出一种适合火星人类食用的新型细菌这的确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如果成功,那么将来的火星殖民就不愁食物问题了。

网址:火星美食不完全指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0321

相关内容

厨房新星:做菜大全全指南
用机宝典27期:三星IT100完全用机指南
素食火锅|打造健康美味的素食火锅食材搭配指南
2022《天猫科技前沿生活指南》发布,火星人集成灶品牌炫酷出
《上海米其林指南 2021》新星餐馆与完整名单
椰子鸡火锅盛宴:食材挑选到品尝的完整指南
《长安万货坊五星食材购买指南》 探寻游戏世界中值得购买的五星食材
星甸街道开展食品安全指南宣传教育活动
一周食谱:健康饮食计划的完美指南
火星落第二宫意味着什么?亲情,家庭的幸福指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