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我们该去往哪里?
不断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个人成长建议# #自我成长路径#
❝「舒适区」这个词可能大家都经常听到,我们总是被提醒要避免长期待在舒适区里,它的安全和稳定会限制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总是听到要走出舒适区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走出去之后该去哪里。
❞这是《认知觉醒》读书笔记的第四篇了,准备聊一个书中没有单独介绍但又几乎贯穿了全书的重要概念——拉伸区,它便是上面「去往哪里」这一问题的答案。
个人状态的三个「区」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的个人状态一般都会在三个区域中切换: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其实顾名思义就已经能够知道这三个区域所表达的意思,但我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思了一个类比:
舒适区:想象你正在一个平静的游泳池中游泳,你已经熟悉了这个游泳池,知道水的深度和温度,知道怎样才能保持浮力,甚至能够闭着眼睛游。这个游泳池就是你的舒适区,你在这里感到安全和自在。
拉伸区:现在想象你正在一条河流中游泳,这条河流的水流比游泳池快,有时候还会有小石子和浮木。虽然你需要更多的技巧和力量来应对这些挑战,但你知道只要你尽力,你就能够应对。这条河流就是你的拉伸区,你在这里面临挑战,但是你也在这里学习和成长。
困难区:最后,想象你正在一个巨大的湖泊或海洋中游泳,这里的水域非常深,有强烈的水流和大浪,甚至可能有危险的生物。你可能会感到恐惧,因为你无法预计所有的危险,这超出了你的能力和经验的范围。这个湖泊或海洋就是你的困难区。
如果把这三个区以圈层的结构表达出来便是如下的样子:
图片取自《认识觉醒》原书
构建自己的「拉伸区」
通过前面的类比其实不难发现,三个区所代表的「难度」或「挑战性」都是相对而言的。有的人已经可以在河流中如鱼得水了,那么河流于他而言就是舒适区,而湖泊和海洋才是他的拉伸区。因此「拉伸区」应该是每个人依据自身的「舒适区」来个性化定制的,而要构建适合自己的拉伸区,就先需要先对自己的舒适区有更深入的理解。
离开「舒适区」的动机「舒适区」是我们熟悉和习惯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的行为和活动往往可以产生预期的结果,所以感到安心和舒适。止步舒适区和离开舒适区的弊与利大家可能听过不少了,总结下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学习和成长通常发生在挑战和困难中:当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被迫学习新的技能和策略来应对,这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和职业成长。在舒适区之外,我们更可能遇到这样的挑战和困难。
避免过度自满和停滞不前:在舒适区中,我们可能会过于自满,忽视了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能会停滞不前,不再努力提高自己。
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当我们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时,我们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会得到提高。我们会变得更能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扩大视野和经验:在舒适区之外,我们可以接触到新的人、新的环境和新的经验。这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提高我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几点构成了我们离开舒适区的有效动机。
认识能力边界明确了动机,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路径。既然「拉伸区」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地带,那么找到这个边缘就格外重要,也就是找到自己当前的「能力边界」。
我们经常将走出舒适区的失败尝试归因于意志力的薄弱,但其实这只是十分表象的结论。不妨回忆一下:是否给自己一次建立了过多的新目标?抑或目标的难度超出自己当前实力太多?这些都无异于让自己从「泳池」直接跳进「湖泊」,结局只有被吓退或者淹死。
对自身的能力边界的不清晰使得我们在圈定舒适区轮廓时大多时候是在「拍脑袋」做决定。运气好的时候外拓的尺度适当,我们能正好获得适度的提升和锻炼,而运气不好的时候,「拉伸」变成了「拉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使自己误入了「困难区」。想象一下一根皮筋被猛然拉得过长,要么因为直接超出了它的弹性极限而崩断,要么可能攥不住反弹回去伤了手而再也不敢尝试。
那么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能力边界呢?方法其实有很多,这里我整理了几个常用的可实操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需选择:
技能清单:制作一个你自认为已经掌握的技能清单,每个技能后面标注你自认为的熟练度(例如,初级,中级,高级)。这可以帮助你看到你目前的能力水平以及可能存在的缺口。
SMART目标:设定一些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和有时间限制的(SMART)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挑战你的当前技能水平。如果你可以轻松达到这些目标,那么你可能需要设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你在努力后仍无法达到目标,那么这可能表明你的能力边界。
挑战项目:参与一些你认为超出你目前能力的项目或任务。如果你能完成它们,那么你的能力边界就比你原来想的更远。如果你在过程中遇到困难,那么你就找到了你的能力边界,并且知道你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反思日志: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记录你每天的成功和失败,以及你从中学到的东西。这可以帮助你看到你的成长轨迹,以及你的能力边界如何发展。
合理「拉伸」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之后,「拉伸区」的圈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实际上,上面提到的一些方法(例如 SMART 和挑战项目)就已经间接地是在「舒适区」进行合理「拉伸」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要领那便是大量做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事,规避或者少量涉及那些一看就大大超出自己当前能力边界的(偶尔尝试能让我们提前看到自己潜的提升空间)。
每一次的「拉伸」就是前面圈层图里舒适圈外层画的的那一个个突起,当它的密度逐步变大从而填充满整个外环时,曾经的「拉伸区」被「攻占」,我们的舒适区就向外拓展了,而曾经的「困难区」又逐步地转化成我们能够得着的新的「拉伸区」。
整个过程很像我们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升级和探索来点亮新手村以外的地图:步子迈的太大一下冲进了高等级的危险区域,免不了丢了小命或者被打不过的精英怪追的狼狈不堪,这样的状况一旦频繁发生,我们就只愿意缩在新手村不出去了,游戏的兴致将大打折扣;而当路径选择得当的时候,面对的都是当前角色等级和技能能够应付又略带一些挑战性的任务,那么我们才能沉浸地体验游戏的乐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等级。
我的理解和实践
如大家所见,「拉伸区」的概念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但我希望能从更根本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内核,也算是做了一次「思考的拉伸」吧。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所以逃避挑战和困难、追求舒适是我们无可厚非的选择,我们无需对此有任何惭愧。而与此同时,追求成就感同样也是我们的本能之一,「拉伸区」的有效性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这两种本能可以共存的地带,在这个区域,挑战和舒适感并存,我们既会遇到新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能够感觉到自我成就和满足。这种拉力和推力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可持续的驱动力,引导我们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迭代」。
我自己对「拉伸区」的实践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正在进行中了。被平时的工作+带娃占据到所剩无几的个人时间里,「躺平」休息是我的本能给出的第一反应,自我提升的优先级和动力大大降低,我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推力」来实现上面的动态平衡。通过写作进行内容的输出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因此我给自己设置了定期分享文章的目标,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我的一次「拉伸练习」。
说到这里,我的本次「拉伸」也就结束了,咱们下次再聊!
欢迎大家关注+转发+点赞
网址:走出舒适区,我们该去往哪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2152
相关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丨21读书勇敢走出舒适区
i up | 3月,走出舒适区
如何「科学」的走出舒适区?
我们要不要踏出心理舒适区?
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什么是舒适区,走出舒适区后悔了,到底要怎么走进舒适
走出心灵舒适区
【转】为什么要走出你的心理“舒适区”
如何走出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