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追本溯源的厨房美学

发布时间:2024-11-06 14:55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透过日常的一餐一饭,改善生活的质感。亲手照料的生活,踏实稳定而美好。”——《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前段时间,豆瓣电影的最高评分长连载剧集落在了《孤独的美食家》上,《孤独的美食家》第七季的内容甚至高达9.6分,掀起了一波爱吃人士的狂热评论与寻求美食的浪潮。吃食从原本的解决温饱问题,到而今在不愁吃穿的年代变成了好好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它调剂了生活中产生的疲乏与困顿感,满足人们饱腹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多数人的幸福感。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很好地践行了【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概念。蔡颖卿阐述了生活美学中关于厨房美学的内涵,将生活中的“厨房剧场”进行的淋漓尽致,从而让人们感悟生活的本真,并把对年轻人的“忠告”与爱贯穿在后面的概念篇与实作篇中。

某种意义上来看,《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不单单是一本家庭实作工具书,还是一本践行爱与生活的美学书籍。

蔡颖卿的实作生活哲学来自于家庭与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究生活的真谛。在写作的书籍中也在不断分享二十余年教养与陪伴的经验,也记录如何在工作中乐为母亲的心得。一个人只有回归到家庭本身,才能够感知到除去社会给予的身份外的另外一重身份——你是家人的“家人”。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带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关于生活、关于厨房的乐事,来自于专注与热爱,追本溯源地回到如何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精神层面。

生活美学中的厨房美学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立足于现代忙碌的年轻人,大多数的年轻人更愿意点外卖敷衍一天的疲倦,可是当你发现外卖不再能够满足超高速运转的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开始转向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厨房当中。

不少美剧中的开放性厨房让人羡慕,不难发现,西方人对于烹饪的理念其实是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在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中,厨房与爱总能同行,孩子获取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同样来自于吃食。因为味蕾是记忆最好的奠基物,一日三餐花费的时间最多,同样,谈话、聊天也可以在厨房中进行。

去美国求学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房子果然明亮舒适,厨房尤其宽敞,不像台湾很多厨房都是塞在屋子的阴暗角落,有的甚至跟房屋的主结构分离,是搭出来的棚子。问起来,美国太太都异口同声地说:“厨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在厨房,怎么可以不宽敞明亮呢?”

西方人肯定了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心,家庭中女性角色是凝固家庭的力量。在这点上,我相信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洪兰所长为《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写的序文中提到:

蔡颖卿透过这本书把生活的道理教出来,很值得父母看。她说:“把抱怨婆婆的时间拿来清房子,房子就干净了。”跟我父亲说“把抱怨别人的时间拿来解决问题,问题就解决了”是一样的道理。

生活问题与厨房之事息息相关,透过一个家庭的厨房,你可以完整地看到一个家庭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在处理琐事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来自家庭亲人为人处世之道,在厨房中、饭桌上学到的常识性的“哲理”,并不会少于社会带给你的感悟。

她会告诉你,人品第一,从小看大,见微知著,在厨房中如此,在社会上也是如此。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用五篇序文,阐述了生活美学中的厨房美学,通过不同的人物肯定了蔡颖卿对生活哲学的践行。概念篇与实作篇的设置,提升了工具书的实用性。美食中彰显的美好,以及厨房细节中深藏的韵味,都在准备餐具、食材的过程中一一展现。

食材常见的五个烹饪动词,日常中需要养成的计算习惯(把单位化为对你有用的参考值。例如:一包意大利面大概可以煮5-6人份...),调料的选择与摆盘的艺术,烹饪过程中避免败笔,以及厨房的清理,蔡颖卿不厌其烦地像教小孩一般,细致地告诉我们对生活永远要保持敬畏之心。认真生活的艺术来自于细微,而细微方能彰显美好。

美食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Unnatural》中石原里美扮演的女法医,除去忙碌压抑的检验工作外,她充分地践行了生活中对吃食的重要性:如果你因为生活的苦痛而感觉到一切疲乏感与绝望,不需要药物的干预,其实我们统统可以在美食中寻找到最佳解药。

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则安排了实作篇,将日常食材的烹饪技巧告诉给我们每个愿意认真生活、回归厨房的人。主食当中常见的粥粉面饭、来自大豆神奇反应下衍生出的豆制品,以及市场上活跃着的蛋类、肉、菜和海鲜。

食物不同于奢侈品,不是欲望的克制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无论能力高低的人们都得日日采购,赖以为生的。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只让买得起高价有机食品的人才能得到健康或美味;因为健康不是富有的礼物,疾病更不是贫穷的惩罚。

实作中食材的选择大众化,你不用担心任何高大上的菜式会考验你的动手能力,你能在蔡颖卿的建议做法中更好地感受厨房烹饪的魅力。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让我们食指大动,光看精彩的拍摄图片已经垂涎三尺。蔡颖卿不遗余力地传递生活的美学,传递关于厨房空间中一切美好的意义。是食物带来的香气让我们不再怀疑,除去烦闷其实还有美好的事物萦绕在我们身边,关于爱与分享,关于亲手劳作中的真诚,关于空间中人心的交流,还有人与自然的真诚对话。

好好生活,好好吃饭

生活哲学中对厨房美学的追本溯源,很大程度上就是让我们回归到生活本身,丢掉便利的外卖的约束,更多的回到厨房烹饪的本身,在烹饪中体验与亲人的交流,分享与传递爱。蔡颖卿实践了美丽、实际的生活哲学,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更加健康、有美感地活着,生活着。

在家吃饭其实更美。那个美不在于料理的高级,而是在家里有一种更稳定的气息,也可以更加注意细节。人真正要被检视的,即非学历、财富或职位,而是作为一个人,你有没有能力把生活过得很好,能不能确认自己的幸福之感。要重视“实作”的力量,有能力精彩自己的生活。

好好生活,好好吃饭,我们的生活因为认真对待将会越来越美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秦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址:《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追本溯源的厨房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483

相关内容

DIY亲子手工工坊 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北漂的生活成本到底有多大?
试论回归生活教育学.doc
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环保
十里芳菲新生活美学,重新唤醒人们对千年古村的美好向往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九个简单厨房生活小窍门,三分钟早餐你get到了吗?
DIY厨房创业计划书(八篇)
呼唤生活教育回归
2024年西班牙生活成本指南:从住宿到日常开销的全面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