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遇上“主题”

发布时间:2024-11-17 03:58

主动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勇于担当 #生活技巧# #职场生存技巧# #职场升职策略#

接连晒了一个月阅读的照片或视频后,这个月,郭羽明的微信朋友圈画风变了,他又开始晒运动了。郭羽明直言,自己在实践“主题月生活法”。

他口中的“主题月生活法”是从去年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兴起的,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践。“主题月生活法”具体指什么?是否真有效果?本期《悦读周刊》采访了几位尝试过的年轻人,听他们聊聊相关经历。

「 1 」

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上个月月底,小红书一条“主题月生活法”笔记火了,收获4.2万次点赞;几乎同一时间,B站上一条相同主题的视频播放量达到了111.2万次。郭羽明留意到这信息,心里小小嘚瑟:自己还挺新潮的,早就过上了这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何谓“主题月生活法”?按网友们的实践总结,就是每月给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个主题,既可以尝试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一件事。在这一个月里,所有业余时间都得优先投入选定的主题活动中。

确实,在它火起来之前,郭羽明就接触到这一生活方式了,且深受鼓舞。1991年出生的他,在迈入30岁大关后,时常感到焦虑。“都说三十而立,但我好像还立不起来。除此之外,面对新事物时,我愈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的他每天跟数字、代码打交道,下班后只想“放空”。到家,鞋子一脱,沙发一躺,他就开始刷手机、看短视频。“时间如流水,悄无声息地在指尖滑过,却没收获任何东西。”直到有次刷到短视频在介绍“主题月生活法”,郭羽明深受触动。

郭羽明的父亲爱喝茶,每天都要冲两泡不同风味的茶叶,闻着茶香,他将“喝茶”定成了自己首个主题月的主题。往后一个月,他一有空就拉着父亲聊茶叶、茶具、茶文化等。“感觉还挺棒的,不仅收获了新知识,还拉近了与我爸的距离。”

第二个月,郭羽明又将主题定为“烹饪”,至少每两天得跟着父亲学做一道菜。走进厨房后,他发现这里也藏着生活智慧:锅碗瓢盆的摆放,考验收纳能力;菜上锅后,抓紧收拾杂乱的灶台,这考验统筹能力。

「 2 」

完成,本身就是目标

两个月下来,郭羽明发现生活充实了许多。此刻,他又开始琢磨下个月的主题了。

确定每个月的主题是该生活方式成功的前提。按照社交媒体上最先流行起来的,主题大多是尝试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譬如“家居整理”“学一门外语”“看哲学书”等。不过,现在年轻人们又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主题扩大了,成了“想去做或是应该坚持却没有坚持的事”。

金若萱就从两个细小的点切入,将其中一个月设置为“喝水月”,每天记录自己的喝水量,进而督促自己多喝水。“工作忙起来,经常忘记喝水,这样不好。所以试试这个方法。”

今年3月,她定为“消费计划月”;4月,定为“减少消费月”。金若萱坦言,自己几乎每个月的开销都在万元以上,这让她非常好奇钱都去哪了。“前一个月,在不改变消费的情况下,记录每一笔消费流向,哪怕是一元、两元的支出。”金若萱娓娓道来,详细分析3月的账单后,再减少支出。

当然,实行过程中或许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金若萱明白这点,也没打算让自己过得像苦行僧一般。“以百分百完成为目标好了,尽力而为。”金若萱很坦然。

相比改变当下的生活习惯,又或是逆天改命,从事文职工作的林巧更在意这一生活方式对自身心态、素养的改变。她把3月的主题定为“阅读”,她非常赞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上进先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

“我希望通过阅读来修心。将每个月的主题置于优先级,可以让自己目标明确,这对重新找回生活节奏、内心的平静都有帮助。”她很赞同小红书上一位坚持“主题月生活法”的网友的一句话,“‘完成这件事’,本身就是目标。”

「 3 」

方法论不该被神化

随着该生活方式受到追捧,各类周边也应运而生。

社交媒体上,人晒出了以月为单位的手账,内容具体到每月计划、每日执行情况;有人画出了思维导图,从主题目标出发,拆分到每一天的具体流程;甚至还有人制作了“月报PPT”模板,供实践这一生活方式的人使用,形成一份“自我汇报”。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真能让生活更高效,甚至逆天改命吗?实践至今,郭羽明有发言权,他直言“就那么一回事”。

“当你想进一步细分主题,就很难执行下去。”郭羽明举了个例子,比如他想丰富自己的观影量,给自己设置不同主题的电影月,但很快就遇到矛盾。“假使3月,我设定的是‘喜剧片’月,那《沙丘2》就不看了吗?”

渐渐地,郭羽明感觉“主题月生活法”有些束手束脚,明明生活很丰富,人可以随机应变,为何要刻舟求剑?

“看到‘主题月’这个词,心里就咯噔一声。”记者翻看那些实践“主题月生活法”的笔记、帖文的评论区,发现不少从事教育或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网友纷纷表示,“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学校里的‘阅读周’‘体育月’吗?”身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的管女士认为,不论是学一门外语,还是阅读、写作,这些习惯都应该一直保持,仅一个月的实践不可能给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其实,在“主题月生活法”出现以前,还有“生活清单”“立flag”“新年愿望”等说法。林巧认为,这些就是方法论,且不应该被神化,如果能对一些适合的年轻人起到正面作用,那就足够了。

记者 陈轶男 文/图

网址:当生活遇上“主题”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6971

相关内容

当立秋遇上三伏天,可以“贴秋膘”吗?
日常生活中遇到感情问题怎么办?当场处理绝不逃避!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当毕业季遇上疫情丨毕业生的心理调适建议
当蜂蜜遇上蜂王浆=王浆蜜
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金融遇到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