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五维实践”
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进行。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恰逢周末,在津召开的“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迎来参观高峰,天津杨柳青模板年画等非遗产品集中亮相,让观众在感受人工智能高科技产品的同时,领略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带来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记者 刘欣 潘立峰 摄
■ 虚实共生:打造无边界课堂
■ 古今对话:重构人文教育场
■ 人机共研:催生教研新范式
■ 技术赋能:绘制教育新图景
■ 未来已来:定义教育新坐标
从小学科学课堂的沉浸式实验,到初中语文的个性化写作辅导;从数学学科的智能评测系统,到高中英语的AI任务链教学,再到生物学科的“AI学伴”智能体……一场以“数智融合”为核心的教育变革正在天津推进。这场变革不仅回应了新课改“核心素养导向、因材施教、跨学科实践”的要求,更以技术赋能师生,让“教”更精准、“学”更高效、“育”更多元。
昨日,作为“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的重头戏之一,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处、天津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共同承办的同期课例展示活动如期举行。
深度融合模式打破限制
小学科学课堂率先展现出智能技术的魅力。在《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中,教师借助线上虚拟自然博物馆,带领学生“云游”北京自然博物馆,在虚拟环境中观察黄河象化石等珍贵展品。在《化石里的古生物》课堂上,AI生成的恐龙化石与鸟类骨架对比图,在导入环节便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思辨交互工具发起的“如果恐龙未灭绝,人类能否统治地球”话题,引导学生结合化石证据展开激烈辩论,培养实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种将AI技术与科学探究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科学学习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
在初中语文《出师表》课堂则通过辩论的方式,实现了穿越千年的沉浸式对话,助力学生从现代视角解读作品,提升人生境界。数学课堂的“玩转正方形”课例里,讯飞星火智能体辅助学生验证命题真伪,帮助学生突破几何直观与代数表达脱节的问题,同时融入“青朱出入图”历史溯源,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英语《攀登珠峰:值得冒险?》教学中,天津南开中学张妍老师构建AI驱动的“三维教学空间”。从通过DeepSeek生成珠峰地理数据可视化图谱,到课后创设“虚拟刘东生院士”智能对话场景,学生运用豆包AI设计校园挑战方案。天津一中张晶晶老师则在《发现之旅》课堂打造“AI交互式学习场域”,AI数字人化身学习伙伴与学生开展沉浸式对话练习,全员语音实时转写和思维导图生成功能辅助文本重构。
从技术叠加到深度重构
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教研方式的变革。在AI赋能的背景下,天津基础教育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教研新范式。
AI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和教研方式,更推动了教育生态的整体变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师,依托数据实现精准教学;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实时交互反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阶思维可视化培养。AI技术的应用还开辟了教育公平的新路径,通过智能工具和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这场教与学的变革中,天津基础教育以创新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从小学到高中,从科学到人文,AI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态,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注入强大动力。未来,随着A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教育的边界将不断拓展,学习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基础教育也将迈向“精准化、个性化”的新阶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智能教育的浪潮中绽放光彩。
网址:天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五维实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8385
相关内容
数字化赋予基础教育新温度——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平行会议观察“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智慧教育是什么?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有哪些?
智能技术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析
强化技术赋能 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芜湖市:数据赋能,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南方日报】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智慧共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浦东样板这样打造
不一样的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助手,智慧线上作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实践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