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发布时间:2024-11-17 23:06

学会处理谈判中的突发情况 #生活技巧# #谈判技巧# #日常生活谈判#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作者简介:涂靖章,女,1988,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涂红艳,女,1969,垫江县城北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李渔的《闲情偶寄》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生活美学等有相通之处。全书八部,其《词曲部》和《演习部》历来是大家研究重点,但其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往往让人忽略,本文主要是对《闲情偶寄》中与日常生活审美思想想通的生活美学思想做一些阐述,以便丰富其文本的全面研究价值,为现代社会所用。

关键词:《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

一:西方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国文本《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顾名思义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当中作审美的观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是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正如费舍斯通在《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中所说的“如果我们来检讨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界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

①那样,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与生活已经界限模糊。现代社会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日常生活越来越符号化、形式化和艺术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领域,橱窗或者衣着的研

究,美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艺术哲学的范围,美学得到了新的生长。中国文本中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思想,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出现了,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将生活情趣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现代消费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相同的是都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进行审美观照,不同的是在李渔更集中体现在生活情趣体验上,包括起居、饮食和器玩等的审美体验中,文笔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喜好,对其中的日常审美篇章进行研究以便服务于我们的现代生活。

二:《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任何时代,人都要生活,想生活得好就需要生活美学作支撑,可以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方方面面都是日常生活的美化学说,本文以《闲情偶寄·饮馔篇》为契机,通过对生活美学观念的分析,来谈谈李渔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

(一)生活美学之美食文化

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吃是非常重要的。吃在生理层面看来只是一种本能需要,原始人对食物的需求只是填饱肚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食物不仅用来充饥,还包含着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饮食文化从物质文化发展成精神文化(如餐桌礼仪等),如今吃不仅讲究食材本身还讲究环境等的审美因素。《闲情偶寄·饮馔篇》的《蔬菜第一》讲到“笋”时说:“蔬菜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

只在一字之鲜”。②可以看出,“鲜”字在李渔看来是笋的审美特点,在文中他还引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③一句,可见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笋在精神层面上作为饮食的重要性。“无竹令人俗”,竹在古代被文人视作风骨的精神象征,笋能医俗亦能医瘦,在李渔看来,笋兼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双重价值。我们经常用美食来形容好吃的东西,用“美味”来传达对食物的感觉。中国古典美学中“味”是一个重要的范畴,老子提出“淡乎其无味”,无味并不是没有味道,正如无为一样,无味正是最高的味,是通向宇宙本体和生命的一种平淡的趣味。笋就符合这样的审美标准,笋呈白色,味甘、味淡、味鲜、吃起来清新自然,又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尤其到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美学中的饮食方面更讲究的是一种情调和品味,就餐环境成为大家的首选条件。吃原来也可以是一门艺术,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吃的艺术。

(二)烹调的生活艺术

饮食中烹调很重要,烹调的好坏直接影响食物的色香味及口感,虽然口感属于低级审美中的快感体验,但其是精神快感的基础,所以也同样重要,色香味中最重要的是味,我们前面说到味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所以烹调需要作为一种艺术来处理食材。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烹饪的花样各式各样,各个地方各有特色,比如北京的烤鸭、云南的过桥米线、重庆的火锅等,都是地方特色的饮食

文化。当然光实践是不行的,还需要理论来为后人留下饮食建议,李渔就干了这样的一件事,《闲情偶寄·饮馔篇》就是难得的理论作品,其中生动的讲述了古代人如何吃、如何烹的艺术。在李渔看来,色香味中色是最奇的,有“菜有色相最奇”④之说。可见对菜的外形要求是很高的,形式美是美学领域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烹饪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需要人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精心烹调出的美食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其形式和内容缺一不可。虽然烹饪在日常生活当中平淡无奇,但说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却毫不夸张。烹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一道菜最后的成型如同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当我们进行品尝的时候就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过程。早在古希腊各种技艺都属于艺术的范畴时,烹饪也是一种艺术,到了现代社会,温饱后我们需要吃的更是一种文化。吃也纳入到美学这个广泛的领域,日常生活当中本来就含有丰富的美的因子,只是往往受到忽视,不当理论来研究。《闲情偶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生活美学百科,这是其重要价值所在。

三:日常生活美学之饮食之道

美学的研究价值之一就是使人更像人一样的生活,既然最终目的是指向人这个主体,那么研究人怎样生活是美的自然符合美学的基本精神。李渔的《闲情偶寄》就是符合这样的美学精神的,那作者尊崇的是哪种饮食之道呢?在《闲情偶寄·饮馔部·蔬菜第一》中提出了总的指导方针:“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

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⑤作者两次说到自然,认为声音从人体喉咙发出是最美的,最接近自然;饮食中蔬菜是最美味的,原因也是最自然。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依循自然就是养生之道。日常生活审美在中国文本中独具特色,其重视的是一种身心的美感体验,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创造中的美,前面我们提到饮食中烹调的美的创造就是其集中表现,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吃的方面还是很自由的,所以创造美食也是一件自由的活动,没有束缚的人总是能发挥重大潜力,所以在食中来讲美本身是一件享受的事,相比西方文论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描述,中国人深入到生活基础显得更高一层。所以西方文论中多是现象的大量描述,中国文本则更重视日常生活体验的表达。

杜书瀛先生给李渔的定位是“李渔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古代的热情提倡者和鼓吹者,尤其是它的理论阐发者和积极实践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美学大师”。⑥杜先生的定位可以说是贴合实际的,李渔的确可以称作“古代日常生活美学大师”,其《闲情偶寄》的确是“古代日常美学的百科全书”,其现实意义显而易见,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作者单位:1. 西南大学;2. 垫江县城北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渔著.《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2]杜书灜著.《李渔美学心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址: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0255

相关内容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
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
找回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评《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研究》
生活美学分析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美学.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套装共4册)
李银河谈“出轨”问题:爱情、婚姻中的忠诚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美学“非功利”的冲击
明朝的生活美学

随便看看