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笔记】

发布时间:2025-04-29 20:58

用笔记记录思考,让知识沉淀——反思与成长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读书笔记感悟#

大自然的更迭交替就是轮回,谁也不是真的死了。在一片土地上有先锋植被开荒,之后会被顶级物种替代。所有生物只是地球的租客,时间有长有短。圣甲虫每天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滚着粪球,不知是谁赋予的程式,人类也只是被植入了程式而已,并不高级多少。我们要做的只是循着一个适合我们起居舒适的氛围活着,别管有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整个宇宙机制中的一粒尘埃,演变的各种,看到的各种,只是化学变化,量变到质变,我们只是巨人国里岩石上的苔藓,或是比苔藓再细微的微生物。我们全人类可能担负着一种衍化的使命,结束了我们就不存在了,就像先锋植被一样。我们其实还是有意义的,不是吗?

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 [美]洛格斯登 —

译者序 向大自然学习生命的智慧

“园丁和农夫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死亡。每天,我们都在帮助动植物生命的诞生,又在帮助它们结束生命。我们对食物链上的事儿习以为常。在这场由所有生物组成的盛宴里,每一位‘食客’的座次我们都了然于心;我们知道它们吃谁,也知道谁吃它们。我们懂得,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016-6-12 18:29

在吉恩看来,“执拗的农夫就是那些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又指望能在家干点农活享受日子的人,这样他们既能吃上好东西,还能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农场也不需要做啥,他们就坐在餐桌边或者靠在吊床里看动物们吃草就行啦”。
2016-6-12 18:30

一方面,他觉得大自然比我们想象的坚韧。他虽感慨大自然千回百转的无常变迁,却更惊叹于大自然运筹帷幄的随机应变。他说,面对变化甚至逆境的时候,我们得像大自然一样,气定神闲,能容大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要学会积极地看待、接受和应对眼前的一切。就像蜜蜂、橡树、白蜡和榆树,它们总有办法挺过难关、延续子嗣。
2016-6-12 18:32

另一方面,他呼吁我们更加细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田园生活虽然好,任意妄为不可行。欧洲防风就在教我们怎样为人处世,修行养生;繁缕和猪草则甘愿充当反面教材,警示我们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都必然招惹祸害,自食恶果。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能光说不练,还得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羊群不想过河就不能硬逼,草坪不需要修剪就不要自找没趣,偷懒有时没坏处,省心省力又省钱,倒行逆施
没准反而带来生命危险。劳动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即便是干农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巧借力才能事半功倍;也不必刻意拒绝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帮助,它们也许会成为我们长寿的功臣。
2016-6-12 18:34

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本身,而是由于对无常缺乏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对死亡亦复如是。
2016-6-12 18:35

科学和宗教都没有解除他的困惑,这两者为追求“不死”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丝毫没能缓解他的忧虑。受到大自然启发,执拗的他又一次特立独行,摒弃好大喜功的科学,背离爱慕虚荣的宗教,从道家“物质永恒”的观点出发,找到了能让他安心直面死亡的答案:万物都能在食物链上得到永生,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转变的开始。
2016-6-12 18:38

我们也许应该感谢无常,正因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即使面对死亡,也还有希望。
2016-6-12 18:39

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

我怀疑那些相信科学的人比相信上帝主宰一切的人还要好骗。也许最容易上当受骗的,是那些既相信科学又相信上帝的人。
2016-6-14 19:37

我的困惑最终被解开了,不过,我用的几乎是宗教与科学都弃之不用的办法。或许,能够永恒的是“物质”,或者是“物质世界”,再或者是任何你称之为“它”的事物。“它”没有开端,也不会结束。
2016-6-14 19:40

历经恐惧、愤怒、麻木之后,我才平心静气地意识到,沉溺于思考死亡无异于计算暗能量或是考虑沃泊尔溪谷何时会再清理成牧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2016-6-14 19:41

我的花园是整个地球花园的一部分,所以它是永恒的;我是地球花园的一部分,所以我也是永恒的一分子。这才是我心目中永恒天堂的模样。
2016-6-14 19:42

第二章 神奇的花园疗法

在两次化疗的间歇,我精力还行,就坐在椅子上用手和锄头除草。逼着我和周围的生命形成了一种分外亲密的关系。
2016-6-14 19:47

期与树莓那样亲密接触,我对周围的植物也变敏感了,它们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但我以前却多半对它们视而不见。
2016-6-14 19:47

想让某个地方多长出些树来,只需就地铺上一英尺厚的树叶护根,然后就不用管啦。相信我,只要那附近有树,新树一定会不请自来。
2016-6-14 19:50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2016-6-14 19:52

对坏消息不用反应过激,哪怕是癌症。
2016-6-14 19:55

我发现,某些种类的昆虫,同类里雌性和雄性的食物就大相径庭。就拿蚊子来说,雌性吸血,雄性则吸食花蜜。
2016-6-14 20:00

写作的秘诀在于把万事万物都当成戏剧,无论它们多么寻常普通,多么平淡无奇。
2016-6-14 20:03

第四章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

他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却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2016-6-14 20:16

第五章 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

先锋物种
【解释】先锋物种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得是一个生态群落的演替早期阶段或演替中期阶段的物种。去除早期演替过程,直接把演替成的物种称为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在生态恢复中被使用,对于一个受到破坏、丧失原有动植物群落的环境,先锋物种即在破坏后较早出现且相对容易生存。
先锋物种并不专指某一种生物,对于不同的生态群落,先锋物种往往不同且有多种。用先锋物种搭建生态群落的方法称为物种框架方法。对于一个待恢复的生态群落,通常采用喜光的、易于传播的草本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它们在演替的早期出现,可以改变地区土质,招引动物,为其他植物、动物的恢复创造条件,这个阶段被称作先锋阶段,次生植被出现后,逐步进入群落的演替阶段或发育阶段,最终形成的稳定系统到达演替顶级。
2016-6-18 9:15

墓碑和它的传说不过是在发挥墓地应有的作用;它们使生者因为逝者而相聚,有关逝者的记忆也因为这样的相聚而常聚常新,成为一种永垂不朽的回忆。
成就不朽还有一个更切实际的办法,那就是为死去的人塑造雕像。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
2016-6-16 9:11

辛西娅.比尔还正在写一本书,她希望将来出版的时候,书名能叫“做一棵树”(Be a Tree)。她在书里阐释了将简易自然的安葬理念融入现代社会时会涉及的种种细节与挑战。
【我说】来生做一棵树的想法应该能实现吧?把自己的尸体直接埋入土地,然后不知道哪里来的种子,也许是小鸟携来的,我的尸体就变成养分,成为这颗种子的养分。就怕会以土地侵占为名把我的尸体直接与火进行能量转化。
2016-6-16 9:20

怀着最崇高的敬意安葬逝者,但我们用最简易的方式将他们安葬,这样能让他们快速分解。火化遗体得到的骨灰可以撒在地上,也可以浅埋于地下,反正都能给土壤增肥。
如果真有一只双领鸻在你母亲的坟头上筑巢,我说,让她以这种方式不朽,难道不是好上百千万倍吗?
2016-6-16 9:27

第七章 猫咪乔吉

未来某一天,我也会死,而他的孩子们还活着。到那时,他就能体会我现在的感受:母亲走了,但我还有杰瑞,而母亲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我说】这大概就是家长们殷切期望下一代快点成家最深层次的意识吧!

2016-6-16 18:57

第八章 “不死”课堂Ⅰ:繁缕篇

顶极植被
【解释】顶极植被是指达到顶极的稳定植物群落。
2016-6-18 9:13

循环放牧
【解释】轮牧是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是经济有效利用草地的一种放牧方式,是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两块以上放牧地或将大片草地划分成若干小区,按一定顺序定期轮流放牧和休闲。轮牧周期=小区放牧天数×小区数。轮牧周期长短取决于牧草再生速度,一般再生草高达8厘米-15厘米可再次放牧,需25天-40天。
2016-6-20 19:08

也许,从每年都翻耕的地里长出来的食物,每样都是现实世界的花园禁果。也许,繁缕就是想告诉我们,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便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
2016-6-20 19:15

第九章 “不死”课堂Ⅱ:猪草篇

大规模产业化的单一种植根本就不符合自然规律。
【我说】就算野苋,灰草之类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在单一生长环境里也会变得病殃殃了。
2016-6-20 19:53

第十章 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为我很清楚,话一出口我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文化是一个大蚕茧,我们所有人都是从这个茧里飞出来的。现在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个茧,假设我们自幼便相信,我们是永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食物链上流转,也终归回到食物链,这一切美好得令人欣慰。比起与不可思议的神灵在一起共享永生,这更令人感到满足。
2016-6-23 19:02

我们换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假如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人们天生的癖性不会被当成罪恶或者卑鄙下流的玩意儿,蚯蚓也极不卑贱
【我说】不轻视每个生命,才能走不一样的视角。
2016-6-23 19:07

第十一章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根本不需要养老院。
2016-6-23 19:21

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那股子韧劲儿

新久保田是一位专门研究水母的科学家,我很喜欢文章里他的那句话:“聪明的人类完全有能力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死。问题是,我们不配。”
2016-6-24 8:49

人口日益增长的人口与不断发展的商品农业都在极力破坏身边的自然环境,可它恢复起来却比预料的快得多。新久保田是一位专门研究水母的科学家,发现有一种水母是近乎永生的。他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聪明的人类完全有能力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死。问题是,我们不配。”
【我说】大自然的更迭交替是人类想负起的责任,可事实上我们不配。在一片土地上有先锋植被开荒,之后会被顶级物种替代。所有生物只是地球的租客,时间有长有短。圣甲虫每天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滚粪球,不知是谁赋予的程式,人类也只是被植入了类似的程式而已,并不高级多少。高级程式有可能具备自进化功能,但若不符合整个系统也随时可以崩坏。
2016-6-24 9:28

人类看到的永远是会循环的周期,因为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总会考虑“始”与“终”、“因”与“果”,我们会考虑时间的流逝。森林不同;它的每次行动只落在永远的当下。死亡不是终点,也不是尽头,而是另一种开始。树木们不是在早已注定的周期里循环生灭,而是穿行在一个又一个偶发的零星片段里,永无止境。我绞尽脑汁想找合适的词语描绘真实的永恒,可我找不到。正如埃里克·托恩斯迈耶在《天堂般的沃土》中所写的那样:“(演替)没有开始、中期和结束的区分,也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作‘高潮’的点。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它的情状千姿百态,它的结果也难以准确预料。但是可以肯定,它的发生,只因某一‘块’指定的土地受到了干扰。”
2016-6-24 9:39

橡树就深谙生存之道。
白橡子的坚韧特别使人震惊。
我的牧场还告诉我,其实人类不用像现在这样每年都耕地,还有更好的办法可以用来追求“不死”。如果生命真的可以永恒,我们需要更好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它会保证向我们源源不断地供应食物,旱年也不例外。
【我说】我们担心自然界过了头。
2016-6-29 18:44

第十三章 欧洲防风的长生秘诀

“二月霜冻一来会带走所有的苦味。
因为淀粉经过低温能变成糖分。
2016-6-29 18:58

你这棵植物要是太招人喜欢,捣鼓基因的那些人就会用生物工程把你弄得面目全非,人们就再也想不起你是谁。
【我说】所以太招摇不是好事,这是自然界的例子。
2016-6-29 19:02

第十四章 杀猪日

熟化
【解释】是说肉的脱酸。刚屠宰的肉经过这个过程才好吃。这个过程用低温通风的方法将刚屠宰的有水分且柔软的肉,先脱水风化,这时肉会变粗糙,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到柔软的状态,这时持水性会恢复,也会有些风味。
2016-6-29 19:19

第十五章 秃鹫的诱惑

不忍心让逝者的遗体被秃鹫和蛆虫啃噬,我们只好将他们埋葬,可是,埋葬也不能阻止他们被蠕虫和微生物啃噬。为此,我们又做出精巧繁复的棺材、墓穴、陵墓,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徒劳。我们的身体终究得自然腐烂,利益他物。我又自问:我能把爱妻的遗体曝尸牧场喂秃鹫吗?自然法则,甚至科学逻辑都说,那样做没什么不妥。但在这件事上,什么逻辑法则都不能动摇我。我就是办不到。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就明白了为何我宣扬的那种完全自然的“生”与“死”永远都不可能彻底地实现。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人类的思想永远都不会彻底屈服。
2016-6-30 9:08

第十六章 去它的“利滚利” ——我们近乎不朽的发明

利息能没完没了地变钱这回事,根本就是个人造赝品,它是食物链的大敌;食物链才是永恒的正主,天然轮转不休。
2016-6-30 9:10

《圣经》和那些智慧哲人总算说对了一次:利息是我们社会问题的根源。
2016-6-30 9:27

第十七章 在人类中求生存

总有些人特心疼环境。只要人类的活动看上去(或者确实)对大自然造成了破坏(并且最终危及人类),他们就感到绝望。从探寻永生意义的角度上说,我认为,我们经常杞人忧天;我们的眼光应该更长远,看看有多少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最自私、最不计后果的活动,在耐心的大自然面前怎么就慢慢黯然,怎么就慢慢失色。
2016-6-30 18:35

大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韧。
2016-6-30 18:37

数千英亩的地就要单种玉米和大豆了,随之土壤要退化,土地所有权越来越集中。大自然却保持缄默,耐心地向我们展示着它的随机应变、它的忍耐包容,还有它的运筹帷幄、攻无不克。
2016-6-30 18:37

就算你把地撂在那儿什么也不干,大自然也会根据气候因地制宜,把它调成林地、草原,或者荒漠。世上就没有闲置的土地,也没有废弃的农场,大自然总有办法赋予它们生命。你会看到一场非常有趣的现场直播,主题便是大自然的适应演变,直播内容年年月月都不同呢。
2016-6-30 18:40

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艘迎着大自然挺进的无畏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其实却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瑕疵裂缝,找到了与环境友好共处的位置;如果,你开始为你的发现感到快乐,你会发觉,你也获
2016-6-30 18:41

得了些许大自然在面对逆境时的忍耐与平静。
2016-6-30 18:41

第十八章 再干久一点儿

想在劳动一线生存,高明的农夫或园丁必须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有时,“职业道德”这个词本身就自相矛盾。也许,能让本来只长一根草的地方长出两根来是挺崇高的,但有时候,长一根草就够了。
2016-6-30 18:46

保持耐心常常是长生秘诀的一个关键
2016-6-30 18:46

农耕与园艺事业半途而废,多半因为当事人热情有余而体力不足。
2016-6-30 18:51
体力与年纪,此消彼长,我们这些老不死的又还想干活儿,只要杠杆用得妙,就能给肌肉补充力量。
2016-6-30 19:13

第二十一章 又一春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2016-7-1 9:06

实生树
【解释】
实生树就是通过种子(有性)繁殖长成的树,而有很多植物是通过嫁接和扦插那样的无性繁殖手段长成的。
实生树得特点是抗性强,生长旺盛,但是缺点是种质容易退化,而嫁接、扦插树木能够很好保留品种优良特性,果树通常都是在实生树上嫁接优良品种的枝条来实现改良的。
2016-7-1 9:41

来自 百度阅读 Android

网址: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笔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5288

相关内容

【扈志东】哲学与生活: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读解
学习笔记(1)——生活的哲学。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苏轼诗词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研究
关于自然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在哲学沉思中安顿我们的人生
哲学家:对生活的沉思
谈谈科技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赠书】《生活与忆念》:每一个爱思者,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哲学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