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物品被丢弃:时代之下,教师捐赠过程中有没有被丢弃的爱心?

发布时间:2025-04-24 09:58

旧书捐赠:书籍重复利用,避免被丢弃。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生活垃圾分类指南# #废物处理技巧#

文丨双旗镇客栈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城头变幻大王旗,热榜变幻新热点。

昨天的一个热点是:山西运城稷山县某村村民发现村干部将一些面粉和方便面丢弃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并没有使之物尽其用。



这些被丢弃的面粉和方便面来自于2021年10月,该村遭遇水灾之后,社会人士的爱心捐赠。本来应该尽数发放到受灾村民手中,而不是成为一堆垃圾。

本人从来不造谣、不传谣,一切都依据权威媒体提炼。根据权威媒体报道:这些物资其实还不是全部,与这些食品一起作为救灾捐赠物资送到村里的东西还包括一些旧衣物。

不过,因为这些面粉和方便面的食品送来时都是临期食品,即将过期;再加上衣物也都是一些旧衣物,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民众接收意愿不强烈,这就造成这一批物资积压了下来,直到最近才发现食品已经完全变质,只能做“丢弃”处理。



事发之后,当地处理问题的进度非常迅速:要求包村干部、村委主任兼书记(同一人)、村委主任助理三人在大会上作出深刻检讨;扣发村委主任第二季度绩效工资;责令村委全面整改。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其实,从权威媒体相关报道中,一直没有找到被丢弃物资的具体数目。如果仅仅根据相关照片来看,其实数量也不算多。而一些可能带有捕风捉影性质的自媒体给出的数据则是:一吨左右的面粉。

但从这个数字“一吨”来看,其实我们还真不能像一些自媒体那样去肆意指责当事人视而不见。

一吨面粉的体积有多大?按照密度去科学计算,其体积应该在2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它的体积是两个1米×1米×1米的正方体,大概也就相当于一个半办公桌形成的空间。因此,我们似乎还真不能说这些面粉的体积非常大,大到无法视而不见。

从客观事实来看,这些面粉如果堆在某个地方,尤其是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可能还真不太容易被人发现。



当然,这是我的一个解读视角。强调一下:我从来都赞成监督“执剑者”,我并不习惯于站在“执剑者”一方指斥弱者。

在这件事中,我的基本出发点也仍旧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个村子里的“杈杆儿”理应在第一时间把这些东西发放下去;如果当时就能够及时、尽数发放村民手中,后来就不会有这么被动的情况出现。

退一步讲,即便出于一些原因忘了发放,使这些物资过期了,其实也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比如,是不是可以作为饲料处理?反正,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我看到许多饲喂家禽家畜的饲料都不必在意什么生产日期:腐烂的瓜果经常都进了猪肚子,也没见家禽家出什么病来。

畜生



如果当地村子的“杈杆儿”能这么处理,而不是突兀地将“捐赠物品”一丢了之,那么明目张胆地刺痛人们的神经,也不至于有这种“风起青萍”的负面舆情。

对于这次“捐赠物品被丢弃”事件,其实我们似乎还应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人们的捐赠心态问题。

您注意到了吗,村里的“杈杆儿”说得非常清楚:接收到这一批捐赠物品的时候,食品都是临期食品,衣物都是旧衣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要么是捐赠人本身的捐赠出发点有待商榷——故意拿临期食品充数,带有“沽名钓誉”企图;要么就是“中间商”利用捐赠资金来了一出偷梁换柱——临期产品价格低,但是票面价值一样,自己可以分流一部分真金白银。

对于第一种可能,这就有点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了,我们可以评判,但实在有点无能为力。

我们不排除有那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人”,然而,自古以来,凡是做好事的人,大概率都贪图一点什么——这由人性决定,不以意志为转移。



从根本上来说,即便这些人捐赠了临期食品,人家也没有做错,反倒是接收捐赠物品的方面更需要光速行动起来,别让相关物资在自己手中积压。

但对于第二种可能,我们就务必严肃追责,让相关人员付出足够的代价,借以警示这方面的“先行者”和“后来人”了!可是,我们办到了吗?

复盘2021年捐赠场景,难保不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摄于圈层地位问题,大家都为了在这个“高情商和广人脉”的现实里自保,即便一些人发现了问题,也无人敢于质疑捐赠物资的品质。事后,这件事就成了一笔糊涂账,说不得。

没有这第二种可能吗?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一名上个世纪末入行的、有着二十五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初级职称的数学教师。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教师总是要成为“捐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我就想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认识。

我们经历过许多次捐赠活动。众所周知的捐赠,有2008年地动山摇的时候;你们不知道的捐赠则发生在每一年——我们教师队伍总要参与一些“扶贫”、“助残”之类的捐赠。甚至,还包括绿化造林等等。

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观察,也就在最近几年,这些捐赠活动直接以某个知名网络运营商的名义发起。表面看起来,这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自愿捐赠,面向全体网民发起。

不过,事实情况是:你不但要“自愿”捐赠,更要将自己的捐款截图发布到学校办公微信群里。

因此,这种“自愿”,前面一定要加上一个“被”字儿!



说起这种捐赠,其实也很有意思——“杈杆儿”必须首先打样儿。

比如,“杈杆儿”给出的捐赠数目是二百,那么,按照职级和各自的校内地位,捐赠数额一定要体现出一种“依次递减”的态势,千万不能“越界”。

如果“杈杆儿”捐赠200大元,但你却来了个300大元,那你就等着成为全校的笑柄吧!所有人都会嘲弄你——你竟然敢力压“杈杆儿”一头?!各种“你真有钱”的嘲讽一定会以“调侃”的形式跟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猴子!

你知道这种捐赠常态让我想起了什么吗?让我想起了《官场现形记》中的某一个章节。具体哪一个章节我给忘了,但那几个章节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两任知府交接,后来者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上一任历年来各种礼金往来的账目。哪怕用白花花的银子购买,也必须得到这种和“公事”没有一点关系的账簿。

只有拿到了这本礼金往来的账册,后来者才知道如何在迎来送往中看人下菜碟。

我记得原文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做:“少则固惹人言,多则遂为成例”。这句话也不用我解释,懂的都懂——在迎来送往过程中,多了或者少了都容易给自己带来灾难。



此外,在我们教师的“捐赠”故事中,其实还出现过这么两件我如今想起来仍记忆犹新的事情。

第一件就发生在地动山摇的2008。那时,捐赠完毕,进入清点现金环节,竟然从箱子里找出了几张高仿的钞票!也不知道是哪位同行趁着这个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两得”,完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操作:自己不再持有这种高仿钱币,还完成了捐献义务!



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倒不是发生在本校教师中,而是发生在我朋友的身上。

说起来有意思,我这个朋友不像我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她在当年“捐赠”的时候,玩了个两面手法:在学校捐赠时,她随了个末流数额,不显山不露水;然而,出了校门,人家自己去银行,往公开的接纳捐款账户豪捐了一两个月工资——不为外人知也!

我对她的行为既佩服又迷惑不解:“您这是干什么?”人家回答:“我捐款就是不为了名和利!我在校园里捐赠,钱款一步步上收,谁知道放没放错口袋?!我现在对口捐赠了,去掉中间商,图个心安!至于名誉,咱不稀罕!”



补白

也是看到了一则“因为过了保质期,捐赠物品被丢弃”的消息,我才想起了很多散乱的东西,所以才码了这篇文字。

其中,当然包括我作为教师的捐赠经历——年年岁岁在捐赠,岁岁年年无人知。

我只有一个希望:教师们捐赠出去的爱心,能够完整无缺地送出去,物尽其用;不要被丢弃,或者进了别人的口袋,好吗?

网址:捐赠物品被丢弃:时代之下,教师捐赠过程中有没有被丢弃的爱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2268

相关内容

用捐赠代替丢弃,以行动传递温暖
【马院】用捐赠代替丢弃,以行动传递温暖
捐赠的旧衣物流入市场,公众爱心怎可被“售卖”?
二手衣服爱心捐赠是真的吗?爱心捐赠衣物平台
爱心捐赠|你的旧衣,他人“新”衣
旧衣服捐赠倡议书
南昌:捐赠旧衣没人收 爱心何处能安放
捐赠物品被当商品卖?网友花60元买的锅上有捐赠河南灾区字样
爱心衣物捐赠倡议书(精选12篇)
爱心衣物捐赠箱,满了也没人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