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节日比“洋节”有趣多了,你玩过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42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在派对上假睡?这样他们就可以悄悄地溜出去玩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日常生活笑点#

  多彩贵州有着“百节之乡”的美誉,姊妹节吃姊妹饭,在清水江畔品美馔佳肴;招龙节等来外嫁的苗族“姑妈”精心打扮回娘家,一路都是风景;摔跤节,在内蒙古大草原之外也能看到别样的摔跤比赛;芦笙节,听上一曲苗族青年互通心意的美好音韵;火把节,一起在星空下燃烧火把和热情,体验“彝族年”的风情。这里是贵州,多彩、花样、与众不同,要不要约?

  跳水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四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的传统节日“跳水节”,壮族同胞会在节日里欢聚在三百河河畔,举行“百杯煨酒石”祭祀、跳水选亲、壮歌对唱、划三板船、戏水表演等活动欢庆节日。跳水选亲是节日最为隆重的活动,壮族男女青年通过开展跳水活动,情歌对唱等相互谈情说爱、寻找知音,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在刚边乡已延续数百年之久的传统节日,仅次于壮年,是当地百姓大丰收前的庆祝活动,也是当地男女青年的“情人节”。

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的跳水节,壮族同胞在“百杯煨酒石”喝煨酒、抢亲。(吴德军 摄)

  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流传在黔东南清水江畔的苗族传统节日。根据地区不同,分别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或三月十五日举行。以台江县施洞最富特色,三月十五日清晨,家家户户都备好五彩糯米饭、传统佳肴及芳香四溢的自酿米酒,摆到一处宽敞的院坝里,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第二天,主人和客人便走到野外,江边草地沙滩上,人山人海欢聚一堂,或对歌踩鼓,或观看斗牛、赛马、跳芦笙,青年男女三三两两邀约游玩,谈情说爱。

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苗族妇女身着银饰盛装,在摆拦门酒迎客。(欧阳光林 摄)

  新米节:是梯田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方面是稻谷成熟,意为喜庆丰收,品尝新米;另一方面是用鸡、鸭、鱼等祭祀祖先,意为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邀请祖先前来“过节”,分享粮食喜获丰收的愉悦心情。从早“闹”到晚,组织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展示出新时代苗族群众的精气神,不但让苗族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同时促进了当地民族团结,丰富了苗族群众文化生活。

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当地苗族同胞在梯田里吹奏芦笙。 (吴德军 摄)

  招龙节:苗族招龙节是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时隔13年过一次。3月14日,即农历二月十四开始,当天凌晨,招龙头(鼓藏头)组织12位德高望重的男性中老年人分别到寨上山坡顶、河边(水塘)招引龙神进寨,接着全寨杀一头大肥猪举行“招龙”仪式,并把猪肉分给各家各户。节日期间会举办铜鼓芦笙盛会,“牛王”、“鸟王”争霸赛、苗族飞歌、情歌对唱、拔河、赛跑、篮球等多项活动,整个活动为期15天,最后一天还举行未婚男女青年“讨花带”的公开求爱活动。最后,举行“送鼓”仪式,把铜鼓藏起来,到下一届招龙节第一年(即:辰龙年)时,再去“请鼓”。

剑河县革东镇宝贡屯村,外嫁的苗族“姑妈”挑着各种礼品回娘家过“招龙节”。(方鹏 摄)

  摔跤节:摔跤节是贵州省黎平县坑洞、四寨一带侗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每年两次:一次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举行;另一次是三月十五日,在四寨举行。节日源于对祖先的一位打虎英雄的纪念,传说已有千年的历史。

侗族同胞在黎平县双江镇坑洞村的稻田里参加摔跤比赛。(杨代富 摄)

  爬坡节:是贵州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苗语称“纪波”。甲劳村的“爬坡节”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举行,当地苗族同胞以跳铜鼓舞、跳芦笙舞、唱山歌等传统活动方式,欢度节日,迎接丰收。

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群众在丹寨县兴仁镇甲劳村跳铜鼓舞。(杨武魁 摄)

  闹鱼节:是流传在贵州省从江县斗里乡、西山镇、雍里乡及广西融水县红水乡等一带的民俗,从明朝万历年间创办流传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是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节日,有预祝丰收之意。

苗族群众在闹鱼节里抢鱼。 (梁光源 摄)

  芦笙节:当地苗语叫“怒噶”、也叫“丢噶”和“卓嘎”,简称“嘎”,是从江县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青年互诉衷情、沟通心灵的浪漫节日,有庆祝丰收、喜迎新年之意。

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芦笙节,芦笙堂现场。(吴德军 摄)

  鼓社节: “鼓社节”又称“祭土地神”,是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苗族人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傩师祭拜土地庙,祈求风调雨顺等。

鼓社节。( 龙元彬 摄)

  火把节:7月20日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上万名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欢聚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进行火把狂欢、歌舞表演,还开展了民族服装秀、铃铛舞、打毛蛋、打鸡毛毽、荡秋千、荡磨儿秋、摔跤、斗羊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庆祝节日。彝族火把节重要性等同于“彝族年”,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

水城县彝族火把节。 (何育勇 摄)

  牯臧节:吃牯藏是苗族对祖先崇拜意识的具体体现,老人死后,其灵魂向子孙索要牛。过节时间一般是七年、十三年或二十五年举行一次。人们在举行节庆之前的五六年或二三年就开始准备猪、鸡禽和储存柴、粮、油、盐等。最重要的是准备牛,特别是上等好和好斗的牛。吃牯藏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规模宏大。自古有“不惜粮粟几百石,不惜牛畜几百头,只求我祖来保佑”的说法。

剑河县,人们在牯臧节观赏斗牛。(刘俊云 摄)

网址:这些节日比“洋节”有趣多了,你玩过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4851

相关内容

春节过后,你家里是否多了这些“吃灰”家电?
周末不宅家!亲子活动乐趣多,这些好玩的活动,你都带娃去过了吗?
国庆后,别忘了这些节日的乐趣!
长途旅行怎么玩?这些小技巧让你的旅行更加有趣
上班太无趣了?这些有趣办公好物一定不能错过
4月有什么节日?
如何有效消磨时间?这些乐趣让你轻松过日子!
除了春节,咱还有23个传统节日!吃啥?玩啥?都有什么讲究?一份清单送给你!
“绿色佳节,我们来DIY!尝试这些有趣的节日绿雕制作”
这些传统节日美食你吃了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