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 郭 瑞 □唐小玉 编译
近年来,铺天盖地的“鸡汤文”号召大家“走出舒适区,创造更多可能性”“走出舒适区,做最好的自己”“走出舒适区才可能有所成就”,似乎只有寻找“不舒服”“不自在”,人生才有作为、有进步、有意义。面对生活、工作中新的需求和挑战,积极做出改变是适应力强的表现,但没必要随大流、为了走出舒适圈故意给自己找事儿。“今日心理学”网站刊文称,只要生活有目标,按部就班、深耕熟悉领域一样会获得成长,走出舒适区也不能盲目。
1.难以平衡效率和幸福。对一些上班族来说,“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在工作上用尽全力、极致投入,甚至砍掉所有的私人时间用于加班。也许你看上去很勤奋,但这与幸福是相悖的。在英国广播公司一篇题为《过度加班是如何扼杀我们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加班过多会增加中风和心脏病风险、让人没有时间关照自我、无法充分休息等,这些都不利于健康、幸福及可持续发展。工作归根到底是为生活服务,在并不损害自身福祉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无可厚非,但为了一句“走出舒适区”而枉顾身心极限就得不偿失了。
2.一味迎合他人,导致自我枯竭。社交圈子较小、个性较内向的人常被教导要“走出舒适圈”,意思是要走出现有的朋友圈,认识更多的人。广结善缘是好事,但也分人。如果本身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缺乏熟练的社交技巧,生活、工作上也没有硬性要求多结交人脉,生硬地“闯入”各种圈子会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这类人还不太会在各类人际中划清界线、表达好恶,维系关系的做法是不断地让步、承受、迎合,最后不仅心力交瘁还深感委屈。识人交友是在自我照顾和保持个人健康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扩大朋友圈前应优先考虑个人幸福及精神丰盈,学会自娱自乐、自我保护、自我尊重后,才能把这些能力运用到交友上,把善意传递给他人。
3.过度反省,自我批判。给自己找不痛快的一个常见做法就是挑自己的毛病:要“走出舒适区”,要“保持清醒”,要时刻反省自己现在是否过得过于安逸、舒适,永远不让自己“心安理得”。反复内省、不让自己过得轻松可能与社会上贩卖的焦虑有关,比如“再不努力你就老了”“35岁还没升职你就完蛋了”“过得太快乐小心有报应”等。我们把这些话内化成“自我要求”,经常批评自己是否不够居安思危,甚至贬低安逸的自己太“堕落”。谋求上进并不一定要用自我批判式语言来鞭策,这会增加自我怀疑和悲观心态,压力增加、动力减少,最后阻碍潜能发挥。与其质问自己“为什么不找些事做”“不怕落后吗”而被迫“走出舒适区”,不如采用正面语言,如“我小时候就喜欢歌舞,何不趁此机会学一样乐器”“工作上我对做表还挺上手的,可以找门网课系统学习一下,获得一门技能”等,出发点是让自己更好,而不是“补救”自己的不堪。
4.直面恐惧,但不能总是恐惧。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接受新事物、新挑战的刺激,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焦虑、紧张甚至恐惧。寻找资源、做好准备、直面恐惧,迈过这道坎会让人前进一步,但是,身体和心理是有极限的,它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恐惧状态下而不崩溃。因此,当你尝试新的挑战时,要时时观察自己的感受。适度的、引起兴奋的压力是好的,能够促进行动;但如果出现长期的(多于两周)慌张、失眠、食欲改变、精神萎靡、注意力下降等,就要警惕走出舒适区的步子是否迈得太大,需要调整目标和节奏。
当有极为强烈的内外部要求和愿望,其实不用别人来催,你也会寻求突破、开发潜能。走出桎梏是由内而外、自身发展的需求,无须强迫。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从事得心应手的工作、有温馨和睦的家庭,平静地在舒适区里“畅游”,本身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