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重织邻里情,垃圾巧变生态景 成都这个社区用“垃圾”书写社区文化新注脚

发布时间:2025-04-24 05:58

邻里环保行动:垃圾分类,共建绿色社区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邻里社区互动#

四川在线记者 丛雨萌

如果你在夜晚路过成都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一定会被一双大眼睛所吸引——在路边树旁一个灰白墙面的“方盒子”建筑上,两只眼睛正扑闪着向路人打招呼。这里是“不弃·升级再造中心”,全国首个以“垃圾重生”命名的社区文化地标。在这里,社区居民可以亲手将厨余垃圾制作成酵素、DIY个性手提袋,将旧衣服制作成沙发,用废旧塑料制作掐丝珐琅。

4月14日晚,创始人蒋子翰正在门旁张贴“旧衣展”的新海报,身后展架上,来自各处的旧衣与丝线、缝纫机遥相呼应。这个由废弃垃圾回收点改造成的30平方米空间,成立一年来已举办70多次活动,活动还根据季节、事件等因素即时更新。这座“升级再造中心”有何特别之处?近日,进行了探访。

成都最萌小白房:把垃圾玩成网红才是真本事

街灯亮起,兴蓉街道的小白房子像是一个百宝箱,不只是因为其可爱的外表,还因为其经常变换的内核与主题——与传统的垃圾分类教育站点不同,升级再造中心内有社区居民可以共同参与、可持续的系列环保活动,也会对可回收物进行加工和再造,还正在源源不断地培养社区志愿者。“我们想让这里成为一个‘时髦’的社区环保文化空间,用手工、展览、活动等方式为大家普及环保理念。”蒋子翰说。

厨余垃圾与红糖水按比例装进矿泉水瓶,3个月后即成酵素肥料;旧牛仔裤剪裁两小时变成潮包,边角料再碎成填充棉。“没有专业工具,一把剪刀就能开工。”志愿者小林展示了手机里的“旧物改造日记”;退休的谭阿姨成了常客,经常“泡”在这里做手工、改造旧物:“扔垃圾前总想着,垃圾们能不能来这儿‘换个活法’。”逐渐地,除了周边居民,越来越多的路人、网友了解到这个有意思的“级再造中心。但真正让这里火起来的,还要数去年冬天的一个活动。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成都抱抱树”,一条6000多个点赞的视频跃然眼前。在视频中,金黄的银杏树干穿上各色的“毛线衣”,还有玩偶别在上面,十分可爱。不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晒出打卡照片。

去年12月,兴蓉社区银杏节原创的艺术装置“抱抱树”在社交媒体刷屏,进而引发多个城市制作“抱抱树”的风潮。这一“网红打卡点”正是不弃团队带领志愿者、参与者们共同创作的结果。使用旧玩具、毛线边角料包裹树干,艺术化的改造逐渐延伸到居民身边,该中心也逐渐从小朋友们的“第三空间”“手工乐园”逐渐影响更多成年人。

上海弄堂遇见成都街巷:一个蓉漂青年的“垃圾文艺复兴”

蒋子翰来自上海,从事垃圾分类回收多年。从机械地回收垃圾,到创立这样的环保文化空间,他坦言“十分艰难”。垃圾分类回收融入社区,案例非常稀少。让他坚持做下去的信念,源自他对社区的感情。

“我出生在上海,对弄堂文化感受颇深。长大后来到成都,觉得这里的闲适与市井气与弄堂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特别想用我的力量在这里做些什么。”就这样,蒋子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一点点将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兼具功能与艺术性的再造物品、公共装置,还创立了社区共创的模式,激励居民参与。通过展览、再生工坊等载体,推动从物质循环到社区关系重建的双向价值再生。满足老百姓的情感需求,用微薄之力影响居民的环保理念,是他理解的社区文化。

采访间隙,不时有路过的居民进来参观。一个阿姨指着旧衣物展中的补丁裤对孙儿说起家中类似的旧衣服,回忆着自己的青葱岁月。“您下次路过可以拿过来给我哦。”蒋子翰马上与阿姨约定好下次会面,请她带来家中的旧衣物。像这样的场景,一天会上演很多次。

“社区内的家长非常放心让孩子们到这里做手工、旧物改造,一些退休的叔叔、阿姨也会将这里当作集散地,上班族也会在我们的展览中收获不一样的东西。”说到这,蒋子翰给记者翻看正在搜集制作的旧衣展“衍生品”:“我们尽可能地亲自搜集成都范围内的裁缝店,并制作成地图,就是想让更多人珍惜旧衣物、珍惜衣服陪我们的那段时光,减少时尚衣服对环境的污染。”到时候,这个“裁缝地图”将会被放在升级再造中心门外,让更多人知晓。

当垃圾分类不再说教:社区老人主动交来过期药

升级再造中心与传统垃圾分类教育站到底有着什么不同?兴蓉社区工作人员李涛很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对环保等相关内容的宣讲,仅仅局限于制作传单、上门普及或公开培训等,年龄稍大的居民很难有明确的意识。“不弃升级再造中心的出现,把垃圾‘玩出花样’,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不少居民。”他举例说,以前部分老年居民不爱丢东西,也不懂得分辨过期药物。中心成立以来,很多老人明白如何分辨有害垃圾,也会将过期药物主动交到物业。

“兴蓉社区辖区内人口上万人,目前有3000多人参与过不弃升级再造中心的活动。”李涛印象深刻,中心刚开放时,恰逢成都举办汤尤杯赛事,他们发动了400多名居民,收集了1000个废弃羽毛球与易拉罐瓶,制作成一个大型的翅膀艺术装置。此外,该中心还带动社区内的残疾人就业,有不少居民了解到废旧衣服的缝补改造后,联系到社区内的残疾人织补站点,进行旧衣物织补,给他们增加了许多收入。

“不弃”的名字背后代表了一种精神: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变废为宝的机会。蒋子翰告诉记者,旧物的升级改造只是形式,大家对旧物看法的升级改造才是他们最想要做的事。他想通过趣“玩”垃圾这一特点,让环保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除了近日展出的珍惜衣物的旧衣展,我还计划在夏天办‘旧玩具展’‘旧厨具展’,让生活中各种容易被大家遗弃的东西都再次发光。”

网址:旧物重织邻里情,垃圾巧变生态景 成都这个社区用“垃圾”书写社区文化新注脚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2021

相关内容

垃圾变成艺术品 废物利用变成生活日常
门头沟这个社区旧物置换 强化垃圾分类意识!
社区工业垃圾处置方案范文
垃圾变成艺术品 废物利用变成生活日常
党建+社工:“垃圾分类”社区环境治理探索 | 案例
旧物可回收,垃圾能换奖 城北社区推广生活垃圾分类
高田王社区:文明兑换享绿色生活,垃圾分类焕旧物新生
东港社区:垃圾旧物利用 绿色点亮文明
【垃圾分类·社区动态】垃圾分类大扫除 减量分类一起来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旧物置换让北京六北社区 “更暖心更聚人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