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把美术教学联系到生活实践中 | 学科教学
生活美学与生活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生活艺术实践课程#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文峰
树德中学(光华校区)美术教师、艺术教研组组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文峰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委会副秘书长。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美术创作中,常提到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方面是指艺术创作来自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要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应是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后,运用美术的形式和法则,对之提炼和概括,进行艺术再创作,使之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生活不仅是美术创作之源,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反哺对象,把美术教学联系到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强调了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多角度关注美术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美;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探求生活美学,把美术问题生活化,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学生艺术表现与课堂美术创作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注重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美术教育必须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接地气的美育手段。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是生活的集中表现,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将美术课程联系生活,激发孩子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观,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它要求教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孩子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生活、学习美术。联系生活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美术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创意创造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到学习美术的意义。在沉浸式的生活情景中进行美术教学,有更好的氛围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使学生艺术表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形成。比如罗中立先生众所周知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父亲》,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画家当年的知青生活。画家首先是深入农村,对川东大巴山里田间地头的农民进行深入了解,其次是对人物原型进行大量写生和不断斟酌提炼,才得以用凝重的形式和浑厚的语言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指导他们去捕捉生活中最有感染力的瞬间,并将其积累成绘画素材。有了生活的积累,学生才有机会用最为生动的语言和形式表现生活,享受美术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美的本真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论”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除了美术创作要深入生活,源于生活,学校美育重要课程——“美术欣赏”也应拓展到课堂之外,联系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
在生活中去感受和欣赏美比在美术教室里感受和欣赏美更为直接,更加深刻。在生活中去欣赏探寻绚丽的大自然色彩和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在生活中去感受表现丰富的市井生活和生动的精彩纷呈的人文故事。培养孩子具备一双审美的眼睛,学会去欣赏自然与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画面存在。比如晨雾迷蒙的街景,皓月当空的校园,运动场上奔跑的身影,抑或是眼镜后陷入深思的一个表情或回眸的一个浅浅微笑,这都是自然与生活中迷人的题材。让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再去体会,去理解,去表现。用一颗美丽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用一支灵巧的画笔去表现世界,这也能体现出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文明的关照。
把美术学习与文化传承融入到生活中
生活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生活的遗存,美术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美术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和延续民族文脉的重要途径。把美术学习融入到生活情景中,到工厂、工地、农场、博物馆、非遗民俗馆进行美术学习是生活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非遗工艺美术绳编教学中,我们教学生编中国结,结绳技能技巧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这项技能曾经是我们先人的生活(“结绳记事”,博物馆里的记忆)。这种技艺千百年作为文化遗存延续下来,这虽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但我们却能从绳编中感受到先人在生活中凝练出来的智慧。传承非遗绳编,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到绳编艺术的悠久历史与和丰富的形式美感与传统文化内涵。这些由绳子承载的审美与文化传统联系了中国人的生活。一根结艺红绳,编织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结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编织一个梦想,一个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一编就是几千年(“结”成为了文脉传承的载体)。学生学会了用绳子编中国结,把亲手编织的结艺作品送给敬重的师长,赠与给亲密的好友,作品在这里不仅传承了大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也传递了友情、亲情或爱情,美术就融入了真实的生活(“结”成为了情感交流的纽带)。
民间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丰富的内蕴和通俗的形式也可成为生活中艺术美的“点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表”的情感交流与精神共鸣通过生活艺术化,艺术世俗化的形式得以呈现。
生活求真,学习向上,人生尚美
美术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用审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的美好,把蕴藏在生活中的艺术美给发掘出来,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认知体验和美术创作活动内化为自己的审美素养。艺术美包含内容美和形式美。我们把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如点、线、面、色、材质、空间、肌理等称之为美术语言。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样态,它是指合乎美的规律性、目的性的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包括形、声、光、色等外形因素和将这些因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诸如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成表现。
我们带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不仅要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关注生活,认识世界。
我们教学生学习美术,使用美术,其实就是教会学生把美术语言和形式美法则运用到美术活动实践中去,去挖掘表现生活原型,基于生活塑造出更为生动而集中的艺术典型。美术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中,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美术;美术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走都可以成为美术表现的素材和题材,可共教师美术教学研究和学生美术创意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生活美学的高度呈现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新的美术学科知识。学生也要学会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拓展美术表现和艺术想象的空间,以此提升审美的高度。
没有艺术相伴,人也可以生存,但是生活定然会缺失许多趣味。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格调高雅还是品味低俗的审美情趣,跟学校、社会、家庭的文化氛围关系密切。
美术教育对标美育,美育要面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美术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生的,有美的生活教育就是要在生活中感受美的形式,表现美的状态,践行美的认知,追求美的境界,使生活愈渐美好。联系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教育照应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论”,是一种尚美求真的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3年4月刊/栏目:学科教学
原文编辑 | 李海燕
新媒体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157次推送
网址:文峰:把美术教学联系到生活实践中 | 学科教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6646
相关内容
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生活美学教学策略高中生物教学联系生活的意义与实践
生活为引 快乐学习——中学语文实践化教学探究
体验式教学在美术课堂实践中的运用
设计与艺术学院开展户外写生实践教学活动
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 论文.docx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do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