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生存警示:中暑无小事

发布时间:2024-11-16 22:45

识别中暑热射病:高温环境下突然昏倒,皮肤湿冷无汗,快速降温 #生活常识# #应急生存技巧# #突发疾病自我诊断#

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医学科 张锐 主任医师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卫生院 王意敏 副主任护师  通讯员: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胡颖仪

夏季,北半球的许多地区进入了“烧烤模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公共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温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是直接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中暑的成因、症状、预防与急救措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中暑的成因

中暑,简单来说,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散热机制失衡,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状。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高、湿度高、风速低时,体内产热增加,汗液蒸发效率降低,散热能力受限,进而导致体温上升。此外,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由于自身调节能力较弱或暴露风险较高,更易成为中暑的高危群体。

中暑几个阶段的症状

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

轻症中暑:上述症状加剧,伴有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重症中暑:可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热射病:作为中暑的最严重形式,其特征是体温急剧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有多器官功能损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热射病的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中暑后的正确处理:紧急应对

迅速移至阴凉处:发现中暑迹象,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

物理降温:使用冷水擦拭全身,尤其是颈部、腋下和大腿内侧等全身表浅的大血管部位,可使用风扇加速散热。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意识清醒者可适量给予清水或电解质饮料,切忌过量饮水。

紧急就医:对于严重中暑或疑似热射病患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治疗。

预防中暑的黄金法则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日间最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

合理补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这些会促进体液流失。

穿着透气:选择宽松、浅色、吸汗快干的衣物,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使用防晒霜保护皮肤。

调节室内温度:利用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凉爽,尽量在阴凉处休息。

劳动保护:户外劳动者应采取轮换作业制度,佩戴防护装备,定时休息并补充水分。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疾病患者更易中暑,需特别注意防护。

小贴士:哪些消暑误区需要规避?

误区一:消暑主要靠空调

天气一热,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事实上,长期在空调带来的恒温下生活,身体的温度调节能力、免疫力都会降低,一旦处于高温环境中,反而更容易中暑。

正确做法:室内外温度差以不高于10℃为宜。在进入室内后10分钟再开启空调,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

误区二:午睡贪凉睡地上

夏天,有人喜欢在地板上睡午觉。虽然感觉凉爽,但坚硬的地面不仅透气性差,而且聚湿性强,容易受寒、受潮。

正确做法:选择凉席加上舒适的卧具,配合室内流动的空气,风扇不要对着人直接吹。

误区三:穿得少动得少 “稳稳”度夏

夏天,不少人喜欢穿得少,同时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其实,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正确做法: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网址:高温下的生存警示:中暑无小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296

相关内容

夏季防暑的温馨提示语(精选220句)
小区暑假安全温馨提示
小区养宠物温馨提示物业温馨提示
夏季高温,防中暑小贴士来了
高温季来临,省安委办发出安全提示!
物业温馨提示:高空抛物=刑事犯罪
夏季旅途高温防暑小贴士
温馨提示丨夏季出游安全小贴士
处暑节气养生:生活起居5大温馨提醒
小区高楼外墙瓷砖脱落砸中多辆车 若未警示物业应承担责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