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载道|寻找中国传统器物之美
传统礼仪中的待人接物之道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生活美学#
中华上下五千年,所产珍贵器物不计其数。可以说,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一片精神领地,它不仅是物质化的呈现,其中还有创造和对人生品质的不懈追求,在人与器物、人与人之间达成更多的相互敬仰、尊敬和爱戴,让生活变得更美而充满希望。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梳理出三种境界,就中国古器物而言,华丽亦分三境。
第一层是观者眼中的繁冗,高档的材料使用、堆砌,技艺的复杂、繁冗,一眼看过去便是件心血之作,没有功劳亦有苦劳。
第二层则未必形式上过多程式化,设计的创新,技术的提炼,虽求其精,未必感其烦。
第三层即是高境界,匠人可能已经将自己转换为欣赏艺术品的后行为者,他手下的器物其所求则是能够激发欣赏者与创作者心灵上的碰撞,作品则已经退而成为沟通两者间的桥梁。
欣赏者面对作品,经过心智的激活,理性的切入,来探析作品的内涵,最终达到物我两化,华丽,此时已经信息解码、重构,润物无声地融入个人的情感,达到那种心灵的震撼。
中华风雅的生活方式,集中表现了国人精致的人生态度和“器物精神”。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
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瓷器。先人对艺术化的生活和事业抱有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用陶钵、竹筒或瓦罐可以当餐具,偏偏烧制美轮美奂的瓷器,展示内在的优雅,瓷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但中国人在能盛饭的基础上又把它艺术化了。瓷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他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精美。
瓷器之所以让洋人震撼,这其中有艺术成分,更有精致的人生态度和“器物精神”。
“器物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法国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称: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以“茶、瓷、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文明。它是中国匠心和器物精神最好的证明。
也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个层次,更高的层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你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为了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
在当今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中,德国和日本是东西方两个对自己的产业最具专注力的民族,也是至今两个最推崇“劳力”者的手工劳作和最尊敬匠人的国家。从汽车、精密仪器、家用电器、厨具、日用百货到家居用品的小发明都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众多品牌,他们可以用手工敲打出一辆价值上千万的劳斯莱斯轿车,也可以造出让人体清洁舒爽的马桶盖,煮饭最香甜的电饭煲,让一拨拨顾客远渡重洋前往疯抢。
然而,若上溯200多年前,我们在教科书里认识到的那个积贫积弱的大清帝国,却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主打的出口产品基本靠“一团泥,一条虫,一片树叶”也就是让世界追捧而疯狂的中国土特产“茶、瓷、丝”。
当西方人还在使用粗陶土罐,木瓢石盏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制造出温润如玉、细腻多姿、造型精雅的各类细瓷器皿,还会利用不同温度烧制出梦幻般的各种美丽窑变,已能运用矿物在瓷器上画出青花、红釉,釉上彩,釉下彩等如诗如梦,如歌如泣的图画来,使“一团泥土”充满灵性……
当西方人还在身着布袍棉麻,粗针大线缝制着兽皮鱼衣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能从一条蚕的养殖中,纺织出柔韧细滑的丝绸,并能千变万化地刺绣上江河日月、花鸟鱼虫,高山流水,楼台亭阁,才子佳人,用“一条虫”的千丝万缕把一派中华大国的文明,镶嵌在帷幔绣帐,锦衣华服之上……
当西方人还停留在酒肉欢歌,鞍马征战的狂热中时,中国人已经懂得在“一片树叶”的茶汤中享受安静下来的优雅,让东方的哲思、智慧伸向宽阔和辽远;懂得运用来自森林里的树叶泡制的汤汁,驱走身上的浊气、滞气、病气;让人神清气爽,身轻如燕,思接千载,乐感倍生……
当西方人对此“三绝”惊叹、赞美、羡慕,被深深震撼的时候,中国人用千锤百炼的手艺,柳暗花明的巧思,曲径通幽的缜密,将“茶、瓷、丝”的实用、精美、意境都做到了极致,构成了东方的生活艺术。
一切器物的背后都有一片精神园地,精致的碗筷、瓮罐、针剪、饰物,不仅是物质化的见证,更是创造生活、创造社会的见证,它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更让我们得到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精神和道德拔节。
然而,反观当下,中国人的“精神”是缺乏的。换言之,我们今天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
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器物精神”已经流逝很多。工作时间多了,财富多了,快乐却没有增长。大多数人不是在创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产品。
“制造”是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而“创造”则充满了动感、智慧、不知疲倦的快乐。失去了对器物和工作器械的赏玩、爱慕、追求,以致于很多人都成了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症增多,强迫症增加等等。
其实,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高下,当我们心存敬畏,学会珍惜,懂得爱护,愿意挖掘生活中的快乐、和谐,和生活中的器物都能达成更多相互敬仰的尊敬和爱戴,我们就能品尝到更多的人生和工作的积极意义,达到乐业境界。
华皓·亚龙府深谙中国“造物之道”,以匠心独运的“器物精神”造南海之滨之国之重器,一座七百余亩桃源府院,完全沿袭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及造院工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对古老中国的礼赞,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
在亚龙府,传统的里弄空间回归生活,曲径通幽的里弄空间中融入传统中式园林的艺术手法,灵活性与秩序感交错叠陈,伴随不断变幻的四季植被,闲庭幽院,一树年华,四季花开,心境因此而沉静豁达,生活也因此自如洒脱。
而府院上下,从门前的石狮到门楣雕刻,从屋脊瑞兽到滴水瓦当,从梁坊雕绘到檐下雀替……一丝不苟的雕饰摆件,将院子的精致做到极致。而你甚至还可以与华皓·亚龙府的设计师一起,设计独属于自己的祥瑞图样雕刻于院内,既是对未来生活的祝福,也是为现在的生活着色。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件作品,你注定是你人生的工匠。我们在雕琢生活,也在历练自己,穷其一生,将自己打磨得像模像样。到头来,那些粉饰的圆滑,越让我们觉得人生沉重和瑕疵尽显。而那些被我们丢弃的朴实的本质,则更像亲手打造的器物,更耐人寻味和完美尽显。
最简单的最难,抱着对人生的敬畏,做一个自己人生的工匠。与华皓·亚龙府一起,寻找传统器物之美,雕琢生活质朴本真。
网址:物以载道|寻找中国传统器物之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5519
相关内容
《知食中国》:从中国传统文化探寻食育之道《日用之道》:从平凡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造物新世代”:寻找传统工艺,也是寻找现代设计
国美智能数码好物节 寻找生活中的小美好
器物与日常生活: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重寻日常之美:如何从平凡器物中发现藏在生活里的宝藏
从日用器物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中国科学报】揭开衰老之谜 寻找生命之钥
非遗之美,生活即道 对中国传统工艺再创造的探索思考
道之于器 | 浅析明式家具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