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快乐、自然、旅行和读书,林语堂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30

阅读关于自然、历史或旅行的书籍,丰富知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旅行探索乐趣# #自然观察乐趣#

“人类的生活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哭笑、每隔两星期左右理一次发、植树、浇花、伫望邻人从他的屋顶掉下来等类的平凡事情”。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用这样的字句来描写生活的状态,像是将烦难的事情化成简单的哲学。全书一共有14章,内容涵盖人类、人情、人生、自然、思想、文化、艺术等话题,最终都归入“生活”的主题。每章的篇目数量不同,最少的2节,最多的10节,来自《生活的享受》一章。学会享受生活,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艺术。

1.人类与人生

林语堂在第一章《醒觉》中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一种闲适哲学。在《人生之研究》一节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更富于哲理性而缺少实效性。论据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四千年专讲效率生活的高血压,早就不能继续生存了,因为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由此,他认为中国有一种轻易的近乎愉快的哲学,也就是闲适哲学。

为什么要有一种这样的哲学呢? 因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人们对人生也过于严肃了,以致充满了烦恼和纠纷,所以要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来作为调剂。只有当人类渲染了轻快的精神时,世界才会变得更和平更合理,人类才能更好地居住生活。

在第二章《关于人类的观念》中,林语堂认为,中国人对于人类本身所抱有的态度可以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让我们做合理近情的人”,这是一种中庸之道。不希望太多,也不太少,好像人类是介乎天地之间、介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介乎崇高的思想和卑鄙的情欲之间。具体来说,渴求知识和渴求清水,喜欢一个好的思想和喜爱一盆美味的笋炒肉,吟哦一句美丽的诗词和向慕一个美丽的女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在最后一节《诗意的人生》中,我读出了人生几乎像是一首诗,因为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伸展和腐蚀的内在循环。一个人有童年壮年和老年,一天有上午,中午和下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循着季节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的确是像一首诗那样生活过去的。

2.梦想与幽默

林语堂不仅是文学大师、生活大师,也是幽默大师和金句大师,几乎每一节中都能找出令人忍俊不禁或让人会心一笑的句子。比如关于人类的进步,他以为“今日的人类进步,大抵还需归功于捕捉那些扰乱人类的虱子”,因为他相信假如我们人类祖宗身上没有虱子,那么世界上一定不会有抒情诗之类的东西产生,因为轻拍、抚摸、拥抱这些动作都是因为互相捕捉身上的虱子而偶然发现的,像猴子捉虱为乐这样的动作是精神发展的起点。比如关于梦想,他讲到,我们幼时的那些梦想并不是没有实现性的,因为它们常和我们终身共存着。以自己为例,如果可以成为世界上的任意一个作家,他愿意成为安徒生,因为他觉得像美人鱼那样渴望着长大后到水面上来是人类所能感到的最美妙最深沉的快乐。每个孩子多少都有过梦想,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尽管他们梦想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感觉到的快乐是一样的。我们一生中总想把我们幼时的梦想说出来,但是有时还没有找到我们所要说的话,我们已经死了,但那些梦想是真实的。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让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为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在《论幽默》一节中,林语堂认为简朴是思想深刻的标志和象征,虽然这说起来有点矛盾。在研究学问和写作上,简朴也是最难实现的。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出来的助教,最开始他的讲话常常是深奥难以理解的,而那些资格比较老的教授们,总能把他们的思想用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的字句表达出来,因为简朴必须先消化。从助教到教授,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消化过程。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在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的时候,思想会变得更明确,无关紧要的或虚假的一面将尽被剔去,不再骚扰我们,而滋养着这种思维的简朴性的,在林语堂看来,就是幽默。

从第五章《谁最会享受人生》到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这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很大的比重,读过之后也更令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3.享受人生

在林语堂心中,最会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应该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那么都有谁会享受人生呢?他举出了5个人:庄子、孟子、老子、子思和陶渊明。我们得承认,在生活的追求中,我们已经丧失了一些东西,日常忙碌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我们。而庄子发现了自己,孟子的那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的那种比较圆滑和顺的观念,协调起来成为了一种中庸的哲学。陶渊明则是作者心目中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因为他有着最和谐的性格。

要怎样才能享受人生呢?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能够和平地工作,旷达地忍耐,幸福地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带着面具,有时演戏甚至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以致常常忘记摘下面具离开舞台,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生活可以过。有时我们辛苦地工作,也并不是依照自己的本性,为自己生活,而只是为别人的喝彩和认可而生活。在林语堂眼里,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才是最快乐的,也才是最成功的。

陶渊明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因为他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简朴的乡间诗人,也是一个智慧的快乐的老人。也许有人会觉得陶渊明是逃避主义者,但其实他要逃避的仅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陶渊明并不是完全逃避人生,他是爱好人生的。在他的眼中,他的妻儿是那么的真实,他的花园、那伸到他庭院里的枝丫、他所抚摸的孤松,还有许多事物,都是那么的可爱。他为尘世所生,而又属于尘世,所以他的结论不是逃避人生,而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4.享受快乐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要被问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快乐!”。可当谈论到快乐时,我们总会陷入抽象的议论中,比如说物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该如何界定和区分。其实我们更应该注意事实,把自己分析一遍,看一看我们在什么时候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说快乐时经常从反面来看,没有忧愁、不受欺凌、无病无痛就是快乐的,其实也可以从正面的感觉来说。比如在睡过一晚之后,清晨起身呼吸到新鲜空气,肺部觉得十分宽敞,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的一天有了新的活力。或者在夏日远行口渴喉干时,看见一泓清泉,潺潺的流水声已经让人觉得清凉快乐了,再脱去鞋袜,将双脚浸在凉爽的清水里。再或者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天边涌起了乌云,知道一场7月的骤雨就要在一刻钟内落下来,可是雨天出门没带伞,怕被人家看见难为情,就趁雨还没下的时候先跑出去,等被雨淋得全身湿透时告诉人家“我是中途碰上了下雨”。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真正快乐的时候。如果人们说觉得住在城市里比住在乡下更不快乐,那是因为城市里一律灰色的墙壁太过于单调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感觉都因为麻木而消失了。

金圣叹在《西厢记》的批语中曾经写下了他觉得最快乐的时刻,那是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十天的阴雨连绵中,住在一间庙宇里计算出来的。有一些快乐的时刻沁人心脾,比如说夏天用锋快的刀切绿色的西瓜,然后放在朱红色的盘子里。也有一些快乐的时刻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比如说看到别人的风筝断了。

林语堂在书中引用了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在新生演说中所讲的一句话:“我要你们记住两件事情:读圣经和使大便通畅。”一个人大便通畅,就会觉得快乐,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 事情不过如此而已。 有人可能会说,大便不通畅都是因为工作,工作是不快乐的根源,上面所描述的那些快乐的时刻,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体会。由此作者引出了下一个话题,那就是悠闲的重要。

5.享受悠闲

“人类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 ,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 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

随着文明日益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复杂,随时随地都是各种义务、责任、恐惧、障碍和野心,这些并不是生而有之的,而由人类社会产生的。在林语堂看来,世间只有人类被驯服地关在笼子里,为了食物被这个文明和复杂的社会强迫着去工作。虽然人类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说知识的愉快、谈话的欢乐和幻想的喜悦,可是我们不能忘掉根本的事情,那就是人类的生活太复杂了。只是一个供养自己的问题,已经要去掉我们十分之九以上的力气了。想一想,今年受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破产,许多店铺关门,许多工人失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清代作家舒白香说过,“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如果你租的是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满是东西,一点旋转的余地都没有,你肯定会感到不舒服。而等你的工资涨了,搬到了一间更宽敞的房子里,那里除了放置床桌和煤气炉之外,还有一些可以回旋的余地,毫无疑问会让你觉得舒服很多。同样的道理,只有我们有了闲暇,才会感到生活的乐趣。我们的生活太狭仄了,我们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太少了,所以要努力开拓更多的空地才行。

不过我们说的是有闲,不是有钱。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到悠闲生活的乐趣,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就像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旅行,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的多。就像卢梭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所费是不多的”。

在接下去的章节中,林语堂举了一些他认为生活中一些值得享受的时刻,比如安睡在床上,闲坐在椅中,和好友饮茶、喝酒,品尝食物以及布置房间。很难不认同,蜷腿睡在床上是一个人最大的乐事之一。而说到食物,我们都知道,凡是新鲜的食物都是好吃的。但是对一个不懂买新鲜食物的人或者只是吃吃冷藏食物就觉得很满意的人,对他说什么享受美味都是徒然的。

懂得生活艺术的人,不仅深谙新鲜食物的美味,也能从大自然中获得享受。

6.享受自然

我们的地球实在是一个绝好的星球”,林语堂为此给出了10个理由,包括日夜和朝暮的替换,夏冬季节的交替,安静而壮观的树(夏天可以给我们提供树荫,冬天不会遮蔽掉暖阳),各种不同的花果,晴朗的日子和云雾缭绕的日子彼此交替,地球自带的春雨夏雷秋风冬雪,以及各种美丽的鸟类、珍贵可爱的动物、各种鱼类和各种雄奇的自然景观。每一个理由后面,他都写下了一句话:“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好呢?”如果把大自然看作一张菜单的话,那上面的花色真的是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任何人的胃口。

但如果从大自然回到现实的社会,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太单调了。比如说 房屋都是整齐陈列的,道路也是笔直的,已经很难再看见老屋和花园中的井了。我们住在没有屋顶的房子里,天花板就是屋顶。有时候我不禁怀疑人们想把树也文明起来,道路两旁所种的树,株数间隔是那么的整齐,还要用剪刀修整,让它们显示出我们所认为美丽的形式。一个人看摩天大厦、整齐排列的树和成排流出灯光的窗户越多,就越会自负我们人类文明的能力,而忘却人类本来是何等渺小。

那要怎样回到大自然,或者把大自然引进人类的生活里呢?在林语堂看来,首先要让每个人有很多的空地。如果房屋旁边没有大树,就去种一些易于生长的树。树木和房屋之间的分别,在于房屋是造出来的,而树木是生长出来的。凡是天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总比人力造出来的更好看。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不得不将墙都建成直的,将房屋都造成平的,但树不是这样的。在颜色设计上,我们很少会把房屋漆成绿色的,大自然就敢把树木漆成绿色。更重要的是,人们爱树木,不单是爱树木本身,也连带爱着其他的天然事物,比如说树边的石头、白云、小鸟、昆虫和人。人爱树木之中,连带爱着树上的鸟声。郑板桥在写给他弟弟的信中,有一节就谈到不应该将鸟儿关在笼子里,因为鸟儿都是快乐的,而人通过鸟儿去和大自然融合能得到快乐。

古代文人除了爱养鸟儿,大多也都爱种花。要享受花木带来的乐趣,得在选择上面下一番功夫,要能分出品格的高低,再配以天然的季节和景物。就拿香味来说,有香味很浓的茉莉,有很文静的紫丁香,有很细致的兰花。再拿颜色来说,深浅也不一。有的浓艳如少妇,有的淡雅如少女,有的好像是专供大众欣赏的,有的则幽香自怡,不媚凡俗。不过,奇异美好的花卉有时会像稀有的珍宝一样,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妒忌,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就记载过一件这样的事。

朋友曾经送给沈复一盆荷瓣素心春兰,他视若珍宝,和妻子亲自灌溉,悉心养护,花叶繁茂。可不到两年,有一天这盆春兰突然枯萎死掉了。把它的根起出来看还是洁白如玉的,有的地方才刚刚长出新芽。起初他们不理解,以为是自己无福消受,只是不停地叹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人索要不成,就拿热水去浇了他们的花。从此以后沈复再也没有种过兰花。

沈复在《闲情记趣》一记中还谈到了插花的艺术,插花得当可以使它美如图画。不过要说对于插花这件事研究得最深的,还要是袁宏道。

袁宏道以为,胡乱插花不如没有花。对于浇花,他觉得给不同的花浇水需要不同的人去。他还认为,一个人不论对于什么样的艺术,即使是像下棋这样的,也要把它变成一种爱好,才能够有所成就,对于花的爱好也是如此。世界上语言无趣而面目可憎的人大多是没有爱好的人,听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不论是躺床也好,种树、养花也好,这些都是近的享受。我们还应该往远处走,去旅行。林语堂关于旅行的观点,把我脸都看红了。

7.享受旅行

林语堂提倡真正的旅行。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旅行,先要辨别那些不能算是旅行的虚假旅行,这是从旅行的目的来看的,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求心胸的必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阔心胸。通过旅行来开阔心胸,这种说法即使在现在也很流行,比如说去西藏洗涤心灵。但一个人的心胸能够那么容易就被开阔吗?如果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心胸,那么我们只需要在闲暇的日子里,让自己的心胸放一天假,休息一下就好了。

第二种虚假旅行是为了谈话资料而旅行,以便日后可以夸说,也就是为了谈资。林语堂举了一件他曾经亲历过的事情。杭州虎跑是杭州名泉和名茶的产地,很多游客会拍下自己饮茶时的照片。拿自己在虎跑品茶的照片给朋友看,确实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怕的是人们只重视照片而忘记了茶味。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手机先吃”吗?至于食物是不是真的美味,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展示给别人看的那一面一定要够光鲜。

作者还特别提到一类人,就是那些带相机的人,觉得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已经完全消耗在了拍照片之中,反而无暇去细看各种景物。在他看来,这些照片固然可以供人们在空闲的时候慢慢地欣赏,但是这样的照片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 ,不必费了那么多事特地自己跑去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有一双眼睛盯着我,因为我去一个地方通常都会带相机。其实我倒不是为了所谓的夸说,很大程度上还是觉得如果不留下一些照片,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文物了,或者再也没有机会去到某个地方了。不过我还是被说服了,因为有时我确实也会感到为了拍照而忽视了真正的目的,所以以后如果再去博物馆看展,要么就不带相机,要么拍完照片之后关上相机再重新看一遍。

旅行如果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夸说,那么一个人去的地方越多,他所能夸说的也就越多,这会逼着他不得不在一天中去尽可能多的景点。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手里拿着一张景点图,到了一个地方就划掉一个名字。这种旅行在林语堂看来是愚拙的旅行,并且会产生第三种虚假旅行,也就是在启程之前已经做好了所有游览的攻略,就像上课一样被时间指挥着。

上面这几种旅行,之所以被称为虚假旅行,是因为它们的动机不真。真正的旅行动机,应该是在旅行过程中忘却一切。在熟悉的环境里,一个人会受到各种规则、习惯和责任的束缚,所以旅行的真正理由应该是在于变换你所处的环境,是别人拿你当成一个平常人看待。在林语堂看来,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须要有流浪精神。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旅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旅行。 不是为了看什么名胜,也不是为了看什么人,而只是为了看松鼠、土拨鼠、云和树,或者是为了听见露珠滴在草上的声音。就像金圣叹在他的《西厢记》评语中所说的那样,旅行者必须有的两样东西是“胸中的一副别才,眉下的一副别眼”,也就是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倘若他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跑到山里去,也是白费时间和金钱。而倘若他有这两种能力,即使是坐在家里远眺,或者走到田间去观察一片云,一只狗,一道篱笆、一棵树,也能感受到旅行的快乐。

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要想实现作者所倡导的那种真正的旅行是很难的。但接下来的一种享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稍微努力一下,还是能够触及的,那就是文化的享受,可以来自知识艺术,也可以来自读书写作。

8.享受知识

在读《知识上的鉴别力》一节时,我很自然联想到了最近的大学毕业生偷外卖新闻。“读书人偷能叫偷吗?”这是孔乙己说的。退一万步讲,孔乙己是走投无路,而新闻里的盗窃者是有正当职业的。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偷外卖的,因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首先要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的人。就像书中所说,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必须要能够鉴别善和恶。拥有知识和拥有知识上的鉴别力是两件事,拥有知识并不难,但要分清轻重和是非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回到偷外卖的事情上来,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外卖被偷过一次,便心生报复别人和贪小便宜的心理。我们无法想象他在大学期间,除了那些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学到了些什么。本科毕业拿的学位是学士,可以理解成是学成之士,但我们愿意称呼一个仅仅是读了各种教材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吗?

在林语堂看来,其实世界上没有必修科目,也没有必读的书。如果随机采访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如硕士或者博士,他并不一定知道西班牙的首都叫什么名字,因为这样的知识知道了不见得好处处,不知道未必有害处,况且现在信息搜索这么发达。必修课程的规定,有一定的危险性,在于很多人以为只要读完这个课程,就已经知道了一个学者所应该知道的所有事情。所以很多人离开学校之后就再也不会去想求求知,或者说再读一些书。

9.享受读书

一个人在每天24小时中,如果能有两个小时的功夫可以撇开烦扰,通过读书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自然的幸福是很令人羡慕的。黄庭坚曾经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林语堂看来,这也是读书的目的所在:提高自己的风趣。只有抱着这个目的去读书,才称得上是真正懂得读书。

不要为了使自己心智进步而去读书,因为如果怀着这个念头,那么就会丧失掉读书的乐趣。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会经常对自己说:“我必须读莎士比亚,我必须读索福克勒斯,我必须读......这样我就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了。”如果强迫自己去读那些其实并不感兴趣的书,等读完之后,除了可以说一句“我读过这本书”之外,不见得会有什么真正的收获。所以照黄庭坚的说法,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为了培养面目的可爱和语言的有味。前面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相貌的丑陋,有人长得好看自然有人长得不好看,这里所说的“面目可爱”指的是使人悦目,能让人从他的外貌中感觉到他有着丰富的活泼的思想。至于怎么可以做到语言有味,全在于他的书是怎么个读法。

林语堂以为味道是读书的关键,而这个味道会因人而异,就像食物于人一样。 有的时候某种食物对我来说是美味的,但也许在别人看来是毒药。做老师的绝不能强迫他的学生去读他们不喜欢的书,做父母的也不能强迫孩子去吃他们不喜欢吃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对一种书毫无胃口,那他完全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就像袁宏道所说的那样,“若不惬意,放置之佚他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必须读的书。林语堂用了一段极富文采的话来讲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的智力兴趣如同树木一般地生长,如同河流一般向前溜去。只要有汁液,树木就会生长,只要源泉不断,河水就会湍流。当流水碰到石壁时,它自会转弯;当它流到一片可爱的低谷时,它会暂时停留一下;当它流到一个深的山池时,它会觉得很满足而停在那里;当它流过急湍时,他也会迅速前行。所以,它无需用力,也无需预定目标,必然有一天会流到海中。

虽然说世界上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还是有必须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某一种环境或者某一个时代才能读的书。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可以读一本名著的时候,他即使勉强去读,也不能得其要义。孔子说“五十读易”, 意思就是说四十五岁时不要读易经。另外,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也可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所以时不时地将一本书重读一遍,可以从中得到新的乐趣。

说完正确的读书方法,接着林语堂批评了一种令人痛苦的读书方法,那就是“苦读”。中国传统典故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头悬梁锥刺骨。在作者看来,这类人是已经完全丧失了读书快乐的感觉。我们也都知道,头悬梁锥刺骨的主人公目的是为了考试。当然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勤奋读书,没有一定的压力,有的人在需要读书时就会找很多借口。要么说房间太冷,要么说椅子太硬或者灯光太强。要么说蚊子太多,要么说纸张太差或者说街上太闹。如果你想读,随手拿过一本书就能读;如果你不想读,一年四季总都有不能读书的理由,正所谓“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本好过年。”

读书是输入,文化的享受还应包括输出,也就是写作。

10.享受写作

写作需要技巧吗?当然是要的。作为想成为作家的初学者,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学会各种写作技巧呢?林语堂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觉得,只要是希望成为作家的写作初学者,都应该先把写作的技巧撇开,而在心灵上用功夫,发展出一种真实的文学个性,以此作为他的写作基础。反之,一个初学者如果忽略了文学个性的培植,那么无论他怎么去研究文法和文章,也不能成为作家。

什么是文学个性?我们读名著的时候,会觉得有的作家叙事灵活生动,有的作家细腻有致,有的作家文意畅达,有的作家笔致楚楚动人,而有的作家则味如佳酿。这些就是文学个性,许多作家身上都有特别的品质。当读过很多优秀作品时,我们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道什么是温文,什么是醇熟,什么是雄壮,什么是细腻,不必借助任何指南的帮助,也能知道什么是优美的文学。

关于写作的艺术,林语堂是提倡活泼简易的散文体的,所以《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也是由数十篇实事求是的散文所组成的。对于写作的见底,他写出了一组警句,我选出了几则喜欢的摘抄在下面。

“评论家专从写作技巧上分析文章,这其实等于一个工程师用测量仪丈量泰山的高度和结构。”

“写作技巧之于文学,正如教条之于教派。”

“初学者最好应从读表示反对意见的作品入手。如此,则他绝不致误为骗子所欺蒙。”

“文体是文字、思想和个性的混合物。”

“当一个作家因为憎恶一个人,而拟握笔写一篇极力攻击他的文章,但一方面并没有看到那个人的好处时,这个作家便没有写作这篇攻击文章的资格。”

“文学的美处,不过是达意罢了。”

“凡是在写作中不敢用‘我’字的人绝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结语:

读这本书的过程,既是愉快的,又是煎熬的,原因都是因为内容太丰富。除了上面这些主题外,书里还讲到了个人主义、唯物主义、中国式的家庭理想、宗教的恢复以及思想的艺术等更宏大的话题。书中也有些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比如将“独身主义”看成是文明的畸形产物,还有将握手看成是野蛮的习俗。

你最喜爱的作家是谁?这个问题能答得上来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当你一旦遇到所喜爱的作家时,你的天性一定会立刻让你知道的。所以我用了很长时间读完了这本《生活的艺术》,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这篇阅读笔记,可能会是我最长的一篇了。在边读边写的过程中,我又买了几本林语堂的书。

网址:关于人生、快乐、自然、旅行和读书,林语堂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4817

相关内容

想要生活快乐,不妨读读林语堂
林语堂快乐哲学初探(共6篇)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坛读书会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的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7篇)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与快乐的秘诀
读书与快乐阅读答案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原文和译文(4篇)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
2024年大班语言快乐的旅行教案反思.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