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 有机更新,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历史建筑里的趣事:古建筑的有趣传说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历史文化分享#
《成都市第十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日前出炉
至此,成都已认定314处历史建筑
它们犹如时代的遗珠
散落在蓉城各处
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与文化肌理,尤其在成都,循着这些建筑的轨迹,人们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今年,《成都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出台,明确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提出“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对保护保留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这些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老建筑,如何在当下绽放新生?我们一起探访市内几处老建筑,探寻城市有机更新究竟是如何再次赋予它们全新生命力的。
保护历史建筑
一处处建筑诉说着成都记忆
古香古色的大厅、墙体、屋面、石柱,充满韵味的赤柱、横梁及照壁上的浮雕……在太古里商圈,有一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 广东会馆。如今,这里依然古香古色,却同时也是一处配备齐全的多功能活动场地,在延续“交流”这一社会功能的同时,以现代形态诠释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像广东会馆这样的历史建筑,在太古里商圈还有多处。为了保留其鲜明的建筑特性及其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在太古里相关工程推进过程中,项目方颇费了一番心思。
改造后的广东会馆延续其“交流”的社会功能,成为一处配备齐全的多功能活动场地,以现代形态诠释独特历史价值。
基于“少拆多改、注重传承 ”的原则,采取 “留改建 ”相结合的方式,在改造过程中以保护传承、优化改造为主,拆旧新建为辅,让商圈内的5处历史建筑实现了原址保护,相关修缮、改造和利用都是在尊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正是在一系列巧思妙想下,包括集中呈现近代川西城镇住宅典型风格的欣庐、具有中西合璧公馆式门头的笔帖式街老宅院等商圈内的历史建筑都与广东会馆一样,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保留。
活化历史建筑
“好钢用在刀刃上”
依托太古里项目,延续老成都的城市风貌、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的历史建筑不仅被保留下来,更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依托重焕新生的历史建筑,如今的太古里,也成为成都又一地标。
“如果历史建筑只是单纯放在一边保护,却无法给予其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义。”正如陈雷所指出,太古里商圈的每一处历史建筑,如今都有了新的使命——记载清代成都文韵风骚的笔帖式街老宅院,经过翻修改造,如今成为博舍酒店的入口大堂,项目方在保留老宅院原有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与崭新生活方式,实现了“腾笼换鸟”;建于清末民初的欣庐,经过改造后,如今成为经营某国际知名手表的商铺,厚重的历史叠加时间的沉淀,进一步彰显了品牌的价值……
翻新后的笔帖式街老宅院旧址“变身”博舍酒店入口大堂。
《成都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中也着重强调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在城市更新中,老建筑得到保护,又为城市增加了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又开发新用途,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行为。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市政建设中, 成都将从原来的“拆改建”转型为“留改建”,以城市更新项目为抓手,运用“策划、规划、设计、运营一体化”驱动模式,在棚户区改造、老旧院落改造、旧城更新等项目推进中,将历史建筑融入所在区域成片打造,在有序更新中接续城市文脉,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空间再造和功能转换,融合新业态培育新动能,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既保留历史价值,又凸显现实意义,实现城市环境与功能品质综合提升。
分类施策
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利用
成都的历史建筑活化并不只有太古里一种模式。根据相关建筑的不同属性,成都更是分类施策,赋予它们不同场景。
在成华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禾创药业仓库“变身”完美文创公园,完美世界公司以影视、游戏、音乐等数字文娱应用为产业内容集群,打造出了“文创公园+产业高地+创新社区+工业遗产”多元共生的产城生态体系。走进现在的园区,红砖厂房、工业雕塑、林荫小道、音乐喷泉广场……随处可见的潮流元素,构建起全新的公园城市消费场景。
禾创药业仓库“变身”完美文创公园,打造出了“文创公园+产业高地+创新社区+工业遗产”多元共生的产城生态体系。
经过精心修缮,成都中医药大学原行政办公楼“变身”国医馆,已于2018年4月营业。该馆依托原建筑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打造出集中医诊疗预防、康复养生、医师培训、中医药文化展示、研究等为一体的大型医教研综合性场景,不仅服务民生大众,更传承川派中医药文化,成为向世界介绍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又一窗口。
成都将根据历史建筑的区位情况、权属性质、价值功能等因素,分类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支持以原住民为主体的保护利用方式,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居民、生活形态和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
支持有条件的都市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创、民宿、商业设施等向社会开放。鼓励通过文旅商融合,提升业态层级,发展工艺美术、文化传媒、创意空间、休闲旅游、体验经济等产业形态。
来源/ 四川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成都住建】微信公众平台,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网址:【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 有机更新,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7977
相关内容
合理利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保护与再利用,让历史建筑焕活归来
历史建筑结构改造与再利用技术
“遗珠”展“新颜”,兰园历史建筑融入新业态
历史环境中的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古建之美,测绘以存!潞城历史建筑焕发新生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Alamo Reality用AR还原古建筑,重现历史
建筑改造 “新旧”对话赋予历史与记忆的延续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