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沪新民晚报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4-11-06 10:03

第一个报道徐虎的记者

图片说明:孙洪康(右)与徐虎在交谈 

 

图片说明:徐虎自制的“特约服务箱”就挂在孙洪康家附近 

图片说明:关于徐虎的第一篇通讯报道,发表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新民晚报第四版上

徐虎,一位普通的工人,一个闪光的名字。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的? 第一个报道徐虎的记者

  编者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新民晚报作为一份有着82年悠久历史的报纸,始终坚持把“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自己的办报宗旨,也是对从业人员在作风和文风上的基本要求。明年一月,新民晚报将迎来复刊30周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新民晚报复刊30周年·致敬老记者”系列报道,聚焦晚报复刊初期成长起来的老记者、名记者,听他们讲述一批深受读者喜爱、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的产生经过,寻找他们身上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踏实深入、善于思考的闪光点,以此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激励新民晚报全体成员把报纸越办越好。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全国性群众推荐、评选中,经过近一亿人参与投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走上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头条,与雷锋、黄继光、钱学森、王进喜等并列,成为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

  他不但感动了中国,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欧洲、日本、美国的许多媒体争相派记者采访他,一家德国电视台千里迢迢派来一个摄制组,跟踪他拍摄采访了两整天。日本《读卖新闻》对他的事迹作了长篇报道。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一家媒体的记者故意引出敏感的政治话题,指名要徐虎回答。

  一个多年想问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见到徐虎,有个问题一直想问问他,但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问题是: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被称为上海“下只角”的普陀区工人住宅区,这里比较偏僻,原来属城乡结合部,工厂、农田交叉,徐虎家原来就是菜农。1967年徐虎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一年到头挑水、施肥、种菜,直到1975年,城市发展,农田被征用,他成了一位房管所的水电工。这样的征地农民工、打工族,在中国城乡数以亿计,处在这样岗位上的徐虎,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呢?

  前不久在上海市报业协会组织的一次活动上,我再次遇到徐虎,交谈中得知他已于去年底退休,虽然还常常参与些公益性活动,但不像过去那样忙了。我便抓紧时间向他提出了这个多年来想问的问题。

  徐虎回答得直截了当:一靠党的教育,二靠组织培养,三靠媒体宣传。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自然对第三条更感兴趣,便问他:“是哪位记者最早采访你并报道了你的事迹?”徐虎回答说:“孙洪康。”

  说起孙洪康,可是上海新闻界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很多人都熟悉他。1968年,在上山下乡浪潮中,正在上高中的他被分配到崇明红星农场,两年后应征入伍,当上了交警义务兵,“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1980年在浙江日报实习期间,他深入桐庐山区十天,和当地农民、农村干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走村串户,深入采访,写了一篇8000字的通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王关金》,省委副书记薛驹到报社视察,一口气看完,高兴地说:你们发掘了一个好典型,发一版头条,配评论员文章。浙江省委还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通知,号召向王关金学习。孙洪康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新民晚报当记者,2月2日报到,2月3日就发表了一起交通事故的报道。后来,有人问孙洪康,刚到报社上班,许多人连报社的大门朝南朝北还没摸清呢,你怎么已经发报道了?孙洪康说,他在当交通警义务兵期间,就非常关心城市交通、市民生活情况,工作后,骑自行车上下班,不论春夏秋冬,白天晚上,都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周围的一切,保持新闻敏感,捕捉新闻线索。多年来,他的许多新闻作品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他因此被同行称为“全天候记者”。

  孙洪康父母、哥哥、嫂嫂都是工人,自幼住在普陀区工人住宅区,下过乡,当过兵,上过大学,对工、农、兵、学的生活都有亲身体验,对记者的岗位分外珍惜,有时一天要发四五篇报道,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有一年到北京参加党代会报道,两星期发回40多篇稿件。采访上海公安局侦破持枪大劫案,三天没顾上洗脸,七天没顾上洗脚,写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稿。当然,孙洪康的报道并非都是急就章,为了写作《事业·爱情·家庭——著名科学家谢希德和曹天钦的故事》,他先后采访了一年时间,发表后荣获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特等奖和上海新闻奖一等奖。新民晚报领导慧眼识珠,1984年一月破格提拔工作刚两年的孙洪康担任报社编委、政法教卫部主任。1988年,在全市第一次群众和专家结合的评选中,他被评为上海十佳记者之一,名列榜首;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1年又荣获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一条“拉家常”得来的线索

  有点巧合的是,孙洪康的家就住在徐虎家的隔壁弄堂里,从孙家的窗口能看到徐家的窗口。当然,他们本来并不认识。但多年工作的经历和记者的职业习惯让他养成了“关注民生”的情结,在民政部门、交通部门交了很多朋友,没事也登“三宝殿”,经常去串串门,拉拉家常。就这样,他有一天来到普陀区中山房管所,与徐裕鑫所长拉家常,说着说着,徐所长手掌朝膝盖一拍,说:“洪康,我们有个青年工人徐虎,居民反映很好,你可以去采访一下。”

  就这样,孙洪康找到了徐虎。据徐虎介绍,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家中洗衣机、电视机、空调、音响、抽水马桶大量增加,原来的供电线路、自来水设施不能适应,居民家中经常出现断电、断水、马桶堵塞等事故,白天还好办,房管所有人值班,招呼一声就去修,一到晚间,万一停水停电,居民不能烧饭、洗衣,学生不能做作业,全家不能看电视,只能干瞪眼。徐虎身为水电修理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他走过派出所,看到门口挂着的警民联系箱,顿时受到启发,便回家仿照做了三个木箱,分别挂在自己分管的三个街道的路口,上面写两行字:“提供优质服务便民利民,公房夜间水电维修”,中间一行大字:“特约服务箱”,下面再用小字注明:“凡属本地段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七点。中山房管所徐虎”。打那以后,每天晚上七点,下班以后的徐虎骑着他那辆锈迹斑斑的凤凰牌“老坦克”,带着工具箱,依次打开三个服务箱,根据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服务。这样做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徐虎身上却常常因溅上粪水腥臭难闻。一圈转下来,肚皮也早饿得咕咕叫。居民的表扬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徐虎说: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孙洪康和徐虎成了好朋友,他随徐虎一起去服务点开箱,看徐虎上门为居民服务,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写了一篇通讯《全天候的房修工——记市劳模、中山房管所水电工徐虎的事迹》,发表在1986年12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这就是关于徐虎的第一篇通讯报道。

  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新民晚报100多万份的发行量固然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徐虎的服务精神、服务模式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了市民的迫切需要。其他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海的、外地的、境内的、境外的,纷至沓来,对徐虎深入采访,连续报道,盛久不衰。徐虎业余时间为居民上门服务十三年,这样的报道也持续了十三年。徐虎的事迹传遍了上海,感动了中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区委、普陀区房管局、中山房管所以及后来的普陀区西部集团领导,关心徐虎、培养徐虎,组建了“徐虎青年服务队”,让徐虎带了几十个徒弟,把徐虎的精神发扬光大。

  名气大了,徐虎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便利用业余时间到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深造,1999年拿到了大专文凭,这使徐虎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先后写了20多篇探讨物业管理的论文和体会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支部生活》、《上海房地》、《城市开发》、《中国建设报》等报刊,其中《论物业管理进入大盘时代》获得业内外高度评价。

  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

  还值得一提的是,孙洪康后来担任了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没有时间到第一线采访了,就把采访徐虎的任务交给了青年记者杨俊,进行传帮带,后来,许多重点报道任务都是杨俊完成的。

  2006年,孙洪康调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他心中惦记着徐虎,又把解放日报经济部记者张奕找来,把报社采访报道徐虎的任务交给了她。像新民晚报的杨俊一样,张奕也把任务完成得很好。

  去年年底,徐虎年满六十岁,办了退休手续,让他高兴的是,他带的徒弟中,已有一人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劳模,六人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在这之前不久,孙洪康走上了上海市报业协会会长的新岗位,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年轻一代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面向群众,贴近生活,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已经接过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肩上的担子。

  徐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记者采访他常常问了半天他才回答一两句话。也许是因为这一点,在党的十五大期间一次大型新闻发布会上,一位美国记者多次举手要求提问,向徐虎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六四’事件的参加者要求你上门服务,你会去吗?”会场上几百双眼睛转向了徐虎,徐虎从容地回答说:“关于‘六四’事件,我们党和政府已有结论,我在这里不重复了。只要是在我管理养护地段里的居民家中水电设施需要修理,我都会上门为他们服务。至于居民在家里讨论什么问题,他们不邀请我,我是不会参与的。”那位能言善辩的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

  徐虎和孙洪康在一起却是无话不谈,从工作到生活,从带徒弟到教育子女。多年来,孙洪康每年为徐虎订一份新民晚报,每天看报也成了徐虎下班后必做的功课。徐虎上门为居民服务,从不喝一杯水,从不抽一支烟,可在最近一次老朋友的聚会上,孙洪康问徐虎,要不要来瓶红酒?徐虎说:“不要。要来就来白的。”孙洪康开了一瓶白酒,徐虎端起酒杯,和在座的每个人干杯,人们发现,徐虎原来是一个很豪爽的人。

  徐虎和孙洪康在一起还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看到年轻的水电工和年轻的记者成长起来,他们都深感欣慰。(来源:上海文明网)

 

网址:“走转改”:沪新民晚报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652

相关内容

家务时间少了,健身时间多了……调查公报折射我国民生新变化
低空经济蓄势起飞 热门新赛道九成是民企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折射我国民生新变化
拿起帆布环保袋感受老百姓的“减塑哲学”
“小修小补”便利百姓生活
人民爱健身发布《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四大科学理念
人民日报
北师大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航新征程”主题宣讲
绿色彰显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