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再生,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
探索城市中的隐藏庭院和小径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日常生活新发现#
“城市更新是时下的大词、热词和关键词,实际上我国现当代的城市更新已经走过了逾40载的历程。于今而言,城市更新的运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如何提升,关联着城市的演进方向和未来命运,关联着城市建成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关联着经济社会及人文城市的全面复兴”。
12月12日,在“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院士讲坛,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 FAIA)常青以《再生: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为题发表演讲。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常青在开场即点明城市更新的意义之后,进一步表示,需总结既往城市更新中的经验和教训,从除旧而新(renewal)走向因旧而新(regeneration),即适应性再生。这种更新不是动辄推倒重来,而是注重留改拆拼;不是刻意今昔分离,而是倡导新旧共生;不是限于地段内单一行动,而是寻求区域间协同发展。
常青
“总之,从国家高层到社会各界,城市更新正在启动新议程、迈入新阶段。这是针对错综复杂城市问题的优选方略、调整路径和守正创新的全面计划和行动,上海的城市更新应在其中起到示范作用”。结合两个案例,常青阐释了在比较敏感的历史建成环境及其建控地带,城市更新应采用怎样的策略,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适应性再生的目标。对此,常青给出了同济方案。
第一个案例是上海老城厢方浜路再生。常青表示,老城厢地区是上海700年历史的见证。方浜路是老城厢最后一条保留相对完整的老街,尤其是方浜中路,北边是豫园和城隍庙所在的历史地段。与之比邻的仿古建筑群,是仅有30多年历史的豫园商城,带着苏州“香山帮”的楼台飞檐风采,常青主张将其作为当代的优秀历史建筑群看待,因为除了“香山帮”建筑的影响,这里并保留着老上海味道的传统习俗和场所感。
不久前,常青主持了方浜中路二次再生工程设计,就是对20年前建造、今已凋敝的金豫商厦进行二次更新或二次塑形。该工程地处豫园风貌管控范围内,设计方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基地内高层天际线严格控制在可视范围内,即在九曲桥所在豫园入口广场内任一点,看不到高层建筑。为了再现传统街廓,设计利用限高的裙房遮挡塔楼,控制街廓天际线。此外,设计以钢结构塑造精致、明快、大气的创意歇山屋顶,运用现代的表达方式,类比场地黛瓦粉墙的传统基因。这种古韵新风的现代塑形,同时也体现在即将竣工的上海奉贤龙门镇-龙门阁的历史环境中。
第二案例是福州中洲岛的设计。福州中洲岛是北宋年间形成的闽江淤沙岛,是福州人城市历史记忆的心理地标。尽管经过900年沧桑演变,岛上历史景观已荡然无存,20年前形成的“欧陆风”建筑群也只剩下了凋敝的躯壳,但其本身的文化地理和城市运行价值并未改变,依然有望借助再生创意设计,在延续历史、正视现在和再创未来中获得复兴。该设计的策略选择和价值取向有两个要点:
其一,传扬“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城市更新理念;
其二,践行“留”、“改”、“拆”、“拼”并举的再生设计策略。
设计保留道东“欧陆风”建筑主体部分,对其内外形体空间进行提质重塑和场所再生;拆除道西低质欧陆风建筑,约占全岛“欧陆风”建筑总量的25%,代之以古韵新风的半圆形创意建筑,包括上部的露天剧场和下部的百米咖廊,屋顶的阅江平台等。
以上设计,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再生”,可将之概括为:更新不仅是外在的变旧为新(renewal),也是内在的活化为新;不是大拆大建为新,而是留改拆拼为新。
网址: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再生,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7973
相关内容
我国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黄震院士提出“再电气化”路径 生产“零碳电力”【UAS】刘加平院士:从环境整体观到适应性设计
向闻邦椿院士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实现人生价值
学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倡议(化工学院校友第二期捐书倡议及途径)
创意源自生活日常,上海十位中小学生获“小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科学饮食避开五大误区
科成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国科学院|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85后”院士韩济生:针灸科学性不容否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涛副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Do市百家青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